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贵州与陕西省燃煤型砷中毒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陕西病区燃煤型砷中毒与贵州省燃煤型砷中毒在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中毒差异。方法对陕西病区燃煤型砷中毒实地考察,将人群砷中毒现状,样品监测数据,以及病区环境气候等方面的情况资料与贵州省砷中毒病区相应的调查监测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贵州省砷中毒病情较陕西病区严重,砷中毒引起死亡的病人高达4.41%,而陕西病区尚无与砷中毒相关死亡的病例报道。贵州病区最高煤含砷量是陕西病区最高煤含砷量的17倍,贵州省环境、食物受煤砷二次污染严重,陕西环境食物的二次污染不明显;贵州省属少晴多雨天气,陕西病区相对晴多雨少。结论贵州省砷中毒较陕西省严重,两省差异主要有3个方面:①煤含砷量差别显著;②煤砷二次污染差别显著;③环境气候与生活习惯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2.
穆茂 《肝脏》2008,13(6):535-535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报道,全球接近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环境暴露引起,每年超过1300万人的超额死亡归因于可预防的环境因素。砷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环境毒物和已知的人类强致癌物。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自然环境高砷所致的饮水型砷中毒以及燃烧高砷煤所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我国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仅限于贵州和陕西两省。其中,贵州兴仁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卫生部首个确定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也是世界上最早被确认的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当地的煤砷含量均值417.7~2166.7mg/kg,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贵州省兴仁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9年前后(1998、2006年)环境危险因素的变化,为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原因和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十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1998年确诊的181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进行追踪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燃用和停用高砷煤年限、室内通风情况、食物十燥方式、吸烟等;同时选择病区12 km以外非砷污染村65例居民作为对照组.采用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银法(Ag-DDC)测定煤、土壤、空气、水、大米、玉米和辣椒中含砷量: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人群的暴露凶素和环境危险冈索的关系,比较9年前后的差异.结果 病区室内、室外空气和燃煤、辣椒、玉米含砷量均值由1998年的0.0880、0.0220 mg/m3和397.20、45.07、2.64 mg/kg分别下降到2006年的0.0790、0.0070 mg/m3和93.01、3.46、1.50 mg/kg.9年前后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发生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相关因素中,危险因素为燃用高砷煤年限、年龄、氟中毒和吸烟(x2值分别为50.159、12.195、37.690、6.358,P<0.01或<0.05),影响因素为家庭经济状况(x2=4.614,P<0.05);居室通风情况由1998年的危险因素转变为2006年的影响因素(x2=38.093.P<0.01);煤火烘烤粮食和文化程度,在2006年不再是危险冈素和影响因素,但粮食保存方式和性别成为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17.463,11.004,P<0.01).结论 贵州省兴仁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9年后环境砷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病区低剂量砷污染的持续存在是该型砷中毒未得以明显控制的主要原因;燃用高砷煤年限、年龄、吸烟、氟中毒、家庭经济状况和居室通风情况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切实禁绝燃用高砷煤、加强和巩固改炉改灶和发展病区经济是进一步控制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个曾进行过防治的砷中毒病区进行了考核,认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防治,应当在禁止开采和利用高砷煤的同时,改变原始落后的燃煤方式,改变食物干燥、贮存方法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在彻底切断砷源之后,方可进行适当的驱砷治疗;对于砷癌病人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2005年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病情及防治措施落实进度.为全国地砷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规定方法进行。结果①饮水型病区总改水率为36.23%(96/265),最低为0,最高为100%,改水工程水含砷量合格率为72.44%(113/156);燃煤污染型病区总改炉率为73.69%(7424/9719),总改灶率为63.71%(2582/4053),铁炉总合格率为66.58%(245/368),烧煤台灶总合格率为73.75%(118/160)。(2)13个落实改水措施的监测点中有4个监测点改水工程水含砷量〉0.05mg/L:燃煤污染型病区3个监测点,改炉改灶并正常使用的居民户和改炉改灶但不正常使用的居民户辣椒含砷量中位数,均有2个监测点超过国家标准,兴仁县监测点单份样品最高超标近72倍。有1个监测点的改炉改灶但不正常使用的居民户玉米含砷量中位数超过国家标准。③饮水型地砷病病区14个监测点中患病率〉30%的有1个,在10%一30%的有5个,〈10%的有8个;燃煤污染型病区3个监测点患病率在20%~25%。