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软骨缺损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所面临的难题,这主要是因为软骨细胞几乎没有迁徙能力,不能迅速聚集到创伤部位所致〔1〕。组织工程技术为软骨缺损的修复带来了曙光。它通过分离及培养所需的种子细胞、选择适合的生物支架材料、最后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到缺损部位而完成治疗目的。目前,常用的用于修复软骨损伤的种子细胞多为自身软骨细胞,但有如下缺点:( 1)自体来源的软骨细胞数量有限,且随着年龄增大所获取得软骨细胞数量减少;( 2 )取材不方便,对供体部位造成一定的伤害;( 3 )患者要经历两次手术,所受痛苦大,治疗费用高。这就迫使人们寻找更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兔关节软骨块共培养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RBMSCs,对P3代细胞进行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标记。用4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头关节面制备软骨块。分为3组,分别为单纯细胞组、细胞+软骨组和单纯软骨组,于第7、14、21 d细胞爬片,行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经过3周培养,单纯细胞组细胞仍保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细胞+软骨组RBMSCs与兔关节软骨块混合共培养后,RBMSCs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小的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表现出典型的"铺路石"样改变;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符合软骨细胞特点;单纯软骨组软骨块在培养液中成活,无细胞生长。[结论]兔关节软骨块所营造的微环境能够促进RB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此种RBMSCs能够在兔关节软骨块表面贴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消旋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明胶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6月龄青紫兰兔36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体外分离培养MSCs,取第2代MSCs种植于PLLA/明胶支架体外复合培养。将36只青紫兰兔制备双侧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n=12)。A组,将MSCs与PLLA/明胶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双膝缺损处;B组,将单纯PLLA/明胶支架材料植入兔双膝缺损处;C组,缺损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A、B组在植入时均加入2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1,TGF-β1)0.4m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将12周大体及组织学标本按照O’driscoll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2周,A组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结合处完整,表面光滑,界限模糊;B、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纤维组织或无修复,表面不平整或呈虫蚀样改变。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4周,细胞数较多,呈梭形、圆形或椭圆形;8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大部分结合,细胞呈圆形,以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有软骨陷窝,表层有梭形纤维样细胞;12周修复组织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B组,术后4~8周细胞数较少,细胞层次排列差;12周修复组织菲薄,呈纤维软骨样,基质染色接近正常;C组,术后4~8周缺损组织由薄层纤维组织覆盖;12周缺损区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厚,与周围软骨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染色呈阳性,B组呈弱阳性,C组无表达。术后12周大体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2.75±0.89、4.88±1.25和7.38±1.18,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3.88±1.36、8.38±1.06和13.13±1.96,A组与B、C组以及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软骨组织工程原理,以PLLA/明胶为支架材料复合自体MSCs移植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生物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具有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条件下分化形成软骨组织的潜能,且易于从骨髓中分离和体外大量扩增纯化,便于自体移植,故被认为是软骨组织工程最有希望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然而,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软骨表型的分化却是一个受多种因素限制的复杂过程。目前其调控机制仍不是很清楚。已知局部环境是影响MSCs向软骨细胞转化的重要因素,低氧张力、高细胞密度、局部应  相似文献   

5.
外伤或炎症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在骨科临床十分常见。关节软骨缺损可造成疼痛、关节畸形,甚至严重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软骨修复方法包括软骨下钻孔术、磨削术和微骨折术等,临床疗效欠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方法开始应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其中软骨组织工程作为研究的焦点,正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由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和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双层支架构建复合体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获得5月龄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并进行分化诱导后作为种子细胞复合双层PLGA构建成复合体。36只兔在股骨髁间制造骨软骨缺损模型,分成三组,A组植入复合体,B组植入单纯双层PLGA支架,C组植入自体骨软骨。第24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Wakitani评分。结果 A组及C组植入物愈合良好,组织学检查见Ⅰ、Ⅱ型胶原纤维形成。A组可见透明软骨修复。Wakitani评分A组2.75,B组7.00,C组1.98,A、C组与B组间统计学分析单项指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兔MSCs+PLGA双层支架能较好地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指能在适宜的条件下分化再生骨、软骨、肌肉、韧带、肌腱、脂肪、骨髓基质等间充质组织的一类细胞 ,具有典型的干细胞特点 ,终身存在于骨髓和其他组织器官中 ,负责组织的修复和更新〔1,2〕。它们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强大的增殖能力 ,并且易于从骨髓中分离及体外扩增纯化 ;因此 ,近年来在组织工程领域倍受重视 ,得到广泛研究。笔者仅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骨髓中只含有少量间充…  相似文献   

8.
