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青  钱宝堂 《实用新医学》2000,2(7):596-597
目的:探讨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对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分为24h内T波倒置组和未倒置组,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再通情况。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5%和29%。结论:溶栓后24h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6小时内溶栓及延迟溶栓的疗效。方法发病6小时内36例及6~12小时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即刻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配合其他相关治疗,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及30日内的心脏事件。结果发病6小时内及6~12小时溶栓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91%和41.5%,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再通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者。结论溶栓治疗的时间早晚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具有相关性,6小时内溶栓获益最大,但6~12小时溶栓也可产生明显益处。  相似文献   

3.
谢秀成 《广东医学》1998,19(7):504-504
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90分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链激酶静脉溶栓血管再通车63.9%(达TIMIⅢ级血流)。在判别血管再通的无创评定指标中心肌酶峰值前移确诊率最高,其次为ST段迅速回降,而胸病突然缓解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对78例AMI患者在发病3-24小时内给尿激酶(UK)150万V1小时内静点治疗。结果:符合冠状动脉再通指标有47例,下壁9例(11.5%),前间壁18例(23.07%),前壁6例(7.6%),侧壁2例(2.56%),广泛前壁3例(3.85%),下壁 右室6例(7.69%),右室3例(3.8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可有效的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梗塞面积,维护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溶栓时间愈早再通机会愈高。  相似文献   

5.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分析(附3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12小时内的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立即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u,配合其它相关治疗,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30日内的心脏事件。结果:发病小于6小时及6~12小时溶栓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100%和43.8%,总再通率为76.3%,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再通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者。结论:尿激酶溶栓安全、有效,越早溶栓,再通率越高,再通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溶栓后早期T波的变化与冠脉再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早期T波的变化与闭塞冠脉再通的关系。方法 对8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溶栓后24小时内有无T波倒置分为两组。依据临床间接判断冠脉再通的标准观察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 T波倒置组与未倒置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3.1%和11.3%(P〈0.01)。结论 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可作为判定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徐凤霞  田莉 《农垦医学》2001,23(1):47-48
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判定冠状动脉再通有直接指征 (冠状动脉造影 )和间接指征 ,其中间接指征中以心电图ST段在溶栓后 2 4小时内 ,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回降≥ 50 %作为冠脉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 ,但心电图中T波变化未引起重视。作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收治AMI病人 36例 ,其中 2 1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目的在于探讨静脉溶栓后T波变化对判断冠脉再通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情况 确诊为AMI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2 1例 ,其中男 1 5例 ,女 6例。年龄 48~ 71岁 ,平均56岁。下壁梗塞者 1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快速判定闭塞冠脉再通的特异无创指标。方法 以29例AMI静脉溶栓90分钟冠脉造影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冠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探讨。结果 溶栓2小时内新现心律失常,伴其后半小时内最高ST段回降≥50%的组合(简称本组合),判定冠脉再通特异性为100.0%。结论 本组合是快速判定冠脉再通的特异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标准,对AMI溶栓治疗再通临床标准进行评价。方法: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1-3天行冠状动脉造影,以造影结果为标准,达到TIMI分级标准Ⅱ级以上为再通,分析参考方案中2项、3项指标的不同组合及4项指标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冠脉造影评判冠脉再通46例,未通18例;以临床标准评判冠脉再通42例,未通22例。临床再通指标对血管开通判断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66.7%;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54.5%;临床准确度为75.0%。结论:冠脉造影与临床再通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临床标准判断冠脉血管再通的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成功的标准中,冠状动脉再通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常以溶栓后ST段的改变为主,而对早期T波的变化注意较少。本文对我院近几年来,临床评价有再通指征的83例AMI进行总结,旨在探讨AMI溶栓治疗后24小时(h)内梗死区心电导联T波倒置对判断冠脉再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5 6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A组 (倒置组 )和B组 (未倒置组 ) ,根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观察两组冠脉再通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 72 .4 %和 33.3% (P <0 .0 1) ;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5 7.5± 11.6 ) %和 (4 6 .2± 13.2 ) % (P <0 .0 1) ;住院期间冠脉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3.7%和 37.0 %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 2 4小时内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间接指标 ,同时提示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经典治疗方案,大量临床观察均证明治性治疗可明显减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部分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存在血栓自溶现象,现有的判断梗塞相关血管的指标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对32例经静脉溶栓后患者,于溶栓开始后90分钟行急诊冠状动脉检查,旨在探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的血管再通率,并对部分梗塞相关血管未通的行补救性PTCA,以挽救部分存活心肌,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发现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为78.12%。判断梗塞血管再通无创指标中以心肌酶峰值前移最为准确,其次为心电图ST段下移,胸痛缓解及再灌注的心律失常不能作为判断再通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3.
