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206例阵发性或持续性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前口服或静脉应用负荷剂量胺碘酮.口服胺碘酮:0.2 g,每日3次,连用7~10 d;静脉滴注胺碘酮:按5~7 mg/kg计量,先给予150~300 mg持续20 min静脉推注,余量2 h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以1 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总量为600~800 mg;首次电复律电击能量根据患者心房颤动病程和心脏基础情况从120~200 J选择.结果 206例患者中204例于电击后转为窦性心律,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9.03%;2例电击3次转复失败者,继续用胺碘酮治疗,分别于电击后6 h、2 d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转复总成功率为100.00%;早期有效率为100.00%;随访1年者142例,复发19例,晚期有效率为86.62%.结论 胺碘酮联合电复律是心房颤动转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44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二组,胺碘酮组(74例)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mg静脉推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仍较快者以0.5~1mg/min维持静脉滴注。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70例)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静脉推注10min注射完毕,观察10min未恢复窦性心律,重复应用,最大累计量为210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结果胺碘酮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疗效均优于普罗帕酮组(P〈0.05),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A及E/A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胺碘酮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转复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转复时静脉负荷时间。方法将23例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以内的急性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推注胺碘酮150mg之后持续静脉滴注,转复窦性心律后停用。结果21例均在静脉滴注后24小时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91.3%;1例出现心动过缓,停药后恢复正常心律;1例出现急性左心功能恶化,停用。结论静脉滴注胺碘酮可安全有效地转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的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电复律治疗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并行电复律治疗的9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心电(ECG)监测下,全身麻醉后以双向波100~150 J能量对患者行同步电复律,复律成功的患者辅以口服胺碘酮3个月。统计患者接受电复律治疗的即时成功率以及随访6个月的窦性心律稳定率,以电复律即时成功与否将患者分成两组,电复律成功组和电复律不成功组,并分析可能影响电复律即时成功的影响因素。91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52例;年龄26 ~ 76岁,平均(54.3±11.1)岁。有75例(82.4%)即时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6个月,64例(85.3%)维持窦性心律。 结果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低、血清B型脑钠肽(BNP)水平低、左房内径较小、心房扑动、外科术前心房颤动病程较短患者的电复律成功率高,而手术方式以及电复律时间距离外科手术的时间对电复律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左心房内径是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电复律治疗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电复律是心脏瓣膜术后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电复律的即时成功率是82.4%,随访1~6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是85.3%。电复律前左心房内径是电复律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控制心房颤动(房颤),降低心室率及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性。方法选取非瓣膜性房颤30例(发病时间小于24h),房颤的心室率大于120次/min,胺碘酮150mg加0.9%氯化钠20毫升稀释后静脉注射,继以1毫克/分静脉滴注观察疗效。结果30例中有26例心室率得到控制或转为窦性心律,有效率86.6%,血压下降有5例,静脉炎9例,恶心4例。结论胺碘酮静脉注射给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用药需要强调个体化。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8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和西地兰组(28例)。胺碘酮组:先给予胺碘酮负荷量5mg/kg于1h内静脉滴注,然后以0.5~1.0mg/min维持静脉滴注,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西地兰组:以西地兰0.4mg静脉注射,依见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复律情况、血压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90%,西地兰组治疗总有效率67.86%2组用药后平均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3%和34%。胺碘酮组用药平均转复时间为(41.61±24.81)min,而西地兰组用药平均转复时间为(73.46±36.02)min。胺碘酮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可自行缓解,未出现心衰加重表现。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心房颤动及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将66例具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的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n=32)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n=34),12个月后停用胺碘酮,共随访18个月,观察药物对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心房重构的影响。结果随访第12月和第18月,窦性心律维持率:胺碘酮+氯沙坦组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氯沙坦组转变为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7例)显著低于单用胺碘酮治疗组(13例)(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能提高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筛选年龄18~70岁,持续时间≤90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AF/AFL患者共45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20例)和胺碘酮组(25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静脉注射,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静脉注射。胺碘酮组:首剂150mg静脉注射,如无效10rain后再给予150mg静脉注射。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率65.0%(13/20),胺碘酮组36.0%(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转复失败的病例中有8例改用伊布利特,其中4例转为窦性心律,而伊布利特组转复失败的病例中有4例改用胺碘酮,其中1例转为窦性心律。转复时间伊布利特组显著短于胺碘酮组[(10.70±10.27)min比(24.75±15.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布利特组1例孤立性AF患者用药后即刻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经直流电击后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组1例QTc间期〉0.600s。结论伊布利特转复AF/AFL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必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择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全部患者经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胺碘酮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口服,第1周0.2g/次,3次/d;第2周减至0.2g/次,2次/d;第3周减至0.2g/次,1次/d维持,6个月后胺碘酮减量为0.2g,每周5次,此剂量持续维持到12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阿托伐他汀钙20 mg/晚.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左心房内径比较、CRP的变化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6、9、12个月,对照组、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22(73.3%)、19 (63.3%)、17(56.7%))和26(86.7%)、24(80.0%)、23(76.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对照组、治疗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8.1±1.0)mm和(35.3 ±1.1)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组CRP的变化分别为(8.05±1.21) mg/L和(3.03±1.32) 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10.