邓宇  陈廖斌 《骨科》2017,8(5):389-393
目的 从细胞水平证实尼古丁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的干预作用.方法 大鼠BMSCs传代至第3代,以海藻酸钠微球生物支架进行BMSCs三维培养.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进行诱导分化,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别给予0.1、1、10、100μmol/L尼古丁干预,设对照组.第28天收获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代谢活力、阿利新蓝特殊染色检测细胞中氨基葡聚糖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分化标志基因(COL2A1、Aggrecan、COL1A1、COL10A1)的表达情况.结果 诱导培养28 d后,MTT法结果示不同浓度尼古丁干预后的各组细胞代谢活力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当尼古丁作用浓度分别为0、0.1、1、10和100μmol/L时,其BMSCs海藻酸钠微球的阳性染色区域占切片的百分比分别为90.1%、76.5%、64.8%、44.1%、4.5%;与对照组比较,尼古丁能显著抑制软骨诱导分化下的BMSCs细胞中Aggrecan、COL2A1的表达,同时促进COL1A1、COL10A1的表达(P均<0.05),并且存在浓度依赖性.结论 尼古丁能够明显抑制大鼠BMSCs的软骨分化,导致其软骨分化质量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同种异体脱钙骨和细胞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制成细胞-支架复合物在兔膝关节腔内环境较体外培养出组织工程软骨的优点.方法 BMSC向软骨细胞诱导后与同种异体脱钙骨支架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A组)和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15只)左侧膝关节腔内(B组)培养,右侧膝关节腔内(C组)培养单纯脱钙骨支架做空白对照.每4、8、12周各组标本分别取材,制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等组织学观察,并通过形态学分析软件计算免疫组织化学平均光度(A)值.结果 标本石蜡切片HE染色:4周时A组标本见软骨细胞散在分布于支架表面,内部基本未观察到细胞.B组标本支架内软骨细胞数量明显较多,软骨陷窝形成,陷窝周围基质深染,可见由单个细胞分裂形成的同源细胞群.8周时B组标本以成熟软骨细胞为主,细胞数量多,出现柱状排列的同源细胞群,细胞周围分泌着色均一的玻璃样基质,且渗入支架结构内部,脱钙骨支架有部分被吸收.12周时各组支架结构明显被吸收,A组支架内填满软骨细胞,部分已纤维化,但结构排列紊乱.B组支架呈透明软骨样,软骨细胞充分渗透进入支架内,呈一定应力方向排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A值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第4,8,12周B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的A值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A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同种异体脱钙骨支架复合经细胞因子诱导的BMSC,在膝关节腔内进行培养,利用关节腔内低氧、多种生长因子的微环境以及关节活动时的应力刺激等优势,较体外培养可以培养出组织学特点更好的工程软骨.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uperiority of cultivating tissue engineered cartilage by homologous decalcified bone matrix combined with 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in rabbits' knee cavity with culture in vitro. Methods Archiogeneration BMSC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adhering to the culture glassware wall from neonatal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The third generation BMSCs were induced to chondrocytes by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1 and vitamin C. Seven days later, the cells were bond to homologous decalcified bone matrix and cultured in vitro (group A) , cultured in rabbits' left knee cavity (group B) , or bond to homologous decalcified bone matrix and cultured in rabbits' right knee cavity ( group C ). Every 4 weeks after cellular transplant, all rabbits in groups B and C were sacrificed and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were made from the specimens.All the section were subjected to H-E stain, toluidine blue stain and type Ⅱ collage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chromogen diaminobenzidine ( DAB) . Immunohistochemical absorbance ( A) values were calculated by morphology analysis software. Measurement data were expressed as mean ± standard, and s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t test, one-way ANOVA using SPSS 15. 0 software. Results After cultivation for 4 weeks, H-E stain showed diffuse distribution of chondrocytes on scaffold' s surface in group A.In group B, there were a great quantity of chondrocytes in the scaffold, and cartilage lacuna, matrix anachromasis and isogenous group were group. At the 8th week, in group B maturated chondrocytes and isogenous groups arranged as column, surrounded by a pond of cellular matrix infiltrating into the scaffolds. The decalcified bone matrix was absorbed partly. At the 12th week, all the scaffolds were absorbed obviously.Chondrocytes filled into the scaffolds in group A, but arranged irregularly. In group B chondrocytes arranged in the stress orientation. At 4th, 8th, and 12th week, A values of type Ⅱ collagen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group A with the different being significant. Conclusion Compound of Homologous decalcified bone matrix-induced BMSCs cultured in rabbits' knee cavity could yield better histological feature tissue engineered cartilage.  相似文献   

10.
