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
3.
目的探索隐孢子虫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磁珠分离小鼠的树突状细胞,将树突状细胞与活体隐孢子虫一起培养,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树突状细胞表面标记的变化,并进一步观察树突状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的情况。结果活体隐孢子虫能直接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并使其细胞表面高表达CD40、CD80、CD86,同时产生大量的IL-6、IL-12及TNF-α等细胞因子。结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隐孢子虫宿主免疫过程,并在宿主对虫体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用人体隐孢子虫卵囊人工感染几种动物,观察了其发病情况,排卵囊情况,并进行肠壁病理学观察。因排卵囊持续时间短,初步证明某些人体感染并不主要来源于这三种动物。该动物亦不适于做实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7.
BALb/c小鼠66只、Wistar大鼠38只、豚鼠10只和家兔6只分别给予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每周2只.连续给药3周后开始用金胺—酚染色、改良耐酸染色和沙黄—美蓝染色法检查动物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小鼠隐孢子虫卵囊阳性率为71.21%(47/66);大鼠则为34.21%(13/38).小鼠粪便中卵囊数量明显多于大鼠.小鼠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可分为大型囊(7.47μ×5.90μ)和小型囊(4.6μ×4.33μ)两种.豚鼠与家兔均未能检出隐孢子虫卵囊.小鼠口服或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均未能诱发隐孢子虫感染.提示小鼠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建立隐孢子虫感染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隐孢子虫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孢子虫病的治疗进展史长松综述姚福宝审校(儿科研究室)关键词隐孢子虫隐孢子虫病治疗中图法分类号R531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虫(Cryptosporidium,CPS)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最常见的... 相似文献
10.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属于原生动物界的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原虫.迄今报道过的隐孢子虫虫种有: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小鼠隐孢子虫(C.muris), 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蛇隐孢子虫(C.serpentis),鱼隐孢子虫(C.nasorum)等,对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造成感染的主要是Tyzzer于1912[1]年发现的微小隐孢子虫(C.p.).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收取2006年1月~2008年6月成年新发肺结核患者120例及健康成年人120例血标本,检测T淋巴细胞(CD3+)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比值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组CD3+、CD4+、IL—12含量呈不同程度减少,低于健康成人组。CD8+含量呈相对增多,CD4+/CD8+比值肺结核病人组下降。结论细胞因子含量与肺结核发病密切相关,监测人体细胞因子水平对掌握结核病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免疫状况以及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情况,了解病毒载量、肝功能与IFN-γ、IL-2、IL-4、IL-10、IL-12等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7例HBeAg阳性和肝功能ALT异常者为HBV感染现症患者为A组;22例HBeAg阳性和肝功能ALT持续正常者为无症状HBV携带者为B组;11例HBeAg阴性和肝功能ALT正常以及HBV-DNA阴性者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C组;设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IFN-γ、IL-2、IL-4、IL-10、IL-12血清含量。结果 HBV感染者各组IL-2、IL-12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下降,IL-4、IL-10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普遍降低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现症患者IL-2、IL-12的活性显著高于B组无症状HBV携带组和C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P〈0.05);IL-4、IL-10含量各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与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IFN-γ、IL-2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IFN-γ下降幅度为≥107组和105~6组〉、〈10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2也普遍降低,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IL-10含量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含量随病毒载量增高而增加。中、高病毒载量组与低病毒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病毒载量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状态和病毒量与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2、IL-12、IL-4、IL-10含量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美沙拉嗪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联合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治疗,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测定两组炎症因子白介素10(IL 10)、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内镜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29例(906%),对照组总有效22例(688%),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IL 10水平均明显升高,TNF- α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IL-10水平升高更明显,TNF- α水平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不良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更好的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电针组30例、麦普替林组31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4、6周末血清白细胞介素1,2,6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并与正常组10人进行对比。结果 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非常明显地高于正常人。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HAMD抑郁量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IL-1β与认知障碍症状群,TNF-α与绝望症状群,IL-6水平与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经电针和四环类抗抑郁药麦普替林治疗,随着抑郁症状的缓解,以上细胞因子水平也逐渐下降,至第6周末基本恢复正常。两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细胞因子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电针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是电针治疗换郁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生成量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技术对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等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4/CD8比值及红细胞表面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CD8+T细胞及血清中TGF-β、IL-2、sIL-2R、IL-6、TNF-α及sICAM-1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可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过量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及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2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7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10及TGF-β1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Treg细胞、TGF-β1与年龄、病程、教育年限和精神症状以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Treg细胞百分率为(0.03±0.01)%,明显低于对照组(0.04±0.02)%(t=-3.681,P=0.00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TGF-β1[(1.40±1.16)p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75±0.81)pg/ml](t=2.376,P=0.021),但IL-10水平在精神分裂症组[(0.12±0.25)pg/ml]和对照组[(0.12±0.26)pg/ml]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2,P=0.668)。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reg百分率与教育年限呈正相关(r=0.452,P=0.018),与年龄、病程和精神症状无相关性;TGF-β1与年龄、病程、教育年限和精神症状之间均无相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reg细胞百分率与IL-10、TGF-β1间均无相关性。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存在免疫抑制机制受损,Treg及TGF-β1可能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失衡的病理生理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细胞及免疫相关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细胞及免疫相关因子的检测,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ELISA方法对100例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白介素(sIL-2、sIL-3)、白介素2受体(sIL-2R)含量进行检测,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进行分群。结果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TNF、sIL-2含量增高,sIL-3、sIL-2R含量降低;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结论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讨凉血活血汤在体外对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患者DC,经复方中药作用后,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表型的变化,MTT法观察DC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ELISA法观察DC分泌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患者的DC经凉血活血汤作用后,CD83的表达均明显上调,CD86的表达及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有一定的抑制;使Th1型细胞因子产生显著性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产生增加。结论凉血活血汤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DC的抗原递呈能力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对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起强烈抑制作用,对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