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探讨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术中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术后动脉瘤100%闭塞32例,95%闭塞2例,90%以下闭塞1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防治各种并发症,做到系统性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 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应用组及正常组,每组18例.应用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正常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瘤腔闭塞情况和手术效果.结果 应用组患者12例完全闭塞,4例闭塞程度大于95%,2例闭塞程度小于90%;正常组9例完全闭塞,6例闭塞程度大于95%,3倒闭塞程度小于90%,瘤腔闭塞情况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应用组9例治愈(50.0%),7例好转(38.9%),1例无效(11.1%),有效率88.9%;正常组6例治愈(33.3%),8例好转(44.5%),4例无效(22.2%),有效率77.8%,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可以提高术后的闭塞程度,有助于病患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分析这一方案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双盲法随机分组,两组病例数一致。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介入栓塞术治疗,研究组加用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IL-8、TNF-α水平、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IL-8、TNF-α指标水平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IL-8、TNF-α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使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同时,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突发疾病,自发性SAH约85%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可从病史、脑脊液、头部CT等中得到诊断,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可以明确SAH的病因、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即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我院神经内科自2008-02-2012-12共完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60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血管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显微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方法:136例aSAH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栓塞组(56例)与夹闭组(80例),2组分别行血管介入栓塞术和开颅显微夹闭术。对比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栓塞组术后3 d的IgG、IgM、IgA水平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术后3 d的IgG、IgM、IgA水平均较术前1 d降低,栓塞组高于夹闭组(P<0.05)。栓塞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夹闭组,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夹闭组(P<0.05)。2组术后6月的神经功能缺损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组的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占比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栓塞组的恢复良好率与夹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栓塞组的中度残疾率高于夹闭组,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均低于夹闭组(P<0.05)。结论:相比开颅显微夹闭术,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具有手术耗时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神经功能损伤及免疫状态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颅内夹闭术,观察组予以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IgG、IgM及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可通过弹簧圈对动脉瘤血管充分填塞,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64-126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显微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IgG、IgM、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Ig G、Ig M、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76%,低于对照组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中能促进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介入栓塞组和手术夹闭组,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致残率、致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介入栓塞组治疗后致残率为9.3%,致死率为2.3%,手术夹闭组分别为32.6%、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手术夹闭组为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手术夹闭比较,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隙出血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动脉瘤栓塞成功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2.62 d。术后出现脑梗死2例,其中死亡1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意识障碍3例,电解质紊乱5例,高热4例,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结论]全面细致的围术期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77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夹闭组79例和栓塞组9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血管痉挛情况。结果:栓塞组预后良好明显高于夹闭组,致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夹闭组(P<0.05);夹闭组轻度、中度、重度血管痉挛发生率均高于栓塞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致残率、致死率,减轻术后脑血管痉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经验.对23例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血管造影与颅内弹簧圈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主要护理措施是:对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舒适护理、心理疏导、出院指导等.认为及时周到的护理措施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是保证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戴月琴 《全科护理》2011,9(32):2951-2952
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系临床常见病,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0%),并发症多而且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临床上常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成介入组与夹闭组,其中夹闭组(61例)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时间与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治疗.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118例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发病后7 d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已经聚积在蛛网膜下腔的出血,以及由于SAH而导致的脑部及全身性并发症.治疗效果经χ2检验.结果 118个动脉瘤中101个瘤腔100%闭塞,12个95%闭塞,5个被90%闭塞.术后115例临床痊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9例,Ⅱ级14例,Ⅲ级9例,Ⅳ级3例,Ⅴ级3例.全组死亡3例,死亡率2.5%.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8例,动脉瘤破裂3例,GDC脱出2例,脑梗塞1例.术后74例随访6~72个月均无再出血,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治愈.结论 对破裂性动脉瘤应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术后治疗的策略应着眼于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并妥善处理脑部与全身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杨富英  邹志军  黄翚  邓伟华  周进 《护理研究》2006,20(13):1178-117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介入栓塞术后行脑脊液(CSF)置换的护理。[方法]选择SAH急性期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后隔日行腰椎穿刺术并做CSF置换病人38例,观察病人症状缓解及疗效。[结果]38例中,26例痊愈,6例遗留轻微神经系统体征,但不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余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结论]SAH病人介入栓塞术后行CSF置换,能安全、有效地改善症状,术后体位护理及病情观察是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杨富英  邹志军  黄翚  邓伟华  周进 《护理研究》2006,20(5):1178-117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介入栓塞术后行脑脊液(CSF)置换的护理.[方法]选择SAH急性期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后隔日行腰椎穿刺术并做CSF置换病人38例,观察病人症状缓解及疗效。[结果]38例中,26例痊愈,6例道留轻微神经系统体征,但不影响日后的生活质量,余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结论]SAH病人介入栓塞术后行CSF置换,能安全、有效地改善症状,术后体位护理及病情观察是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郑璐  徐旭东 《天津护理》2014,22(5):425-425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在情绪突然激动,血压升高后颅内动脉瘤极易破裂。其中约90%的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1],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我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急诊收治的11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动脉瘤患者,经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Hunt-Hess分级Ⅲ级及以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病例及护理资料。61例高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经严格护理后大部分患者Hunt-Hess分级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情况进行有重点的护理,既可以预防动脉瘤再出血,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手术夹闭动脉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夹闭组(n=62)和栓塞组(n=3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患者例数,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性CVS发作情况.[结果]栓塞组患者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例数所占比例经χ2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症状性CVS发生比例较夹闭组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较夹角术优越,在患者家属愿意及患者手术指征适合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