脱细胞软骨支架材料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异种异体脱细胞软骨支架材料(ACM)复合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修复兔股骨内髁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贴壁法获得原代兔BMSCs,选择第3代BMSCs作为种子细胞;(2)利用冷冻干燥、胰酶消化和化学去垢剂等方法制备脱细胞软骨支架材料;(3)3个月龄新西兰兔股骨内髁制备直径4 mm,深3 mm砌关节软骨缺损模型,24只新西兰兔以2个时间段随机分为3组,Ⅰ ACM-BMSCs组:第3代BMSCs 1×106个/ml与ACM于37℃5%CO2饱和湿度复合48 h;Ⅱ ACM组;Ⅲ空白对照组.(4)移植6、12周后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修复组织Ⅱ型胶原,Wakitani评分评估修复效果.结果 (1)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6和12周Ⅰ组再生组织与正常关节软骨面平齐,修复部位表面较平整,界限模糊,接近正常软骨.Ⅱ组修复组织表面不平整并有明显下陷,修复组织全层可见成纤维样细胞,深层可见极少数透明软骨样细胞.Ⅲ组未见明显修复,肉芽组织形成伴成纤维样细胞增生;(2)Wakitani组织学评分可见在不同的时间段I组和Ⅱ组均低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间组织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ACM-BMSCs组修复组织的细胞为软骨样细胞,可见柱状排列,周围软骨基质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 以ACM为支架材料,同种异体BMSCs为种子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对兔股骨内髁关节软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形成的新生软骨为透明软骨样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封闭剂(fibrinsealant,FS)复合,在裸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健康人MSCs,以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地塞米松、维生素C的培养基进行成软骨诱导,诱导第7、14天分别检测软骨细胞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将诱导7d的MSCs与FS复合,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同时设单纯只注射FS或MSCs的支架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分别于接种后6、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行HE、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其成软骨能力。结果 MSCs以特定的培养基诱导后由纺锤形变为多角形,并表达软骨细胞分泌的基质。复合物接种6和12周后,实验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6周时形成的组织块较小而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检测到阳性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表达;12周形成的组织块较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染色较6周增强。两个对照组均无软骨样组织块形成。结论 MSCs复合FS可以作为一种较优良的可注射性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相"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双相”异体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gelatin,BMG)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与同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结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月龄新西兰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3kg。①体外实验:取5只新西兰兔,处死后取髂骨和四肢骨,制备一侧松质骨,一侧皮质骨的“双相”异体BMG载体,扫描电镜观察。另取新西兰兔18只,抽取骨髓,分离MSCs并诱导成软骨分化;将诱导而来的软骨前体细胞与“双相”BMG载体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分别于1、3和5周取材行Masson、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②体内实验:将抽取骨髓的18只及余下的9只新西兰兔制成双侧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模型,将前期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同体植入18只兔的右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A组),左侧缺损移植异体BMG(B组),其余9只双侧软骨缺损未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组),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和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观察,改良Wakitani法评分,比较各组修复效果差异。结果①体外实验:“双相”BMG松质骨面孔隙大小100-800μm,细胞于其中增生,形成富含细胞的软骨层;皮质骨面孔隙大小10~40pm,细胞层状覆盖于其表面,可作为起支撑作用的软骨下骨。②体内实验:A组术后1个月即可重建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软骨在观察期内逐渐变薄,但在6个月内始终保持关节面及软骨下骨结构完整。B、C组未能修复缺损,缺损周边软骨磨损加剧。改良Wakitani评分显示A组在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结果,除6个月软骨厚度外,其它指标均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显示,A组缺损区修复组织中细胞阳性染色率明显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相”异体BMG可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材料,其结合自体MSCs诱导的软骨前体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修复兔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生物陶瓷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软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索以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生物陶瓷材料为支架,经体外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羊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28只中国美利奴绵羊分为三组。实验组(n=12):分离培养羊自体第7代MSCs,经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后接种到顶制的β-TCP多孔生物陶瓷材料上,细胞—材料复合体经体外孵育后,无菌条件下植入预制的羊单例肋骨近端关节面缺损处;单纯材料组(n=12):采用单纯β-TCP材料修复羊关节软骨缺损;空白对照组(n=4):制备的羊关节软骨缺损区未做任何修复。术后12周和24周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折。