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缪颂华 《苏州医学》2007,30(1):60-61
对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明确后,有手术指征者,宜早期行心脏瓣膜成形、瓣膜置换术,患者及家属需要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有关知识。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要经历术前评估、等待手术、术后监护、出院和复查随访等几个阶段。各个时期患者的心理状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于医学知识缺乏,导致术前术后不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不能正确自我保健。  相似文献   

2.
心脏外科手术指的是心脏本身病变的外科矫正术,我科收治的心外科手术患者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三大类,先天性心脏病需施行心脏畸形或异常通路矫治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需施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冠心病需要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不论是哪—类手术,都要在开胸条件下进行,而且大多要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于心腔内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 B’)=0.418)〕、心功能分级( B’=0.344)和肺动脉高压( 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 B’=0.520)、肺动脉高压( B’=0.365)、体外循环时间( B’=0.306)、糖尿病( B’=0.129)、左室内径( 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 B’=0.578)、肺动脉高压( B’=0.401)、体外循环时间( B’=0.305)和糖尿病( 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体会,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96年5月-2000年8月收治的32例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房缺修补8例。室缺修补18例,瓣膜替换6例,3例合并其它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3-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7min;术后30d内死亡2例(6.25%),并发症发生率12.5%。左右0例随访3月-4年均恢复较好。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体外循环管理,重视心肌保护,强调术后处理,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疗效。方法: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且需要瓣膜置换手术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和心脏瓣膜手术[1],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测定左心房直径及射血分数,统计房颤消除率。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4个时间点房颤消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年左心房直径及射血分数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同期伴发房颤,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江磊  徐平  高洪波  李贞福  常青  郝传吉  王伟  于仁斌 《医学争鸣》2008,29(20):1879-1881
目的:确定肌糖蛋白-C(Tenascin-C,TN-C)在风心病患者血清及心脏瓣膜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临床收集正常人、先天性瓣膜畸形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清,以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N-C浓度;手术获取先天性畸形瓣膜及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C的表达.结果:与正常人和先天性瓣膜畸形患者相比,风心病患者血清中大片段TN-C浓度明显增高;正常人和病情轻的先天性瓣膜畸形患者TN-C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下基底层,而风心病瓣膜中TN-C广泛表达.结论:TN-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风心病的活性标志物;TIN-C可能参与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出现严重心脏并发症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心脏外科手术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需行体外循环下开胸心脏外科手术的1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7例因机械瓣膜血栓形成行瓣膜再置换术,2例先心病,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并菌栓形成,1例心脏左房黏液瘤,1例风心病.8例胎儿存活,未发现畸形,1例继续妊娠中,无孕产妇死亡.结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行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治疗,虽风险很高,仍不失为挽救母儿生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海滨  闫晓琼 《吉林医学》2012,(29):6355-6356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行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和管理体会。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共107例的麻醉和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3例于术后2~3 d死于严重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其余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术前积极进行心功能的调整,采取有效的体外循环管理,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围手术麻醉期要密切结合血气分析,调整电解质,酸碱平衡,才能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近期脑梗死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近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历资料.其中14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例为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最近一次脑梗死距手术的间隔时间为6~57 d.结果 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肺部感染,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随访4个月~4年,1例于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 掌握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近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脏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它是因为风湿性心脏炎后心瓣膜病变导致,主要表现是瓣膜口狭窄和关闭不全。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或者无任何症状,但是经过时间的累积,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脏增大,到后期还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因此,应对风湿性心脏病早诊断、早治疗,然后加强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此病的治疗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就我院于2008—2009年收治的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右胸小切口瓣膜置换手术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右胸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在体外循环下经右胸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术患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4例,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3例,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3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0例。13例同期行三尖瓣DeVega环缩术。手术切口长5~6cm,左端起自胸骨旁1cm,沿第3肋间。选择同期78例接受常规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40~86min,平均(55±8)min,体外循环时间60~115min,平均(80±9)min;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38±4)min,(58±4)min,P﹤0.001]。术中平均失血(368.4±15.3)ml,显著少于对照组[(412.1±19.6)ml,P﹤0.001]。结论经右胸小切口行心脏手术安全可行,创伤小、美观、恢复时间短,但体外循环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近期脑梗死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近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历资料.其中14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例为左心房黏液瘤患者;最近一次脑梗死距手术的间隔时间为6~57 d.结果 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肺部感染,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随访4个月~4年,1例于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 掌握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近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手术的麻醉青海省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金新会,王祖谦,黄志业,李万祥自1991至1994年,我院对3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了瓣膜置换及成型手术,采用大剂量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35例,男9例,女2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成形术的手术风险.方法:对2007-2010年我科收治的6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瓣膜成型手术治疗的风险发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死亡4例,余随访12-24个月心功明显改善.结论:心脏瓣膜成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可收到较好的效果,风险相对来说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美莲  姚维深 《河北医学》2009,15(10):1210-1212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它是急性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炎后遗留下来并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32例,围手术期细致恰当的护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热引起的急性风湿性心脏炎致心脏瓣膜的炎症性损害,形成瓣膜增厚、粘连。本病多见于年轻女性。  相似文献   

18.
瓣膜替换手术前后的护理刘风秋(锦州市中心医院)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生在任何年龄。最常见的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其次为先天性瓣膜发育畸形,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的乳头肌断裂造成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细菌性心脏内膜炎,外伤或...  相似文献   

19.
风湿性心脏病在我国成人各种病因心脏手术中占首位,其特点是病史长、心功能差,术后易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紊乱、电解质失调等并发症。我们1998年8月-2000年6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31例,现就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广西医学》2005,27(12):2074-2075
1瓣膜疾病在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和李嘉诚基金的支持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进一步开展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该科每年收治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患者约150例,手术死亡率控制在3.38%。举办了4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脏跳动中瓣膜置换术学习班”,共有约80余位全国各地的心外科医师、麻醉师、灌注师参与了学习交流,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术现已在国内17个省、自治区的30多家医院临床推广应用。常规开展了冠状静脉逆灌心脏跳动中行Bentall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症。此外,还积极开展瓣膜成形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运用双孔成形技术和人工瓣环对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