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阻断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由细胞间黏附分子1介导的的炎症反应,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将造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①脑缺血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②再灌注组:同前造模,于缺血6h回抽尼龙线开始再灌注。③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处理同再灌注组,再灌注同时经颈内动脉注入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1mg/kg。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于再灌注48h在麻醉状态下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内白细胞浸润数,炎症反应;各组剩余3只大鼠同时间麻醉状态下处死,四氮唑红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占脑半球的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血管数: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与脑缺血组无差异[(298±35),(450±73),(417±46)个/mm2]。②脑白细胞浸润数: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和脑缺血组[(8.5±1.7),(28.7±5.9),(16.3±4.6)个,P<0.05]。③脑梗死体积占脑半球的百分率: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组低于再灌注组,与脑缺血组无差异[(26.4±2.5)%,(42.5±3.5)%,(36.6±4.1)%]。结论: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对脑缺血后所伴发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缩小脑梗死体积,在炎症损伤环节上可延长大鼠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2.
背景 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多形核白细胞(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L)与微血管内皮细胞(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 CEC)间的黏附增多,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抗体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但是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抗-ICAM-1抗体可以抑制 PMNL与 CEC间的黏附过程.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的黏附性变化,探讨应用抗-ICAM-1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黏附性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设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以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 (n=4)、假手术组 (n=6)、脑缺血再灌注组 (n=10)和治疗组 (n=10). 干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于假手术和再灌注 4, 12, 24 h后抽取静脉血 2~ 4 mL.治疗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后 1 h静脉注射抗 ICAM-1抗体( 1 mg/kg).用右旋糖酐沉淀法和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 PMNL,加入培养的 CEC, 1 h后进行微管吸吮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 PMNL与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4 h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明显升高,并于 12 h达到高峰.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黏附力 [4 h (14.3 ± 0.6) N,12 h (16.2± 0.8) N,24 h (13.7± 0.5) N]和黏附应力 [4 h (37.2± 16.6) Pa,12 h (38.9± 14.3) Pa,24 h (33.2± 10.1) Pa]都高于假手术组 [黏附力 4 h (3.8± 0.3) N,12 h (4.67± 0.2)N,24 h (3.49 ± 0.2) N;黏附应力 4 h (9.7± 1.21) Pa,12 h (10.9± 1.48) Pa,24 h (8.6± 1.39) Pa]( t=2.92~ 38.52,P< 0.01),但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 [黏附力 4 h (17.8± 0.9) N,12 h (24.9± 2.1)N,24 h (15.3 ± 1.2)N;黏附应力 4 h (46.3± 19.8) Pa,12 h (59.7± 20.6) Pa,24 h (38.2± 11.7) Pa](t=-2.82~-13.51,P< 0.01). 结论 ICAM 1可能通过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间黏附过程而参与了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抗-ICAM 1抗体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提拱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坏死神经元的数目,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丹皮酚治疗组坏死神经元百分率犤(25.85±3.93)%犦低于对照组犤(31.13±4.58)%,t=2.770,P<0.05犦。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数治疗组犤(15.40±2.59)个/视野犦较对照组犤(19.10±2.81)个/视野犦显著减少(t=3.063,P<0.01)。ICAM-1的表达治疗组犤(13.90±2.18)条/视野犦较对照组犤(16.20±2.30)条/视野犦下调(t=2.290,P<0.05)。结论:丹皮酚可能具有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减轻了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观察中药川芎嗪的治疗作用,并进行不同时限点的分析。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2在湖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3组,假手术组分术后3,6,12,24和48h组,后两组又分为缺血3,6,12,24和48h组和再灌注3,6,12,24和48h组,每个时相点5只动物。②造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入线栓,术后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其他两组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模型。③给药:川芎嗪组于缺血或再灌注后腹腔注射川芎嚷50mg/kg(71g/L),24h组追加给药1次,48h组追加给药两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④指标检测:大鼠按相应时相点麻醉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免疫组化测定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白细胞计数,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补充后12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组两侧半球大脑皮质可见少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缺血6h表达明显增多,持续至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P〈0.01),再灌注组3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24h达高峰(P〈0.01)。川芎嗪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②白细胞计数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术后3h可见脑内针遭周围有极少量,以后未继续增加。