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5%等渗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在胃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CT检查资料,检查方法:包括传统法口服阳性对比剂CT扫描(20例)及口服甘露醇胃肠造影后CT检查(26例).[结果]26例口服甘露醇组病人中有25例清晰显示病变,20例传统组仅13例显示病变.口服甘露醇组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0%,传统口服阳性对比剂组为61.76%;GIST的CT特征:恶性胃肠间质瘤CT特征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口服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地研究在小肠可疑性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和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得以确诊的50例小肠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本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观察组)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是92.0%,对照组的检出率是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肠可疑性肿瘤疾病的诊断中,与传统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检出率更高,可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144-1145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治疗的85例食管癌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技术诊断,观察组患者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评估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断符合率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食管癌36例,诊断符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患者确诊食管癌25例,诊断符合率为58.1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种影像学技术对于食管癌的诊断效果,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气钡双重造影技术,另两种技术各具优势,后者对于早期黏膜病变,功能性改变诊断优势显著;前者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式选择优势明显,临床应用两种技术对于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应用价值高,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较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此类肿瘤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文献少有报道。本组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来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将33例结肠镜直视下活检、19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43例螺旋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对照。结果:诊断符合率内窥镜为90.9%,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为84.2%,螺旋CT扫描癌肿检出率为44.2%,淋巴转移符合率28.2%,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87.5%,原发灶侵犯周围器官组织诊断符合率66.7%。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及预防结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对不能完成结肠镜检查的病人,可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进行诊断;螺旋CT检查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确定病变的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是临床确定治疗方式及判定预后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恶性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S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S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资料.结果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术前诊断SIST 9例(14个病灶),定性诊断符合率90%,定位诊断符合率100%,1例单发病灶误诊为小肠平滑肌瘤.结论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诊断SIST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共1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斑片样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③肿块范围超过5 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9例做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结肠4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2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直径<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恶性22例,肿块直径≥5 cm 18例,肿瘤有分叶8例,19例瘤体密度不均匀,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4例.本组CT检查定位准确率为89.7%(26/29),定性准确率86.2%(25/29).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准确度均较高,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大网膜及肠系膜3例;良性19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9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黏膜下型8例,浆膜下型12例,肌壁间型7例,胃肠道外型3例;黏膜下肿瘤血液供应丰富,向腔外生长,多数密度不均匀,内部可发生囊变或坏死,少数见出血、钙化及气体影;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双期增强扫描可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形态、大小,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120例与胃炎患者120例,均进行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检查与诊断,观察影像学特征与诊断效果。结果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癌符合114例,胃炎符合108例,诊断符合率为92.5%;而256排CT诊断胃癌符合119例,胃炎符合118例,诊断符合率为98.8%;256排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气钡双重造影均能清楚显示胃癌大小、形态与病变范围;胃炎患者多表现为病灶部位息肉状,圆形或椭圆形。CT表现为胃壁均质不规则增厚,强化后扫描病灶呈均质或者层状强;而胃炎患者表现为胃腔与胃壁正常,胃体不明显隆起。胃胃癌患者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胃炎患者,而达峰时间明显低于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均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其中256排CT的诊断符合率更高,而CT灌注的应用能通过血供状况判定胃癌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胃癌应用气钡双重造影与多排螺旋CT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方法:本实验共选取胃癌患者共2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均n=104),本实验将多排螺旋CT和气钡双重造影分别应用于两组患者临床病症诊断中,对比相关临床指标数据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阳性病理符合率和各影像学图像指标检出率均更高(P0.05),另外多排螺旋CT临床诊断准确率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强。结论:胃癌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能够进一步确定患者实际患病病情、提高确诊率同时参考诊断分析结果可以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后质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及MRI检查在术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4例,其中行CT检查33例,行MRI检查11例,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及MRI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符合率。结果 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31例,误诊为胃窦癌和纤维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93.9%;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7例,误诊为肛管恶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胰腺囊腺癌、卵巢恶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63.6%;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可有液化、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可侵犯邻近脏器及有远处转移。结论 CT及MRI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确诊需依据手术组织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4.
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以提高对食管癌综合影像检查作用的认识。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5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结果 X线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为61.82%,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24例,下段6例;CT检查诊断符合率81.82%食管上段癌7例,中段癌27例,下段癌11例。30例癌肿块局限于食管腔内全部手术治疗;肿块向管腔外生长15例,8例周围脂肪层模糊或消失,提示肿瘤外侵,但未侵及邻近结构,行手术治疗,7例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密切行放疗。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对于早期黏膜病变,功能性改变,具有优势;CT可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选择合适治疗方式。二者结合可为食管癌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诊断胃间质瘤的报道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笔者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71-4272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术后病理学检验结果确诊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30例,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利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抽样研究对象进行检查,对研究对象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符合率、疾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良性符合率达到71.42%,恶性符合率达到84.62%,疾病总体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6.67%和6.67%。应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对比气钡双重造影和螺旋CT对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由2017年9月—2019年3月以来,前来门诊问诊的50例胃癌患者。按照其诊断方式的不同,将这50例胃癌患者按照平行对照的方式以1:1的形式随机分配成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取气钡双重造影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两组胃癌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均能得到详细的各项指标数据,但观察组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确诊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螺旋CT均对胃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对比显示出螺旋CT的确诊率要高于气钡双重造影,更利于胃癌的临床诊断,对于临床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对3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影像特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加强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生长部位和肿瘤的形态特征: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9例,胃肠道间质瘤多发8例。其中,有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在胃部,10例位于小肠,7例位于直肠。37例患者中,22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7例向腔外生长;8例向腔内生长(其中3例表面凹凸不平)。CT增强扫描有利于胃间质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简介低张水充盈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胃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胃癌和48例大肠癌患者,经胃气钡双对比造影和内窥镜活检证实,术前行螺旋CT扫描。结果 能清晰显示胃肠壁的多层结构,从而提高了肿瘤对胃肠浸润程度的判断以及分期的准确性。结论 良好的扫描方法以及扫描前胃肠道的准备是对胃肠癌准确分期的关键。低张水充盈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胃肠癌的术前分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与方式的转变,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发生率上升[1]。与此同时,临床开始加强对该肿瘤诊断与治疗的重视。就胃肠道间质肿瘤而言,诊断方法较多,不同诊断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临床指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效果较好[2,3]。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是新颖的诊断方法,敏感性较高。为了明确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本研究展开探析。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