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曾湘林 《当代医学》2010,16(1):15-16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DCO)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骨科(DCO)方法救治并根据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病死3例,死亡率15.7%,休克及合并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症4例均痊愈。结论DCO是治疗严重多发伤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西宁地区救治严重多发伤时应用损伤控制骨科(DCO)策略的可行性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3年1月—2007年10月应用DCO救治严重多发伤伴骨盆骨折26例、伴股骨骨折13例、伴脊柱骨折6例,共计45例严重多发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救治成功率86.7%,死亡率13.3%。3例因失血性休克死于术后24h内,2例因胸部损伤合并高海拔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H—ARDS),1例术后合并高海拔地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H—MODS)。死亡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平均值39.6分。结论:准确迅速合理应用DCO策略和先进的临床综合救治措施,是提高高海拔地区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预防和降低H—MODS等各种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CO)在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DCO救治的34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抗休克,按DCO的要求临时固定骨折、控制出血、恢复肢体血供、控制污染及对其他系统的损伤行损伤控制性手术;随后ICU复苏;待患者生理状况允许后尽早实施骨折确定性手术。结果DCO控制了绝大部分患者的出血和污染,纠正了休克,确定性手术后恢复良好。本组死亡率11.8%(4/34);致残率20.6%(7/34)。结论DCO符合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在这类患者的救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案。DCO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康复率。  相似文献   

4.
刘忠 《大家健康》2013,(24):99-100
目的:探讨分析时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技术的应用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质治疗中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治疗提供临床借鉴与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骨科接收的120例ISS评分≥16的严重合并骨折患者,分析患者具体临床资料和伤病程度不同,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男128例,女72例,年龄18~67岁。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接受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情况、后遗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治疗综合情况。结果:12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中,死亡9例,死亡率7.5%,死亡主要原因系休克及胸部损伤,合并伤过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颅脑坏死1例,其他经过常规或损伤控制治疗后,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恢复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能够显著性缩短骨折治恢复时间、促进骨折恢复、并发症少且患者满意较高,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可以为临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的治疗提供参考,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创后二次打击,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有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68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的病例,36例采用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32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的策略(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救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6例采用早期全面处理患者中,抢救成功27例(75%),一期手术后死亡3例(8.3%),一期手术时间平均90 min(40~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310 mL(185~450 mL)。32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的策略救治患者中,抢救成功29例(90.6%),一期手术后死亡2例(6.3%)。一期手术时间平均70 min(20~110 min),术中平均出血150 mL(85~250 mL)。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合理采用DCO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有骨折患者,可减少创伤后的二次打击,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长垣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17例,所有患者均按照骨科损伤控制(DCO)实施程序进行治疗,包括控制出血和骨折临时固定、复苏恢复、骨科手术,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7例患者中治愈16例,死亡1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治愈率为94.1%;术后共3例(17.6%)患者出现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中的应用可更好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骨科(DCO)理论在救治严重骨盆骨折多发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DCO原则治疗的严重骨盆骨折多发伤31例,作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骨盆骨折多发伤31例,平均30.7岁,ISS平均32.7分。所有病例均成功复苏,无死亡病例,随访6~28个月,优12例,良11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达74.2%。结论:合理应用DCO原则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可以减少早期处理治疗规模和手术风险,增加临床疗效,是有效安全理念先进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8.
杨元疆  文新堂  田彭荣 《中外医疗》2010,29(5):66-66,6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策略在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中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2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的26例多发骨折伴休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实施损伤控制骨科策略给予救治。结果运用损伤控制方法成功救治34例,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7例,24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于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应用DCO的方法可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伴休克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以严重骨盆骨折伴休克为主的多发伤在2~6 h内急诊局麻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随之行闭合复位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结果 28例术前造影均见不同程度的痉挛,其中25例见对比剂外溢,其中伴髂内动脉主要分支截断2例,髂内动脉广泛痉挛1例。栓塞后患侧髂总动脉或髂内动脉造影复查,对比剂外溢现象消失。骨盆外固定支架均在局麻20 min内完成。