模型组脑缺血后3h即见,以后进行性增加,缺血再灌注3h有少量,6h逐渐增多,24h达到高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川芎嚓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脑缺血再灌注时两者呈正相关(rI=0.854, rIM=0.825,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在时相上有相关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略早于白细胞浸润,提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川芎嚷在不同时限点均可显著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抑制白细胞浸润,减轻缺血脑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赵忠新  夏斌  王春燕  田国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68-170,F0003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15,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10.42&;#177;1.98),(12.42&;#177;2.14)/高倍视野;(8.54&;#177;2.00),(11.12&;#177;1.56)/高倍视野](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损伤区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以及代表局部中性粒细胞数目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并与急性高血糖组相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河南医科大学耳鼻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健康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6只:①糖尿病组:经尾静脉注射60mg/kg链尿佐菌素溶液(200g/L)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1个月后制作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2h再灌注模型。②急性高血糖组:术前5min腹腔注射500g/L葡萄糖注射液20mL/kg,然后同前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③正常血糖组:术前不干预,同前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④假手术组:不栓塞大脑中动脉,其余处理同正常血糖组。各组均又分为再灌注0,3,6h组,再相应时间点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用比色法测定缺血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经补充后14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假手术组有微量表达,急性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在再灌注3h即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1607.00&;#177;106.48,1812.00&;#177;112.58,1115.67&;#177;83.86,P〈0.01).再灌注6h仍高于正常血糖组(2005.33&;#177;173.86,2181.67&;#177;122.85.1269.17&;#177;106.53,P〈0.01).且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急性高血糖组(P〈0.05)。②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假手术组在0.068-0.072。再灌注3h急性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增加至0.41,高于正常血糖组的0.17(P〈0.01)。再灌注6h急性高血糖组高于糖尿病组(0.74,0.44,P〈0.05),但两组均高于正常血糖组(0.35,P〈0.01)。结论:急性高血糖可加重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损伤,糖尿病不仅通过高血糖机制,还通过其他机制加重再灌注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及红参附子提取物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4-09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实验室完成。将60只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观察组,每组20只。对模型组,观察组大鼠采取右侧肾切除,夹闭左侧肾蒂1h,制造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右肾,分离左肾肾蒂但不夹闭。观察组于缺血前0.5h予红参附子提取物(参附注射液,三九雅安制药公司,批号:2003091821,20mL/支)10mL/kg门静脉注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24,48h取10只大鼠处死,取肾脏标本做组织学检查,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并计数再灌注模型肾组织中多型核白细胞的浸润数。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镜下可见近曲小管排列紊乱、疏松,有广泛空泡变性及片状坏死,细胞核固缩、深染。远曲小管内有大量管型形成。肾间质局部出血伴炎细胞浸润。观察组肾小管排列基本正常,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偶见管型。炎细胞浸润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除假手术组,各组48h改变较24h严重。②模型组肾小管Paller氏评分和肾组织中白细胞计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除假手术组,各组24h与48h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假手术组肾脏细胞间黏附分子1仅见微量表达。模型组24h出现明显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48h表达显著高于24h组(P<0.01)。观察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P<0.01)。④再灌注24h及48h肾小管评分与肾组织中白细胞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均呈正相关(r=0.65,0.58,P<0.05)。肾组织中白细胞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炎细胞浸润并造成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红参附子提取物能够抑制这种损伤过程,发挥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心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犤(10.42±1.98),(12.42±2.14)/高倍视野;(8.54±2.00),(11.12±1.56)/高倍视野犦(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细胞问黏附分子1表达与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及红参附子提取物对其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4—09在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实验室完成。将60只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观察组,每组20只。对模型组,观察组大鼠采取右侧肾切除,夹闭左侧肾蒂1h,制造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切除右肾,分离左肾肾蒂但不夹闭。观察组于缺血前0.5h予红参附子提取物(参附注射液,三九雅安制药公司,批号:2003091821,20mL/支)10mL/kg门静脉注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24,48h取10只大鼠处死,取肾脏标本做组织学检查,观察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并计数再灌注模型肾组织中多型核白细胞的浸润数。 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镜下可见近曲小管排列紊乱、疏松,有广泛空泡变性及片状坏死,细胞核固缩、深染。远曲小管内有大量管型形成。肾间质局部出血伴炎细胞浸润。观察组肾小管排列基本正常,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浊肿,偶见管型。炎细胞浸润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除假手术组,各组48h改变较24h严重。②模型组肾小管Paller氏评分和肾组织中自细胞计数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除假手术组,各组24h与48h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假手术组肾脏细胞间黏附分子1仅见微量表达。模型组24h出现明显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48h表达显著高于24h组(P<0.01)。观察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P<0.01)。④再灌注24h及48h肾小管评分与肾组织中自细胞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均呈正相关(r=0.65,0.58,P<0.05)。肾组织中自细胞数、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呈正相关(r=0.85,P<0.05)。 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炎细胞浸润并造成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红参附子提取物能够抑制这种损伤过程,发挥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观察中药川芎嗪的治疗作用,并进行不同时限点的分析。方法:实验于2002-09/2003-02在湖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3组,假手术组分术后3,6,12,24和48h组,后两组又分为缺血3,6,12,24和48h组和再灌注3,6,12,24和48h组,每个时相点5只动物。②造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入线栓,术后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其他两组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模型。