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败血症在新生儿疾病中占有很大比例。其发病率在活产新生儿中达1%~10%,早产儿更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高达164%,长期住院患儿可高达30%[1.2]。因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极易误诊、漏诊。笔者就我科近两年来按典型临床表现、实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对本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治水平。方法:对患有新生儿败血症和未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例各234例,用队列研究配对资料的分析方法及x^2检验。分析两组患脐炎、肺炎、皮肤脓疱疮、尿布皮炎、口腔炎、腹泻、早产等因素与败血症发病的关系。结果:新生儿脐炎、皮肤脓疱疮、早产儿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有密切关系(RR>1,P<0.05)。结论:新生儿脐炎、皮肤脓疱疮、早产儿是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早防治皮肤和粘膜感染,严格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降低本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诱发新生儿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查的75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皮肤脓疱疮、脐炎、早产儿、黄疸、血象改变发生率,深入探究新生儿败血症诱发因素。结果试验组胎龄、出生体重较对照组低(P<0.05),皮肤脓疱疮、脐炎、早产儿、黄疸、血象改变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脐炎、血象改变、黄疸与新生儿败血症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与新生儿脐炎、血象改变、黄疸具有密切相关性,故须强化围产期保健工作,积极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影响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败血症11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与存活患儿的临床特点,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OR值及OR的95%可信区间。结果:存活104例,死亡12例(1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胎龄、血小板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5379、5.5440、2.4436。结论:针对死亡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败血症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败血症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以便在临床上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120例,比较存活和死亡患儿的不同特点。结果 120例患儿中,存活109例,死亡11例,通过x2检验,两组在胎龄、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身体状况、出生地点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确了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患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菌所致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科出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培养是否分离出耐药致病菌,分为耐药菌组及非耐药菌组,对其致病菌群分布以及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及总结。结果共有205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的败血症患儿入选,分离出致病菌共205株(均为单一菌株感染),其中革兰阳性菌107株(52.2%),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97株(47.3%),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见;真菌1株(0.5%)。检出耐药菌112株(54.6%),耐药机制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最常见,占所有耐药菌的51.8%。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母体产时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穿刺术及深静脉置操作、女性、益生菌治疗为耐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OR=6.15、4.32、3.37、2.67、2.58,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ESBLs菌为致病菌中最主要耐药机制;减少母亲产时感染,合理地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规范侵入性操作有可能减少耐药菌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但益生菌治疗、性别对耐药菌败血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信阳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249例败血症新生儿临床一般资料,以患儿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40)、预后良好组(n=209),观察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分析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败血症新生儿中出现反应低下50例(20.08%)、黄疸25例(10.04%)、发热27例(10.84%)、吐奶15例(6.02%)、喂养困难32例(12.85%)、面色青灰49例(19.68%)、呼吸窘迫51例(20.48%);预后不良组性别、疾病类型、血压、尿量、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机械通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感染性休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机械通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感染性休克是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败血症新生儿常出现反应低下、面色青灰、呼吸窘迫情况,且早产儿、机械通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感染性休克是新生儿... 相似文献
9.
10.
11.
新生儿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生率占活产儿的0.1%~1.0%,占极低体质量儿的16.4%,病死率为10%~50%[1].其中早发败血症多见,对新生儿造成的危害也较严重.而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日龄越小的新生儿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果能够明确具有感染相关高危因素的高危新生儿,对其在早期进行感染筛查,争取在感染的早期即给予相应处理,可以降低其危害.本文对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相关的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975年1月~1988年12月我科共收治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10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一)资料与分析1.一般资料:102例中,足月儿81例,早产儿19例,过期产儿2例.男83例(81.4%),女19例(18.6%),男:女为4.4∶1.入院日龄7小时~3日龄6例(5.9%),4~7日龄23例(22.5%),8~28日龄73例(71.6%). 相似文献
13.
我科新生儿病室自1982年2月~1988年3月共收治按照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45例,现将临床资料与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2003年新修订《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选择2004年1月~2006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源性败血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20例新生儿肠源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胃肠道屏障功能受到的削弱或损害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是本组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主要原因。结论保护胃肠道,是减少肠源性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近10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比较80年代组与90年代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药敏结果的异同点.结果:80年代组以院外感染为主(占81.67%),90年代组院内感染增加达65.30%;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始终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精神差及黄疸、脐部炎症是两组均常见的临床表现.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90年代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上升.青霉素、红霉素及氨苄青霉素敏感率较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优力新,头孢二、三代)敏感性较高.结论:防治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随着致病菌的变化,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特点。方法:对95例新生儿败血症进行总结,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产生新生儿败血症的16项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原因危险模型为y=-3.349+1.411 X7+1.834 X10+1.659 X13。结论:黄疸、血象改变、不良行为患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间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本研究对我院儿内科近5年血培养阳性且符合2003年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1]而明确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216例患儿作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16例,男127例,女89例;早产儿52例,足月儿151例,过期产儿13例;出生体重<2500g54例,2500~<4000g153例,≥4000g9例;顺产121例,剖宫产87例,钳产8例;在医院内接生者168例,在家中接生者48例。存在多脏器功能损害55例,无多脏器功能损害161例。2.临床表现:几乎所有患儿都有少吃、少哭、…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败血症50例临床分析ClinicalAnalysisof50CasesofNewbornSepticemia¥//周丽玲(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我院儿科于198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