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循经点按穴位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循经点按督脉、膀胱经及肾经穴位,对照组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循经点按穴位冷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足六经不同穴位过程中足三里热量的传递规律。方法:利用自制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检测艾灸健康志愿者足六经下肢穴位15 min足三里的温度变化,结合Origin软件绘制足三里温度变化曲线及温度变化速率曲线。结果:艾灸足阳明胃经穴位时足三里温度变化曲线改变最大,尤以上巨虚为著。艾灸足三里水平附近的穴位时,足三里的温度变化曲线改变明显。艾灸足六经下肢不同穴位时足三里的温度变化速率曲线基本重合,且呈下降趋势。结论:艾灸过程中热量在经络穴位间传递具有循经感传性、热量传递的区域特征、以及传递速率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相似文献   

4.
气至病所治疗疾病对心包经穴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临床实验报告,针刺可使皮肤温度出现一定变化,我们应用中医研究院SDZ-1型声电鍉针仪激发感传气至病所十四经治疗,同时用7151型半导体温度计对心包经的穴位及对照点做皮肤温度测量,通过穴位与对照点皮肤温度的比较,认识到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通过对人体整体区域全息的作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方法: 1、应用SDZ-1型声电鍉针治疗仪对住院病人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从井穴起点,每日循经感传治疗一条经气至病所后,继续治疗20分钟,28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原穴后对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变化的影响,探讨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规律。方法使用热层析分析仪观察正常人沿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循行线在针刺其原穴前及针刺后15min的温度变化,并在各经脉线上选取穴位点、经线上非穴位点以及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进行温度变化值的分析。结果针刺原穴后,分别形成了与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高温线,且针刺前后的穴位点温差均约为1℃,经线上非穴位点的温差均约为0.7℃,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的温差约为0.3~0.4℃。结论针刺原穴会引起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胡振霞  李伟  谢金霞  杨帆  王燕 《光明中医》2016,(15):2234-2236
目的观察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疗效,探讨该病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患者中,选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体征、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舌象、脉象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胸痹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在改善胸痹心痛病各项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舌脉改善较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循经穴位按摩配合穴位止痛贴贴敷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量化针蜱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规律,方法:选用普通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手法,在健康人体进行一定量化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关系的探讨。结果:普通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手法在同侧商阳穴对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与针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对侧少商穴平补平泻手法对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以温度升高为主,与针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普通针刺手法尽管也有一定的穴位温度升高的趋势,但是与针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手穴位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循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张喆  符思  王微  许继宗 《世界中医药》2015,10(3):438-442
目的:探讨体感音乐低频声波(16~160 Hz)对人体胃经微循环及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的胃经五输穴附近,按顺序播放低频声波,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循经穴位的微循环及温度的变化,分析不同频率声波对胃经五输穴的影响。结果:A1#与A0#、A2#声波对胃经五输穴微循环和温度的影响呈现峰值,高于其他乐音,A1#音(58.27 Hz)影响最显著(P<0.05),与其他穴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1#音影响内庭、陷谷、解溪微循环变化明显大于其他穴位(P<0.01),而其影响五输穴温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经五输穴对特定频率的低频声波有选择性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经抚触和穴位按摩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和行为神经的影响。方法将病情平稳的早产儿分为循经抚触组和对照组。循经抚触组进行循经抚触和穴位摩每日两次,对照组接受国内改良简易抚触每日两次,连续进行,在抚触10d、30d分别观察两组早产儿体重、身长、摄乳量及行为神经的差异。结果循经抚触组的体重、身长、摄乳量、行为神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循经抚触和穴位按摩可以促进早产儿行为神经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据过去的观察,穴位皮温在针刺时可出现一定的变化(吴秀锦,针刺补泻手法对穴位温度的影响,新医学,2,1980)。本实验是进一步观察此种变化的循经影响,为探讨针刺时穴温变化的原理提供线索。方法实验在8例患者身上进行,患者均成年,男女各半;证属肾阴虚者5例,肾阴阳两虚者2例,脾虚者1例。用三台半导体点温计(日本光电出品)同时测定受刺穴位、本经它穴及其旁1.5厘米的经外部位的皮肤温度,具体受测穴位见表1。所用点温计有二种,显字式点温计通过笔式探头测量受刺皮温,钮式点温计通过钮式探头分别测量本经它穴及经外部位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循经起止取穴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循经起止取穴法的一般规律。方法采用查找文献的方法对循经起止取穴法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予以分析归纳。