③给药:川芎嗪组于缺血或再灌注后腹腔注射川芎嗪50mg/kg(71g/L),24h组追加给药1次,48h组追加给药两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8mL/kg。④指标检测:大鼠按相应时相点麻醉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免疫组化测定大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白细胞计数,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补充后12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组两侧半球大脑皮质可见少量表达。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缺血6h表达明显增多,持续至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P<0.01),再灌注组3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24h达高峰(P<0.01)。川芎嗪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②白细胞计数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术后3h可见脑内针道周围有极少量,以后未继续增加。模型组脑缺血后3h即见,以后进行性增加,缺血再灌注3h有少量,6h逐渐增多,24h达到高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川芎嗪组缺血及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脑缺血再灌注时两者呈正相关(rI=0.854,rIR=0.825,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在时相上有相关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略早于白细胞浸润,提示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川芎嗪在不同时限点均可显著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抑制白细胞浸润,减轻缺血脑组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对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犤(2.27±0.70)分犦比较,丹皮酚治疗组犤(1.67±0.72)分犦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t=2.302,P=0.029),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梗死体积治疗组犤(105.25±9.48)mm3犦较对照组犤(117.26±7.94)mm3犦减小,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73,P=0.062)。结论:丹皮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中心完成。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每组15只。制模成功后观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变化,脑梗死体积,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中假手术组未见动物死亡,缺血再灌注组2只动物死亡,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1只动物死亡。死因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①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且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动物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改善眼(2.04±0.47),(2.71±0.29),分(P<0.05)演;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眼(20.21±1.55),(29.57±4.40)%,P<0.05演,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②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大鼠脑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阳性反应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见于脑缺血侧梗塞区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壁,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也可见。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减少眼(11.29±1.11),(17.14±1.77),P<0.05演。③假手术组细胞形态正常;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右侧大脑缺血范围内皮质水肿明显,神经细胞外周隙扩大,毛细血管周隙增宽,血管内血栓形成,在皮质和纹状体可见大量死亡神经元,可见筛状坏死灶,间质水肿呈松网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层次尚清晰,未见明显坏死灶,神经细胞及毛细血管周围间隙稍大,但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也轻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结论:外源性谷胱甘肽可以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通过减少脑缺血引起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而发挥对脑缺血后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多明  宋焱峰  侯一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62-64,i0001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中心完成。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每组15只。制模成功后观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变化,脑梗死体积,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中假手术组未见动物死亡,缺血再灌注组2只动物死亡,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1只动物死亡。死因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①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且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动物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改善[(2.04&;#177;0.47),(2.71&;#177;0.29),分(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20.21&;#177;1.55),(29.57&;#177;4.40)%,P〈0.05],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②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大鼠脑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阳性反应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见于脑缺血侧梗塞区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壁,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也可见。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减少[(11.29&;#177;1.11),(17.14&;#177;1.77),P〈0.05]。③假手术组细胞形态正常;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右侧大脑缺血范围内皮质水肿明显,神经细胞外周隙扩大,毛细血管周隙增宽,血管内血栓形成,在皮质和纹状体可见大量死亡神经元,可见筛状坏死灶,间质水肿呈松网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层次尚清晰,未见明显坏死灶,神经细胞及毛细血管周围间隙稍大,但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也轻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结论:外源性谷胱甘肽可以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通过减少脑缺血引起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而发挥对脑缺血后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7-硝基吲唑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元型一氧氮合酶 (nNOS)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 ,观察特异性nNOS抑制剂 7-硝基吲唑 (7-NI)对脑梗死灶、脑水肿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与脑缺血 再灌注组相比 ,7-NI能显著减小脑梗死灶和减轻脑水肿 (P <0 0 1,P <0 0 5 ) ,减少脑组织中Na+ 的含量 ,但增加了K+ 的含量 (P <0 0 5 ,P <0 0 5 ) ,并改善缺血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论 nNOS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起毒性作用 ,nNOS抑制剂有希望用于治疗脑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凌芳  叶心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75-177