高彦  蔡舸  吕云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133+135-133,135
目的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研究探讨.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病例,25例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以后根据心律失常控制情况,调节胺碘酮滴注量(0.5~1.0 mg/min)持续静脉滴注,直到房颤转复停止用药,标记为对照组.另外25例将西地兰0.4 mg溶于5%葡萄糖10 min内,5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如果2h后仍为房颤,则静脉推注胺碘酮150 mg,以维持量0.5~1.0 mg/min静脉滴注,直到转复为窦性心律,标记为治疗组.结果 两组的心房颤动转复时间和胺碘酮累积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2.095,P<0.05),两组房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室率均有下降,但是治疗前、治疗后2h、治疗后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0.860,0.941,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胺碘酮减量后症状消失.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且胺碘酮和西地兰联用缩短了转复时间,减少了胺碘酮的用量,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勇 《现代保健》2010,(11):87-88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滴注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发作时间在48h内的心房颤动患112例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胺碘酮组61例和毛花苷C组51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静脉注射后,以0.5—1.0mg/min滴速静脉滴注,根据心室率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苛C组:给予毛花苷C 0.4~0.8mg分次缓慢静脉注射。观察两组用药后12h复律情况及心室率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苷C组的复律有效率分别为78.6%和37.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转复者心室率在胺碘酮组由(138±17)次/min降至(72±11)次/min(P〈0.01),毛花苷C组由(135±13)次/min降至(93±11)次/min(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PAF安全有效,其转复率显著高于毛花苷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房颤患者65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1例和联合用药组34例进入胺碘酮组每次给胺碘酮0.2 g,每天3次,持续10 d,奎尼丁联合胺碘酮组第1天奎尼丁每2 h 0.2 g,共5次,如未转复窦律,第2天剂量不变,第3天每2 h 0.3 g,共5次 转复窦性心律后奎尼丁改每8 h 0.5 g,重叠应用胺碘酮3 d.药物负荷量期间未转复者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观察复律率、复律时间、Q-T间期.结果 奎尼丁联合胺碘酮组较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转复律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是治疗房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氯沙坦复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 将7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给予胺碘酮治疗)和观察组(37例,给予氯沙坦+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4h、3d和1周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2个月,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24 h、3 d和1周时心房颤动转复率分别为66.7%(26/39)、76.9%(30/39)和84.6%(33/39),观察组分别为67.6%(25/37)、81.1%(30/37)和94.6%(35/37),治疗1周时两组心房颤动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对照组与观察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69.7%(23/33)和88.6%(31/35),左房内径分别为(38.6±1.0)mm和(31.3±9.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复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口服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QTc的变化。方法  4 0例心房颤动复律成功者均采用口服胺碘酮片 ,第 1周 6 0 0mg/d、第 2周 4 0 0mg/d、第 3周 2 0 0mg/d ,测量并比较用药前后心室率、QRS时间和QTc。结果  (1)与复律前相比 ,用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后心室率减慢 (P <0 .0 0 1) ,QRS时间不变 (P >0 .0 5 ) ,QTc延长 (P <0 .0 0 5 ) ;(2 )QTc在 0 .4 0~ 0 .4 7s复律者 34例 ,无一例出现心脏方面副作用 ,QTc≥ 0 .4 8s复律者 6例 ,均出现心脏副作用 (P <0 .0 0 1)。结论 口服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需监测QTc ,防止出现严重心脏方面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他汀类调脂药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91例,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2组:对照组予胺碘酮0.2g,1次/d;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予普伐他汀20mg,1次/晚。检测血压于正常范围。观察复律后第2天及6、12、18个月后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半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房颤复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普伐他汀长期运用有助于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SVT)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CABG术后发生SVT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心房颤动110例(80.8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13.24%),心房扑动8例(5.88%).其中112例发生于术后1~3 d,占82.35%,24例发生于术后4~7d,占17.65%.给予胺碘酮治疗105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00例(转复率95.24%),应用艾司洛尔治疗1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9例(转复率81.82%),同步直流电复律20例,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药物复律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心室率均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CABG术后前3 d采取有效措施防治SVT尤为重要,胺碘酮、艾司洛尔等药物复律及同步直流电复律是治疗CABG术后S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风湿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就诊的66例风湿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复律前后均给予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照组则仅给予相同剂量的胺碘酮,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复律成功率、12个月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房内径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药物复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9%(22/35)比58.1%(18/31)](P> 0.05).复律后1、6、12个月,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4%(32/35)比71.0%(22/31),77.1%(27/35)比51.6%(16/31),68.6%(24/35)比38.7%(12/31)](P< 0.05).观察组在随访的12个月期间左房内径增加不明显,对照组左房内径持续增加,从复律后3个月开始,两组左房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联合使用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虽不能显著增加药物复律的成功率,但是可以更有效地维持风湿性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的窦性心律,延缓左房扩大,预防心房颤动复发,改善心功能;同时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在房颤复律后联合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房颤持续时间〉30d的住院患者147例,恢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72例)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75例),胺碘酮组治疗方案:恢复窦性心律后,给予胺碘酮0.2g/d一次口服;厄贝沙坦+胺碘酮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150mg/d,复律后随访观察22个月。结果用药后厄贝沙坦+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单用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7%vs.41.7%,P〈0.05),厄贝沙坦+胺碘酮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单用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预防心房的电重构,可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联用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方法:将145例阵发性房颤分为胺碘酮组(I组,n=72),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73),疗效观察24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无显著差异,但12个月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窦性心律维持1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20.
王智明 《现代保健》2013,(11):42-43
目的:对比静脉注射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4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胺碘酮与西地兰两组,分别静脉注射胺碘酮150-600mg,西地兰0.2-0.6mg,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注射后的身体转复以及其他的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在术后4h的转复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地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很好的效果,副作用极少,且在转复心律有效率等方面明显好于静脉注射西地兰,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