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对上海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将重复献血者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与整体献血人群进行分类比较。结果:上海地区565 360位献血者中有516 011位(91.27%)首次献血筛查结果为合格,合格者中57 791(11.20%)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人群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合格比例及总体不合格人数比例分别为2.68%、0.11%、0.07%、0.02%、0.09%和3.00%,显著低于整体献血人群(P〈0.01)。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无偿献者血液报废率的措施,杜绝高危人群献血。方法对2008—2010年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140715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按国家标准检测,对测出不合格的血液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参加无偿献血的140715人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ALT项不合格有6016人次,不合格率占4.28%,其中检出ALT不合格占第一位。结论血液中心应认真进行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做好HBsAg初筛实验,全面开展ALT初筛实验,选择特异性好和灵敏度高的检测试剂,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在献血者中的交叉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血站在采血(浆)过程中致丙型肝炎病毒在献血者中的交叉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601名职业献血者进行抗-HCV检测.其中对检测抗-HCV阳性者,重复用两种不同生产厂家的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再次化验,加以确认结果发现曾接受手工分离法单采血浆史的献血者2388人(单采血浆组),有159人再次化验证实抗-HCV阳性,阳性率占单系血浆组献血者的6.66%,其中单采血浆超过5次的献血者123人,5次以下36人,而从未单采血浆的213名献血者(非单采血浆组)中,仅有6人抗-HCV阳性,占2.18%.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另外通过对正常人群(样本为淄博市公民无偿献血者)抗-HCV测定调查发现,有单采血浆史的献血者抗-HCV阳性率远高于正常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2.03%的比例,而没有单采血浆史的献血者抗-HCV阳性率接近正常的群调查结果.结论手工分离法单采血浆过程中存在着HCV病毒交叉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衢州市2007-2012年无偿献血者群体检测不合格分布情况,为招募安全合格无偿献血者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07-2012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献血者不合格情况。从献血者性别、年龄、血型和献血经历等情况,对献血者5项不合格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年全市共有144 427人次参加无偿献血,4 594人次检测不合格(3.18%),各项目不合格率为:ALT 1.58%,HBsAg 0.59%,抗-HCV 0.17%,抗-HIV 0.09%,TP 0.77%。本站与分支机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站6年来共有85 379人献血95 217人次,首次献血者传染性指标不合格率是多次献血者的2.7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不合格率是女性的1.9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型献血者间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献血者间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开展献血前ALT的快速筛查非常必要。在献血招募时要结合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献血经历等特征,加强献血前的征询工作,保障血液安全。分支机构的规范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韦水兴 《内科》2013,(5):522-522,521
目的了解河池市近年无偿献血者抗.HIV感染状况,为制定招募无偿献血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对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标本进行抗。HIV检测,并按不同年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检测97529人份标本,初筛呈反应性200人份,占0.20%,将呈反应性的200人份标本送当地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其中37份阳性,占18.50%;143份阴性,占71.50%;20份不确定,占10.00%。结论抗-HIV阳性率在本市无偿献血人群中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此我市在献血前做好征询工作,杜绝有危险行为的人献血,杜绝通过血液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山市献血者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情况,降低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风险,确保输血安全。方法通过采供血机构专业的健康征询技巧,将发现的高危献血者转介到VCT门诊,并对174例求询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4例求询者中,男性占70.7%,23-40岁占67.8%,已婚占73.0%,高中以下占64.0%,无固定职业占86.2%,来自个人献血的占83.9%。有多个性伴侣者占85.1%,其余为有偿献血史者、职业暴露史者和外来婚嫁女。接受HIV抗体检测者97例,其中1例HIV抗体确认阳性。结论献血前征询体检与VCT门诊有机地结合,能使高危献血者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主动退出献血,这不仅是预防艾滋病的需要,也能降低输血感染HIV的风险,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首次和重复献血者检验不合格的结果比较分析,采取相应改进措施降低多次献血者的不合格率,从而稳定固定献血者队伍。方法:对2011、2012年的HBsAg、抗-HCV、抗-HIV、梅毒4项不合格情况分析汇总。结果:重复献血者不合格比例占到总不合格数的1/3,首次和重复献血者中梅毒和抗-HCV占的比例最大。结论:献血间隔时间长、试剂的更换、部分献血者新近感染等因素引起重复献血者不合格率高,应采取相应措施稳定重复献血者,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2011-2015年南宁市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为采供血机构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统计学支持。方法:对南宁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588 194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375 023人次,互助献血者213 171人次)的血液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5年互助献血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P0.05);尽管互助献者HBsAg(P0.05)和抗-TP(P0.01)的阳性率呈下降的趋势,但互助总的阳性率(1.90%)显著高于自愿无偿献血总阳性率(1.11%)(P0.01),OR=1.709,95%CI=1.640~1.780。结论:过高的互助献血比率,其潜在的输血风险性高于来源自愿无偿献血,采供血机构应该依法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控制互助献血启动的条件、标准和范围,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  相似文献   

9.