结果经过归纳可总结为取用经脉的起端穴位或经脉止端处的穴位,可以治疗经脉止端穴位或经脉起端穴位处的病症,或取用起止两端穴位治疗经脉所循行处病症。结论循经起止取穴法可用于治疗疔毒、痹证、痛证、中风等疾病,具有一定疗效,目前针对此类经络整体性应用研究比较匮乏,可结合循经起止取穴法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经远取穴位按摩对生理性乳汁淤积疼痛干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在我院分娩出现生理性乳汁淤积疼痛的产妇,随机法分成三组。对照组按生理性乳汁淤积常规进行护理,如新生儿勤吸吮,常温水冷敷;乳房近取穴位按摩组在生理性乳汁淤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乳房近取穴位按摩;循经远取穴位按摩组在生理性乳汁淤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辨证取穴穴位按摩。结果:循经远取穴位按摩组治疗中乳房胀痛评分与对照组相仿(P>0.05),较乳房近取穴位按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循经远取穴位按摩组乳房治疗中乳房胀痛评分与对照组、乳房近取穴位按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远取穴位按摩组乳房护理护士所耗时8.00±0.83min,与对照组25.00±1.23min、乳房近取穴位按摩组45.00±3.5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远取穴位按摩组乳房治疗中,治疗后乳房软硬度有效率与对照组、乳房近取穴位按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经远取穴位按摩组生理性乳汁淤积消失时间10.00±5.35min,与对照组22.00±3.45min、...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 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 ,用 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 :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 1 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 ,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 ,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 ,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 ,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 ,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内脏病变(心包炎)体表循经温度反应的红外热像图显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九五"期间本实验室应用胆囊炎病理模型的方法,首次报道了在该动物模型上记录到的躯干上循胆经走行的高温线现象[1].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他内脏病变诱发相应经脉上循经高温线的特征和规律,寻找和发现在心脏病变时相关的经脉、穴位上的温度变化,本文对实验性心包炎动物模型的体表温度进行了红外热像方法的观察和显示,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5.
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存信  陈蓓 《中国针灸》1994,14(2):40-42
本文观察了30例正常人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状态、皮肤温度的变化。通过360经次的对照观察发现,循心包经感传出现前后,上述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循经感传时皮肤微循环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皮肤温度的变化,血流量的增加具有循经趋势。提示,循经感传的形成有外周实质性生理活动的存在,从微循环调节机制来看,与神经、神经体液性调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干细胞循经穴位法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沿双下肢经络走行路线及双侧腓肠肌网状选择移植点,循经穴位加倍移植数量。结果所有患者足病变均在3个月内愈合,疼痛、冷感等明显改善,双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双下肢踝肱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循经穴位法移植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兔循经组织温度变化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含量的关系。方法 :运用红外热像技术 ,选取艾灸后家兔循经出现温度较高部位组织进行分析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外周组织CGRP及AⅡ含量变化。结果 :①循经组织温度较高部位CGRP含量与非高温区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0 1 ) ;②循经组织温度较高部位AⅡ含量与非高温区比较无明显改变 (P >0 .0 5)。结论 :艾灸后 ,循经组织温度变化可能与外周组织CGRP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我们根据脏腑经络辨证以痛为俞和近部取穴为主,循经取穴为辅的取穴原则,进行穴位封闭治疗慢性腰痛疗效满意,对劳损腰痛疗效最好。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从1982年到1984年,应用穴位封闭治疗慢性腰痛病人144例,其中重体力劳动者90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激光针灸肺经原穴太渊穴实验,观察正常人沿手太阴肺经循行线温度的变化,探讨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规律。方法激光针灸刺激肺经原穴太渊穴,使用热层析分析仪观察和记录正常人沿手太阴肺经循行线温度的变化。选取经脉线上穴位点、经脉线上非穴位点以及非经非穴旁开对照点进行温度值变化分析,并用配套软件处理得到温差效果图。结果激光针灸刺激太渊穴后,形成了与传统中医理论基本一致肺经循经高温线。结论激光针灸刺激肺经原穴太渊穴会引起正常人手太阴肺经循行线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20.
仓沁蕾 《新中医》2021,53(7):190-192
目的:探究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合皮毛"理论循经穴位按摩对ICU痰热蕴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痰热蕴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循经穴位按摩,比较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对照组与研究组便秘、腹泻、消化不良、反流、腹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方差分析,干预后2组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2.36±3.26) d、(14.69±2.96) d,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1,P=0.0000.05)。2组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循经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ICU痰热蕴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胃肠功能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