手术后,28例患者血压2 h内渐趋平稳,24 h内恢复正常,心率明显下降,尿量明显增多,未出现与栓塞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但仍有4例术后1周内死亡,其中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成活的24例骨盆骨折患者中,17例术后1~2周内接受骨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急诊血管内栓塞联合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多发伤中骨盆骨折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能迅速有效控制骨盆失血性休克,早期重建骨盆的稳定性,明显减轻患者的剧烈疼痛;可明显减少须行二期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且便于术后护理,减少褥疮发生,预防下肢血管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理论在严重多发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创伤骨科中心收治的52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CO组:均以DCO理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伤害控制骨科学的救治观点为指导,使严重多发损伤病人在接受"医疗救治干预"的伤害程度最小化.方法 对23例严重伤病例以"伤情评估体系(ISS)"进行评分,并根据一期临时固定、ICU病情稳定、二期手术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分析,探讨ISS评分的分值数与手术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2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死亡3例(ISS 34分、36分、41分).ISS >25分严重多发伤10例的总体疗效评价,优2例(ISS 27、34分),良3例(ISS 27、34、36),可2例(ISS 27、36分),差3例 (ISS27、36、41分).总优良率为65%.结论 严重创伤病人在原始创伤打击后,在对其后续"医疗救治干预"时应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新观念指导下,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此类病人的医源性致死、致残因素,明确最佳手术时机与救治方案,指导多专业的联合救治更加有序、合理,把救治病人生命作为首要的救治目的 .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测了50具国人的髂总动脉和髂内动脉。结果表明:左髂总动脉较长,管径较小,分叉平面较低以及分叉点与正中矢状面间距较大;老年人的髂总动脉和髂内动脉管径显著增粗。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髂动脉血管造影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行16层螺旋CT髂动脉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RT)。结果14例髂动脉MSCTA检查,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移植肾动脉正常7例,髂动脉和(或)移植肾动脉异常7例,其中移植肾动脉狭窄闭塞4例,髂内动脉闭塞2例,移植肾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髂外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支架术后1例,髂动脉钙化5例。结论髂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与评价肾移植术后髂动脉血管改变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髂动脉瘤往往与腹主动脉瘤并存,单发者少见。髂动脉位于盆腔腹膜后、位置深,开放手术难度大,而腔内修复术操作简便、创伤小,但往往以牺牲同侧髂内动脉为代价。我们应用覆膜支架开窗技术,在腔内修复髂动脉瘤的同时保留了同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其他部位伤的诊治方法及最佳适应证。方法:对71例外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其他部位伤的病例进行不同方法的诊治:脾切除16例,肝修补7例,结肠手术6例,小肠修补吻合6例,膀胱造瘘4例,髂内动脉结扎10例,半骨盆离断术1例,髂血管探查取栓4例,胸腔闭式引流5例。结果:全组死亡11例,死亡率15.5%。1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ARDS,1例死于MOF,8例死于出血性休克。其余均治愈,治愈率84.5%。结论:在临床诊断抢救治疗时,应综合分析观察外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其他部位伤病人的病程发展全过程,区别轻重缓急,有效救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放射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体解剖与X线造影相结合的方法,对照观测了32具成年尸体的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起点高度、径线、夹角及正位X线象等;描述了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影象特征.根据本文调查结果,讨论了盆内动脉影象识别方法,插管入路选择、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Pseudoaneurysm of the internal iliac artery is a rare occurrence. Our patient presented with pain over the lower abdomen which also radiated to the back. An Angiogram of the aorta and the iliac arteries showed a pseudoaneurysm of the right internal iliac artery which measured about 8 x 8 cm with a proximal branch of the internal iliac artery distended. Initial efforts of trying to embolize the pseudoaneurysm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seudoaneurysm and the interanal iliac vein where foam was getting dislodged into the venous system. Subsequently, we decided to use a vascular plug which has just been recently being introduced. Post procedure there was no more flow into the right internal iliac artery pseudoaneurysm.  相似文献   

18.
髂内动脉结扎术是控制妇产科手术中大出血的有效措施。本文收集此类患者21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15例,单侧6例,均达到了满意的止血效果。笔者介绍了馆内动脉结扎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以及预防髂内静脉损伤和误扎髂多外动脉的具体措施。着重提出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局部止血才能完全控制盆腔大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应用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探讨其近、远期效果。方法:113例低位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在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应用抗癌药明胶海绵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对照组45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间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局部复发率、5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5年生存率则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病人的近、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盆腔动脉栓塞术(PAE)在治疗产后出血中的临床优势、方法的选择、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46例主因产后出血接受PAE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PAE的临床操作特点、有效性,随访患者的PAE近、远期并发症及再生育结局。 结果 46例患者中,24例阴道分娩,22例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胎盘因素(63.04%),其次为宫缩乏力(52.17%)、子宫动静脉畸形(8.70%)、软产道裂伤(4.35%),同时存在多种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共8例。全部46例患者在PAE前均进行了一种或多种干预措施,效果不佳而行PAE治疗。46例患者共栓塞了133根动脉,其中单纯栓塞双侧子宫动脉27例次(其中3例患者各进行2例次),单纯栓塞双侧髂内动脉1例,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并双侧髂内动脉15例,栓塞双侧腹壁下动脉1例,栓塞双侧卵巢动脉1例,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右侧卵巢动脉1例。46例患者共进行了51次PAE,均达到了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100%(51/51);4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PAE 后出血未得到有效缓解,进行了2次PAE后出血止,1例患者间断进行了3次PAE后止血成功,1例患者PAE失败后行子宫切除术,临床成功率为88.23%(45/51)。46例患者6例发生PAE后发热,随访的42例患者中,39例(92.86%)恢复了月经,3例(7.14%)闭经,7例(16.67%)再次妊娠。 结论 PAE治疗产后出血疗效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