结论①饮水型病区改水率很不平衡,改水后水含砷量依然超标的工程达25%以上;②燃煤污染型病区粮食砷污染以辣椒为重;③饮水型病区以轻病区为主,燃煤污染型病区病情重于饮水型病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陕西省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防治现状,为今后工作提供思路.方法 对病区各年度上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陕西省陕南秦巴山区属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共存病区,主要分布于9县(区)124乡(镇)1 635个行政村,暴露人口约百余万.近十年来开展了以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累计改灶25.26万户,改灶率达到86.62%,病情及各项指标虽有下降,但未能完全控制.结论 在病区,领导重视是落实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持续、反复开展健康教育是地氟、砷病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临床特征、多系统损害及其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3,他引:20  
目的 探讨燃煤型砷中毒的临床特征、多系统损害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与典型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结合临床检查、生化分析和毒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砷进入人体的途径包括摄人富含砷食物和蔬菜以及吸入砷污染的空气;患者砷负荷、氧化损伤指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砷中毒患者除慢性砷中毒的典型特征(皮肤角化过度、色素异常)外,肝脏、肾脏、神经系统、肺脏、心脏和球结膜微循环等损害亦很明显;多项特殊检查显示了砷的非临床早期损害。结论生活区煤砷含量高及敞灶燃煤致食物和空气砷污染是贵州省地砷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多系统损害为特点,肝硬化和皮肤癌是其主要死因;实验室特殊检查明确显示了病区非患者及中毒患者的临床前期损害,如肝、肾功能损害、氨基酸代谢异常、氧化损伤等;多指标、多检测方法的联合应用对于砷中毒的监测、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居民总摄砷量与病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不同流行强度的几个有代表性地区村和对照点的调查,发现其主要砷源均来自高砷煤燃用污染,从空气和烘炕后玉米、辣椒中摄入砷量占总摄砷量的90%以上;总摄砷量与疾病流行强度、煤砷、尿砷、发砷含量呈直线相关,推算出四个回归方程。并对燃煤型砷中毒的病区划分及选用的指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陕南燃煤污染区环境砷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目的 查清陕南燃煤污染区的环境砷污染及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情况和危害程度,确认该区域是否为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方法 对陕南5县18乡(镇)20个调查点的燃煤、室内空气、玉米、辣椒、干菜、饮水、土壤砷进行调查,同时对该区域进行流行病学对比分析,对煤砷与室内空气砷水平及其与患者检出率之间作相关分析。结果 煤砷与室内空气砷呈正相关(r=0.6607,P<0.001);煤砷与患者检出率之间呈正相关(r=0.500 2,P<0.025);煤砷与煤质关系密切,煤质愈好,含砷愈低;调查发现轻、中、重度患者(不含对照点)193人,疑似患者34人,病情以轻、中度患者为主,占检出患者总数的86.01%,并且男性多于女性,中老年人多于和重于年轻人。结论 该调查区域是燃煤型砷污染区,是继贵州省之后新发现的又一个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黔西南州燃煤型砷中毒30年防治概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分析贵州省黔西南州燃煤型砷中毒30年的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完善砷中毒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1976-200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流行病学调查材料和发表论文中的监测数据,按时间顺序对病区防治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于1976年兴仁县、1991年交乐地区、1992-1994年兴义市和安龙县发生了3次燃煤型砷中毒流行,患病人数分别为877、1548、594人.各病区煤砷分别为3361、2130、352、2150 mg/kg,均超过国家标准(100 mg/kg);患者尿砷(1.34、1.34、0.71、0.39 ms/L)、发砷(53.50、53.50、58.60、12.60 mg/kg)也明显增高,均高于参考指标(0.17 mg/L、0.28 mg/kg).1992-2000年共有236例燃煤型砷中毒死亡病例,其中癌症107人,占45.3%;肝硬化腹水62人,占26.3%;肺心病14人,占5.9%;其他系统的损害死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结论 切断高砷煤源是预防燃煤型砷中毒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长效饥制,拟定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燃煤型砷中毒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砷中毒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是滞存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以及危害程度和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氟中毒病区分布,对其环境砷背景及致人群中毒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石煤、土壤、粮食、空气、水源、蔬菜、茶叶、头发、尿,用无色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砷含量测定。结果 发现燃用高砷煤可污染空气及食物,使居室空气砷含量超过国家规定达700倍,致存放的粮食含砷量显高于对照点。检出患病率为10.7%(以皮肤色素改变,粗糙、皲裂、脱屑为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与尿砷、发砷呈正比上升。结论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伴有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对环境和人群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2.