结果 实验组术后12周羊关节软骨缺损处肉眼可见透明软骨祥组织形成,组织学检查发现,材料降解明显,未降解吸收的材料孔洞内广泛分布着新生软骨组织,软骨细胞外基质丰富,Ⅱ型胶原染色阳性;术后24周,支架材料几乎完全降解,缺损区被新生软骨组织所取代。单纯材料组术后12周,缺损区边缘有新生软骨组织向支架材料内长入,支架材料吸收明显;术后24周,见从缺损区边缘长入到支架材料内的新生软骨组织逐渐增多,但材料的中心部位未发现新生软骨形成。空白对照组至术后24周,仅见少量软骨组织从缺损区边缘向缺损区内长入,缺损中央大部分区域仍未得到修复。结论 以β-TCP多孔生物陶瓷作为支架材料,以自体MSCs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库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建立生物学性状稳定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库的可行性,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作初步探索。方法对分离得到的hMSCs采用液氮低温冻存,并在一定时间复苏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在诱导培养基中对其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培养,光镜: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成骨和成软骨诱导的特异标志物: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骨钙素,研究其生物学性状。结果从骨髓中分离得到了纯度达96%以上的hMSCs,复苏后的hMSCs形态和表面抗原保持不变,可继续扩增10代以上,倍增时间40h。复苏后第2、6、10代hMSCs均保持较强的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结论初步建立了hMSCs库,可为骨及软骨组织工程提供较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的长段骨-骨膜缺损,以及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将18只12月龄健康杂种青山羊(雌雄不限),制备成双侧胫骨中段20 mm骨-骨膜缺损模型,常规钢板螺钉固定;MSCs与生物衍生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对同一只山羊将复合物植入右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以单纯材料植入左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8、12、16和24周各时间点分别行标本的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和骨密度测试,比较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大体观察、X线片和骨密度测试显示:实验组8周骨缺损部分修复,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8、12和16周其骨密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 结论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且较单纯材料成骨量大、迅速,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的长段骨 -骨膜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将 12月龄山羊 35只双侧胫骨制备成中段 2 0 mm的骨 -骨膜缺损 ,其中 33只 ,将MSCs与生物衍生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后 ,将其植入右侧缺损处 ,常规钢板螺钉内固定作为实验组 ,以单纯生物衍生骨植入左侧作为对照组 ,另 2只为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 ,在 2、4、6、8、12、16及 2 4周各时间点分别行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以及生物力学测试 ,比较 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 结果  4周时实验组支架材料部分吸收 ,植入物表面有纤维骨痂形成 ,对照组支架材料少量吸收 ,植入物表面有少量骨样组织形成 ;8周时 ,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实验组中的支架材料已完全降解 ,骨缺损部分修复 ,对照组中植入物两端少量新骨形成 ,材料中为纤维骨样组织 ,但 8周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生物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12周时 ,实验组骨缺损完全修复 ,对照组植入物两端有新骨包绕 ,与骨端连接紧密。 12~ 2 4周实验组弯曲应力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2 4周时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 结论 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能力较强 ,成骨迅速 ,且量大 ,同期新生骨组织的生物力学强度优于单纯  相似文献   

17.
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与人耳脱细胞软骨复合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以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作为组织工程软骨的种子细胞,在人耳脱细胞软骨支架上生长的可行性.方法将人耳软骨经脱细胞处理,得到脱细胞软骨支架.抽取鼠的骨髓,经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得到MSCs.将鼠的第2代MSCs种植于脱细胞软骨支架上,体外立体培养10天,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胶原纤维排列情况.结果 MSCs在人耳脱细胞软骨支架上能立体培养成活,细胞分布不均,靠近培养液的一面细胞分布较多,其中大部分细胞进入已脱细胞的软骨陷窝内,每个陷窝内的细胞数为1~2个.结论以鼠MSCs为种子细胞,可在人耳脱细胞软骨支架上良好生长,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构建人血管生成素1(human angiopoietin 1,hAng-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修复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基因重组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Ang 1,经脂质体DOTAP介导质粒转染兔MSCs,G418筛选阳性克隆,RTPCR及免疫印迹杂交检测hAng-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Ang-1经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BamH-I酶切后,电泳显示1.4kb hAng-1目的片段和5.4kb pcDNA3载体片段,转染兔MSCs后,RT-PCR检测出目的基因mRNA,免疫印迹杂交检出hAng-1的蛋白表达。结论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hAng-1能在转染的兔MSCs中表达,可以为组织工程骨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述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新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移行机制、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MSCs移植治疗SCI已有很大进展,移植治疗后,移植细胞能向损伤部位移行,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和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结论MSCs移植治疗SCI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