<正>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是我国《献血法》规定的献血者体检化验标准的必检项目。近年来,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献血人群中梅毒感染状况,对东阳市近5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的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所有标本均来源于2009-2013年东阳市42 698例无偿献血者,献血前经健康征询、体检合格,并通过微机查询屏蔽梅毒阳性献血者再次献血。梅毒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觧和掌握重复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价现行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制订和调整新形势下的招募策略,为建立一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方法:2008年8月—2010年1月调查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献血3次以上2713名自愿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检测结果,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品种、献血量、献血次数及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等。结果:2713名重复献血者中,首次献全血200ml、400ml人次的比例分别为51.42%和48.58%;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400ml全血采集人次的比例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占献血总人次的66.37%;血小板捐献的人次也相应增加,但只占调查总人次的1.97%。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献血者(P〈0.01)。结论: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持有积极的动机;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度较高,反复献血行为积极;多次定期献血,血液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1.
江山市近年来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报废情况进行了分析,梅毒抗体阳性率达0.76%,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为降低血液报废率,探讨针对无偿献血人群实行献血前梅毒筛查的策略,对2010—2012年江山市9675名地方无偿献血者(部队献血者除外)的梅毒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献血人群HIV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控制艾滋病病毒(HIV)通过血液传播,提供低危献血员定期献血,提高血源质量,降低输血风险。方法通过分析1995~2003年献血人群检测结果和HIV感染现状,找出易感人群进行防范、教育,防止HIV的传播。结果通过近10年的努力深圳市血液中心共筛出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阳性者18例。其中有偿供血者确认抗-HIV阳性4例,占有偿供血者总数的20.69/10万;无偿献血者确认抗-HIV阳性14例,占无偿献血总数的4.72/10万。18例抗-HIV确认阳性者人口学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占88.89%,18~40岁的青壮年占83.33%,临时工、服务行业占83.33%。结论表明不论无偿献血和有偿供血者都要进行严格的血液筛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大宣传防治艾滋病(AIDS)的力度,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预防、控制AIDS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中RH阴性血的检出结果和复检不合格情况,寻求减少稀有血型血液浪费的对策。方法:对2006-2011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年来RH阴性血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有所回升。同时,其复检不合格率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0.28%上升至2011年的1.92%。其中以HBsAg和ALT不合格为主要报废原因。在不合格人群中,报废血量为200ml的人数逐年上升,但总体仍以捐献300ml、400ml为主,其中非固定与固定献血者比例为19:7。不合格群体分布以来自南京郊县的青壮年已婚男性为主,但近年来呈现出高学历以及南京地区外来人群报废情况增加的趋势。结论:减少RH阴性血液报废,不仅需要提高检测试剂质量,规范人员操作;同时需要加强宣传招募工作,尤其加强对于重复献血者的招募,及时招募暂时淘汰成员归队,促进稀有血型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发生自然灾害后与平时献血人数的比较,探讨在发生自然灾害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将他们发展为固定献血者。方法:将2次自然灾害后1周内我中心流动采血车的无偿献血者与后1年同期进行对比。结果: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显著增多,尤其以初次献血者增加更为明显,灾害发生后初次献血者分别占献血人数的72.12%与70.19%,而对照组为51.08%与54.97%。结论:在灾害发生后,献血人数成倍增加;建立一个持续性的激励政策,与献血做好沟通工作,有可能将他们发展成为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太原市无偿献血者梅毒及HIV感染状况,为招募低危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1.ISA)检测太原市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梅毒抗体和HIV抗体,分析梅毒及HIV感染年度、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结果太原市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389796份,梅毒抗体阳性2277例,阳性率为0.584%,年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3,P〈0.01),但变化无规律;女性阳性率为0.661%,男性阳性率为0.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8,P〈0.01),男性41~50岁和女性31~40岁抗体阳性率最高;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工人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28%和0.645%,不同职业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84,P〈0.01);初中及其以下学历者梅毒阳性率最高,为0.877%,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57,P〈0.01)。