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学损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燃煤型砷中毒对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方法 调查了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及对照组)共 228 人,主要以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畸变(CA)和微核(MN)为分析指标(按常规方法测定)。结果 (1)燃煤型砷中毒可增加体内SCE、CA、MN 的发生率,提示其具有诱变性;(2)燃煤型砷中毒引起的遗传物质损伤可发生于临床表现出现之前,且中毒症状严重者的遗传损伤也严重;(3)这种遗传物质的损伤与尿砷、发砷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1)燃煤型砷中毒可引起人体遗传物质损伤,具有诱变性;(2)建议在病区可将SCE、CA 和MN 分析作为早期检测癌症发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甲基化能力与中毒症状间的关系。方法对贵州省某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进行调查,依据诊断标准确定患者,并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组。取尿样,测定尿中无机砷(iAs)、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水平,计算总砷(tAs)水平,以一甲基化率(FMR)和二甲基化率(SMR)评价砷甲基化代谢能力。结果重度患者组iAs、MMA、DMA及tAs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患者组;iAs、MMA及tAs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度患者组。重度患者组SMR水平显著低于轻度及中度患者组。SMR与尿中MM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93,P=0.001),与砷中毒症状的轻重程度亦呈显著负相关(r=-0.439,P=0.046)。结论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SMR水平与尿中MMA水平显著负相关,重症患者的中毒损伤效应可能是由于患者SMR水平降低而引起MMA水平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不同人群发砷含量与年龄、性别、病情的关系。方法发砷测定采用DDC-Ag法。结果病区砷中毒患者和病区正常对照组发砷含量均呈20倍以上高于非病区正常对照组;患者发砷含量有随病情轻重程度而增高的倾向;正常人群中发砷含量男高于女的现象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和病区对照者中不再存在,且反有女性高于男性的倾向;患者发砷含量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主要是女性患者发砷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因素造成的。结论发砷含量与环境煤砷污染有密切关系,发砷含量显著升高是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临床表现的病区砷毒接触者,可考虑称为亚临床砷中毒患者以引起对其防治的重视,而对此类患者存在的判断,发砷含量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皮肤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B-淋巴细胞瘤 /白血病 - 2抗凋亡蛋白 (BCL- 2 )和突变型 P5 3基因蛋白 (P5 3mt)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和En Vision TM System两步法。结果  PCNA、BCL- 2和 P5 3mt蛋白在砷中毒患者的不同病变皮肤中均有表达 ,且无论是阳性细胞密度还是阳性率均呈现出癌变组 (A组 ) >癌前组 (B组 ) >一般病变组 (C组 )的趋势 ;癌变组 3项指标协同阳性率为 83.33% ,明显高于癌前组的 5 4.5 4%和一般病变组的 2 3.0 8% ;任何两指标间均有高度相关性(P<0 .0 1)。结论  PCNA、BCL- 2和 P5 3mt的协同高表达是砷性皮肤病变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 ,皮肤角化过度患者有相当比例的表达 ,提示其具有恶变的潜在危险 ;燃煤型砷中毒致皮肤癌变过程中 ,PCNA、BCL - 2和 P5 3mt的异常表达可对砷致皮肤癌的癌前监控和预测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6.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内蒙古砷中毒病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判明砷中毒病区水中以砷为主的各种复杂化学成份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预测砷中毒发病率。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研究。结果首次建立了内蒙古砷中毒病区水砷与砷中毒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结论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和仿真功能,用模型预测砷中毒发病率有较高的精度,绝对误差为0.57,因此,该模型具有很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氟中毒病是人体摄入氟素过多引起的中毒性疾病。通常将氟中毒分为工业性氟中毒及地方性氟中毒两大类,两者在氟素来源、分布区域及发病特点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工业性氟中毒氟素来源于次生(污染)环境,即来自冶炼、化肥或火电厂等工业生产中矿石及煤炭在加工过程中释放的氟,分布范围多局限于污染源附近 有急性中毒也有慢性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的氟素来源于原生(自然)环境,或来自干旱气候影响下,河流中下游或洼地中迁移富集的氟,或来自温泉或富氟矿石露头处释放的氟,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8.
燃煤地区成人发砷的洗涤与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去除头发外污染砷的有效洗涤方法,了解燃煤地区成人发砷的分布,用0.25mol/LNaOH浸泡发样4小时,头发外污染砷的洗脱率为99.6%,是较好的洗涤方法;成人发砷值呈正偏态分布,在计算平均值时应当使用几何均数或中位数;成人发砷值随环境砷暴露量增加而升高,能较好反映人群摄砷水平;成人发砷值在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为取样方便,建议用男性发砷值作为群体可能接触砷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