基层医院急性心梗非早期溶栓35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下称心梗)溶栓治疗,经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心肌得以存活,缩小梗死面积,有利于梗死后心肌重塑,降低病死率。目前公认溶栓疗法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时间是发病后6h以内,这是抢救濒死心肌的黄金时间。但是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发病后6h以内被送进医院,能通过各项检查明确心梗诊断,排除禁忌证者较少,尤其是基层医院几乎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后冠脉再通率。方法:分析42例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者心电图演变,再灌注心律失常。结果:溶栓再通率59.5%,再通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率72%。结论:溶栓可挽救濒死的心肌,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与AMI溶栓再灌注后cTnI变化的关系。方法12例AMI直接PTCA的患者,系列采集血样,以ELISA法测定cTnI,绘出其释放曲线。选择68例AMI接受溶栓的患者,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参考方案),判定42例再通,26例未通,绘出cTnI释放曲线,比较二者的峰值时间和上升速度,并将溶栓再通组与直接PTCA组相比较。结果①溶栓再通组与溶栓未通组cTnI的释放主要为单峰形式,溶栓再通组的达峰时间明显早于后者,峰值水平及上升速度也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P〈0.05);②直接PTCA组与溶栓再通组相比,二者达峰时间几乎一致,前者的峰值水平及上升速率略高于后者,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后cTnI的峰值前移可作为AMI后溶栓再灌注的判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心梗发病率较高,药物治疗就是在发病6小时以内溶栓,冠状动脉再通前出现的心率失常称为缺血性心律失常(IIA),再通后出现的心律失常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IA)。我们对130例心梗患者进行溶栓,其中66例AMI冠脉分为单纯溶栓组和溶栓加利多卡因组,观察如下:(1)单纯溶栓组:32例,仅用尿激酶静点,未同时用利多卡因及极化液。(2)溶栓加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QTc间期的变化与溶栓效果的关系。方法 56例AMI患者溶栓后分再通组33例,无再通组23例。测量2组溶栓前及溶栓后第1,2,4,6,8天QTc间期并进行比较。结果 溶栓前2组的QTc间期均延长,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2组间第1,2,4天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而第6.8天2组间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再通组QTc间期的最大峰值较无再通组提前2天出现。同时其再通后的QTc间期缩短速度较无再通组要快。结论 溶栓再通可使AMI患者QTc间期的最大峰值提前出现且迅速缩短,而这些变化对判断溶栓疗效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溶栓再灌注的关系。方法68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系列采集血样,以ELISA法测定cTnI,以免疫抑制酶动力法测定肌酸激酶MB(CKMB)。其中42例溶栓后再通,26例溶栓后未通,观察二组cTnI的释放动力学,并对溶栓再通组的cTnI的升高时间和峰值时间与CKMB的变化相比较。结果溶栓再通组患者cTnI出现的峰值较溶栓未通组早,溶栓再通组患者cTnI出现的峰值和峰值时间与CKMB相当。结论血清cTnI是诊断AMI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其峰值时间的改变可作为AMI溶栓再灌注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溶栓再通患者中,可见早期降低的ST段再度出现抬高现象。本文回顾溶栓成功者81例,其中早期出现ST段再度抬高者21例(占35%),与ST段非再度抬高者相比,CPK、CPK-MB峰值,心功能及院内死亡率等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此现象也为再通的标志之一。因此,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早期连续监测心电图对确认再通与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及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与益处。方法:对15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进行分析。结果:15例中溶栓再通11例,未通4例。其中出现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如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等3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和/或心源性休克致死亡2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积极溶栓治疗,可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急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