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甚少见,我科最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刘××,女,5岁,攸县人。患儿口腔出现白膜一年,同时胸、头面部、臀部、四肢逐步出现小红丘疹,逐步扩大融合,并出现疣状增生,有时有痒感。查体见患儿发育较差;头皮、颜面、颈、上胸、臀部、双手背、腘窝等处散发或密集成堆黄豆至杨梅大小灰褐色或黑褐色的疣状赘生物,表面可见鳞屑、剥去赘生物露出红色糜烂面,诸指呈鼓槌状、指甲混浊肥厚呈污黄色(见附图)。化验血色素8.8—9.6g%,其他血  相似文献   

3.
念珠菌病共分三组:(1)急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2)急性全身性念珠菌病;(3)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CMCC)。CMCC 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与并发病不同,易于漏诊,现简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 例1 患者男,15岁。因双眼眶、鼻孔、口腔、口周、双手掌、背、双跖部及肛周反复出现鳞屑性脱皮糜烂长达7~8年,双手握拳双足行走疼痛,食欲不振,于1996年2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从小生过“鹅口疮”,时好时发未根治。至6~7岁时,病变皮损扩大。无长期腹泻史,家族中无类似发病史。体查:发育、营养中等、面部稍苍白,心肺肝脾无殊。神经、骨骼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眼睑、鼻周、口周、双手掌、双足跖、肛门周围均有大片脱屑性斑片,部分有糜烂,露出鲜红色真皮层,双手握拳困难。口腔粘膜、舌背、舌尖有大片不规则形乳白色斑,揭去后留下红色渗出性基底。指趾甲板及甲沟无异常。取手及口周皮损镜检:镜下见大量典型的假菌丝及芽生厚壁孢子。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5.
6.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是小孩最常见的一种病。Arthur Rook将本病分为四型:一为慢性口腔粘膜念珠菌病,二为內分泌念珠菌病綜合症,三为慢性限局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念珠菌肉芽肿),四为慢性弥漫性念珠菌病。我們报报的这一例应属于第三型。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我国龙民等曾报告二例,一为5岁男孩,江苏响水县人;另一为6岁男孩,江苏銅山县人。我們于1978年5月17日遇到一例,为4岁男孩,  相似文献   

7.
<正> 小儿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Acute febrile mucocutaneous lymphadesyndrome,简称MLNS或MCLS),是一种发热性、发疹性疾病。1958年日本川崎博士首先发现一例,至1967年川崎氏共发现50例,曾发表于过敏杂志,命名为伴有指趾特异落屑小儿良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症候群,并引起日本儿科医师们的注意。至1973年报告近7,000例,并  相似文献   

8.
9.
10.
<正> 慢性皮肤膜念珠菌病(CMCC)系一种以慢性再发性念珠菌感染为特征的疾病。通常侵犯口腔、皮肤和爪甲,但是喉、咽、阴道和眼睑较少受累。虽然食道是可能受累部位,但文献上报导极少。本文对 CMCC 患者  相似文献   

11.
女婴,出生20天。足月,剖腹产。因全身起疹3天就诊。患儿颈部、躯干、四肢,尤其皱折部位及肛门皮肤片状脱屑性红斑,周围散在米粒大小扁平紫红色小丘疹,无发热等其它全身症状。查口腔粘膜见多处乳酪样白膜,白膜镜检,见大量分隔菌丝及成群的单壁芽胞,并呈一定的排列  相似文献   

12.
病例报告:男,47岁,干部。主因两手指间起疱湿烂伴痒感,时轻时重二年,于1976年11月18日来门诊检查,两手指间可见米粒大水疱和脱屑及不同程度的浸渍发白,右手第二三指缝尚有界限清楚的糜烂,基底潮红,有少量渗出。除皮损外,其他检查无异常。自1976年11月至1980年8月曾服用灰黄霉素536片,先后外用灰黄霉素药水、1%卢山霉素溶液、克霉唑打膏、1%龙胆紫溶液、脚气灵膏、足粉、硫磺水杨酸软膏、复方土槿皮酊等均未治  相似文献   

13.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由日本川崎于1962年首先报道,1976年正式命名为川崎病。近年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我国的上海、北京、四川、杭洲等地先后也报道数十例。本综合征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两眼球结膜下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口唇干燥及皲裂、出血和杨莓舌等为诊断依据。发病年龄多在2个月至8岁之间,但李云珠等综合的50例报告中有17岁发病者。现将本人遇到的三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粘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息肉病1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性粘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以下简称PJS)具有以下特点:①颊、唇的粘膜、牙龈、手足屈侧的皮肤有黑色素斑(简称黑斑);②胃肠道多发性息肉;③有家族遗传性。PJS的临床重要性在于胃肠息肉的并发症,它常引起腹痛、便血和缺铁性贫血等症状。肠套叠为本病的急性并发症,少数癌变。以往认为本病罕见,但McAllister等(1977)己收集欧美文献有320余例,青木花等(1976)收集日本文献共222例,刘汶(1984)收集我国文献共168例。我们从1972~1986共收治17例。以往文献主张治疗息肉要在发生肠套叠后急诊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一例慢性粘膜与皮肤念珠菌病,用间歇口服克霉唑的方法获得长时间的缓解。病例报告:女,9岁半。主因自婴儿期开始头、额、咀、唇和指甲有念珠菌损善,于1976年8月住院。除皮肤损害外,其他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也在正常范围。1976年9月开始口服克霉唑,两周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周。第一、二疗程75mg/Kg/日,损害没有好转。第二疗程150mg/Kg/日,10日后因恶心、转氨酶和胆红质升高而停药;但头上、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79年以来,国内报告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畸氏病、Kawasaki Disease)已有100多例。我院1986年4月、5月收治了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LNS),又称川崎病。该病为一种原因未明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1962年由日本川崎首先报告,至1973年日本陆续报告7000多例。近几年我国台湾、上海、北京、成都、南京、郑州等地陆续有少数病例报告。目前国内有增多趋势,因此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防  相似文献   

19.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例报告宁夏医学科学研究所赵晨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简称MCLS,近年来临床报道逐渐增多,病因尚不明确,主要好发于婴幼儿,多见于4-5岁以内小儿,男女都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倾向。其主要临床特点有发热、粘膜皮肤出现红疹,颈...  相似文献   

20.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危害儿童健康严重的疾病,可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猝死。该病最早于1962年由日本红十字会医疗中心儿科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告,故又名川崎病。在我国四川等地发病率较高,多见于儿童。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