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螺旋CT表现及特征,评价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果59例肾上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如腺瘤、髓性脂肪瘤、囊肿瘤体较小,密度较低且均匀,边界光整;嗜铬细胞瘤、畸胎瘤、黄色纤维瘤肿块较大,密度略高且不均匀,边缘可不光整,可见分叶,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恶性肿瘤如皮质腺癌、脂肪肉瘤、转移瘤肿块大,密度不均匀,多呈分叶状,增强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49例,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32例中,皮质腺瘤11例,肿瘤直径为1.0~4、0cm,有包膜,密度均匀但较低,强化较轻。皮质腺癌3例,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匀、环状强化的肿块。嗜铬细胞瘤8例,单侧,良性,瘤体大,平扫不均匀,实质强化明显,低密度区无强化。肾上腺囊肿2例,表现为边缘光滑、均质水样的囊性占位,增强无明显强化;髓质脂肪瘤2例,低密度的脂肪密度区是其特征性CT表现。转移瘤5例,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较明显。畸胎瘤1例,CT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结论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评价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求。结果: 皮质腺瘤6例,大小、密度中等;皮质腺癌4例,肿块较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嗜铬细胞瘤9例,单侧瘤体较大,平扫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强化明显;髓质脂肪瘤3例,低密度的脂肪显示是其特征性CT表现;转移瘤5例,多为肺癌转移,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中等强化;肾上腺囊肿1例,CT值低而均匀,壁薄规则。结论: 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对其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转移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的螺旋CT特征及CT在肾上腺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患者行螺旋CT扫描,其中3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单侧肾上腺肿块28例(67%),双侧22例(33%)。肿块直径大小1.5~12cm,分别呈圆形、卵圆形和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为实性、囊性或囊实性,增强后实性肿块及囊壁有强化。结论螺旋CT是发现肾上腺肿瘤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是综合性的,包括原发癌史、恶性征等。肾上腺肿块的恶性征为肿块直径>5cm,常呈分叶或不规则外形,密度不均。  相似文献   

5.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 CT 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肾上腺转移瘤患者27例,对其 CT 平扫和增强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例肾上腺转移瘤患者中,共检出转移灶36个,双侧、单侧分别有9例和18例。27例36个肿块均为实质性肿块,有22例27个肿块<4cm 形状为类圆或者椭圆,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现均匀强化;有5例9个肿块>4cm 形状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肿块内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强化。结论:肾上腺转移瘤可以通过 CT 诊断准确检出,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0-11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肾上腺肿瘤病变的CT特征,探讨螺旋CT扫描对肾上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5个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3例肾上腺占位病变中,10例肾上腺腺瘤,皮质腺瘤6例,醛固酮腺瘤4例,边界清楚,密度较均匀,有包膜,增强扫描轻度或中等度强化,其体积以小到中等大小为主,1例皮质腺瘤双侧均见瘤体。6例嗜铬细胞瘤,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体积较大。3例转移瘤,其中1例双侧发病,边界清,密度欠均,体积较小,呈环状强化或中度强化。2例皮质癌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边缘实性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髓质脂肪瘤体积巨大,呈混杂密度,边界清楚,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脂性成分不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肾上腺肿瘤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CT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病史、生化检查证实的各类肾上腺疾病的CT征象。结果 嗜铬细胞瘤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囊变及不均匀性明显强化为其特点。醛固酮肿块较小,细胞内富含脂质,密度较低。皮质醇腺瘤肿块稍大,密度稍低于正常肾上腺。肾上腺转移瘤表现多种多样,易两侧累及,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性强化。髓样脂肪瘤肿块较大,内含低密度脂肪成分为其特征性表现。囊肿表现为水样密度阴影,密度均匀。血肿呈类圆形不均匀肿块,边界清,增强后不强化。肾上腺增生,两侧对称性增粗。节细胞性神经瘤肿块较大,密度稍低,强化不明显。结论 CT对肾上腺疾病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病例。结果:肾上腺腺瘤12例;瘤体直径多为1.0 cm~5.0 cm,密度均匀,但较低,强化较轻;髓样脂肪瘤3例;瘤体内有特征性脂肪密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瘤体多较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实体强化明显;瘤体较大,,其中恶变2例;呈分叶状,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后环状强化;肾上腺囊肿4例;转移瘤3例;多为双侧,瘤体大,呈分叶状,增强后实体部分强化。结论:结合临床特征及生化检查,CT可较好的诊断肾上腺肿瘤。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肿瘤的MS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螺旋CT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对肾上腺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26例资料完整、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肿瘤大小、密度、形态、边缘及强化程度、CT值等特征。结果 1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其体积以小到中等大小为主,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有包膜,增强扫描可见轻微强化。1例嗜铬细胞瘤体积偏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髓质脂肪瘤体积巨大,呈混杂密度,边界清楚,实性部分轻微强化,脂性成分不强化。12例转移瘤中有9例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边界清,强化明显;1例体积大,强化不均匀,呈环状强化,中心部分强化不明显。12例转移瘤中有11例有其他部位原发癌或多脏器转移征象。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及化验检查,可以作出影像学诊断,而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对肿瘤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胃间质瘤的CT图像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病灶情况显示清楚,对肿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的CT诊断特征。方法:21例共34个肾上腺转移瘤,分别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缘、密度、增强改变及局部或远处转移征象。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肾上腺转移瘤双侧多见,单侧转移瘤易与腺瘤互相误诊。肿瘤的CT所见为密度不均匀、边缘不光整、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的肿块,大多数病例可有局部或远处的转移征象。结论:综合临床及CT的各种征象,CT检查能鉴别绝大多数肾上腺转移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 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上腺腺瘤12例,表现为 有功能者瘤体较小,无功能者较大,密度均匀,CT值较低,增强有不同程度强化.嗜铬细胞瘤7例,瘤体较腺瘤大,密度不均匀,以周边强化明显.髓样脂肪瘤2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皮质腺腺癌1例,体积较大,内见坏死区与钙化灶.节细胞神经瘤1例,密度略不均匀,内见钙化,增强仅有轻度强化.淋巴瘤1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不均匀强化.转移瘤4例,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轻至中度强化.结论 肾上腺肿瘤CT表现中,部分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CT平扫、增强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生化检查,可以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35例中,肿瘤起源于空肠13例和回肠22例。CT平扫14例间质瘤密度均匀,2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瘤均明显强化,静脉期示肿瘤仍有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对鉴别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进宏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0):617-617
目的探讨肺癌肾上腺转移瘤的CT特征及CT在肾上腺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检查时发现的12例肾上腺肿瘤患者做CT扫描。结果全部为肺癌转移,单侧肾上腺肿块左侧10例,右侧2例。肿块直径范围1.5 cm~9 cm,分别呈圆形、卵圆形和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为实性或囊实性。结论 CT是发现肾上腺肿瘤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是综合性的,包括原发癌史、恶性征等。肾上腺肿块的恶性征为肿块直径〉5 cm,常呈分叶或不规则外形,密度不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