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HIV抗体阳性80例,阳性率为0.021%,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阳性率为0.029%,女性为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2,P%0.01),且男性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不同职业及文化程度人群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无偿献血者5年平均梅毒一HIV合并阳性率为0.005%,全部为男性,占男性梅毒抗体阳性者的1.29%。结论太原市无偿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较低但有增高趋势,梅毒5年阳性率较高但无变化规律。梅毒、HIV对血液安全仍造成威胁,应加强对农民、工人及文化程度较低等高危人群献血前的征询。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延迟献血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延迟献血率和调整有效的献血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部分资料,对献血者延迟献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01—2016-12重庆市主城区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38 928人次。其中,征询体检不合格5 397人次,不合格率为13.86%;血液初筛检测共计33 531人次,不合格8 514人次,不合格率为25.39%,血液初筛不合格项目是血小板计数偏低(3 095/33 531,9.23%),转氨酶偏高(2 017/33 531,6.02%),血红蛋白偏低(848/33 531,2.53%),其他(2 164/33 531,6.45%)。结论:提倡预约献血的方式,加强献血前对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和血液检测及对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  相似文献   

17.
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微型反应板实验方法对孝感地区随机无偿献血者13376例和临床住院患者2638例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对于抗体筛选阳性的血样品采用血型血清学试管法确认,并鉴定抗体种类和类型。结果: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22%(35/16014),其中随机无偿献血者中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10%(14/13376)、随机临床住院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796%(21/2638);确认抗体特异性33例,自身抗体2例。其中IgM抗体6例占17.14%(6/35);IgG抗体:25例占71.43%(25/35);IgM加IgG抗体:4例占11.43%(4/35)。结论:本研究检出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点,与文献资料报道基本相符合。填补本地区输血学科建设中尚无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资料库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无偿献血工作努力的方向是发展一支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其中一条就是献血者每年至少献血1次。我们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阿克苏地区2006~2008年的无偿献血者资料进行了分析,全面了解阿克苏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分布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招募工作,逐步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人群的分布特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献成分血者除外)的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ALT不合格与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次数的关系。结果:男性ALT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女性,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人群ALT不合格率最低,学生及军人ALT不合格率较低,干部ALT不合格率最高,献血次数超过1次的人群ALT不合格率低于第一次献血的人群。结论:相对稳定的低危献血者队伍是保证血液安全的基础,应将高学历人群、学生、军人及多次献血人群作为目标人群,制定科学的招募计划,积极动员其投身于无偿献血队伍中来。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本地区血液安全及临床供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青年学生无偿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TTI)状况及血液质量,为开展学生健康宣教、疾病防控及优化低危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速率法检测无偿献血血液标本ALT,采用ELISA双试剂检测HBsAg、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2型抗体和p24抗原(抗-HIV/HIV Ag)、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HBsAg、抗-HCV、抗-HIV/HIV Ag、抗-TP筛查阴性标本采用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及HIV RNA。以相同时期社会其他献血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启奥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南昌地区2019-2022年青年学生献血人群、社会其他献血人群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不合格数据。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报告的青年学生献血者HIV感染病例资料。结果 南昌地区2019-2022年大中专院校学生无偿献血者177 232人次。青年学生献血人群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筛查总不合格率(1.53%)低于社会其他献血人群(1.92%)(χ2=74.33,P<0.01);学生献血人群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1.02%)、抗-TP(0.16%)、HBsAg/HBV DNA(0.15%)、抗-HCV/HCV RNA(0.13%)、抗-HIV/HIV Ag/HIV RNA(0.08%);男性学生总不合格率(1.98%)高于女性学生(0.84%)(χ2=365.13,P<0.01);不同学历学生总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专科(1.72%)、中职(1.66%)、研究生(1.44%)、本科(1.38%)(χ2=33.08,P<0.01);HIV确证学生感染者12例,其中10例感染途径为男男同性性传播。结论 南昌地区青年学生人群血液安全性高于社会其他人群。艾滋病、梅毒在学生人群中流行情况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大中专院校学生献血知识普及和健康宣教,促进学生团体献血事业持续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