背景:近年来亚低温对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以及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已越来越引起重视。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机制。 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 单位:湖北省人民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4-10/2005-0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中心进行,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50只。 方法:将SD大鼠50只,先随机选取10只分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余下的40只随机分为常温脑缺血组和亚低温脑缺血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5只外,其余大鼠均采用Longa改良线拴法建立可逆的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假手术组及常温组置于20℃室温,肛温稳定在37℃左右;亚低温组将大鼠置于4℃环境中,全身采用亚低温方法,控制大鼠肛温在(33.0&;#177;1.01℃,缺血结束后立即自然复温,脑缺血3h后开始再灌注过程。所有造模大鼠均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0分为无神经缺损症状;1分为不能伸展对侧前爪;2分为行走时向偏瘫侧转圈;3分为向偏瘫侧倾倒;4分为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缺血脑组织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实验过程中有15只大鼠因颅内出血、麻醉意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不满足要求而被剔除,随机补充15只造模成功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50只大鼠。①肿瘤坏死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54&;#177;1.24,3.71&;#177;1.50)个/视野];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31.94&;#177;7.23,69.20&;#177;9.43)个/视野,F=179.16, P〈0.001]。②白细胞介素-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0&;#177;1.34,3.89&;#177;2.08)个/视野];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28.95&;#177;4.97,55.79&;#177;7.93)个/视野,F=174.95, P〈0.001]。③梗死灶体积百分比: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21.06&;#177;2.42)%,(30.32&;#177;2.71),F=374.87, P〈0.001]。④神经功能评分: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1.35&;#177;0.27)%,(2.04&;#177;0.34)%,F=117.17, P〈0.001]。 结论:①亚低温脑缺血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较常温脑缺血组明显缩小,提示亚低温对缺血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②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仅见少许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阳性表达,而缺血后再灌注24h脑缺血区即有较多阳性细胞表达,提示脑缺血启动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诱发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对炎症级联反应的抑制是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亚低温对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以及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已越来越引起重视。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机制。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单位:湖北省人民医院。材料:实验于2004-10/2005-0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中心进行,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50只。方法:将SD大鼠50只,先随机选取10只分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余下的40只随机分为常温脑缺血组和亚低温脑缺血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5只外,其余大鼠均采用Longa改良线拴法建立可逆的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假手术组及常温组置于20℃室温,肛温稳定在37℃左右;亚低温组将大鼠置于4℃环境中,全身采用亚低温方法,控制大鼠肛温在(33.0±1.0)℃,缺血结束后立即自然复温,脑缺血3h后开始再灌注过程。所有造模大鼠均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0分为无神经缺损症状;1分为不能伸展对侧前爪;2分为行走时向偏瘫侧转圈;3分为向偏瘫侧倾倒;4分为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缺血脑组织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实验过程中有15只大鼠因颅内出血、麻醉意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不满足要求而被剔除,随机补充15只造模成功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50只大鼠。①肿瘤坏死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54±1.24,3.71±1.50)个/视野;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31.94±7.23,69.20±9.43)个/视野,F=179.16,P<0.001。②白细胞介素-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0±1.34,3.89±2.08)个/视野;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28.95±4.97,55.79±7.93)个/视野,F=174.95,P<0.001。③梗死灶体积百分比: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21.06±2.42)%,(30.32±2.71),F=374.87,P<0.001。④神经功能评分: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1.35±0.27)%,(2.04±0.34)%,F=117.17,P<0.001。结论:①亚低温脑缺血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较常温脑缺血组明显缩小,提示亚低温对缺血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②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仅见少许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阳性表达,而缺血后再灌注24h脑缺血区即有较多阳性细胞表达,提示脑缺血启动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诱发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对炎症级联反应的抑制是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脂氧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脂氧素(lipoxin A_4,LXA_4)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48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小剂量脂氧素A_4组(L组)和大剂量脂氧素A_4组(H组).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拔出线栓实施再灌注.分别于再灌注后24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脑梗死体积,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I/R组比较,LXA4组缺血/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改善,脑梗死体积缩小,MPO活性和MDA含量下降,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下调,脑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 LXA4可能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脑组织损伤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