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3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患者住院时间。根据术前、术后1d,1周、2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73例患者的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所用时间的均值为(69.3±10.1)/min。术后1d、术后1周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较术后1dVAS评分有所下降;术后2月行腰椎MRI检查证实术前突出髓核组织彻底摘除;术后2月随访时,患者术前VAS评分与术后2月VAS评分间差值为(7.65±1.48),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术中出血量(30.56±4.27)/m L,住院时间(6.46±1.87)/d。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优良率90.4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食管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8年9月确诊为食管型颈椎病的15例患者,行颈椎前路骨赘切除,零切迹颈椎融合器行病变椎间隙融合,详细记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早期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术后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胃镜检查观察食管压迫恢复情况,X线检查判断融合器及固定螺钉位置、椎间融合、骨赘复发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被随访12个月。患者手术时间为65~150min,平均(88.00±23.28)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平均(97.40±31.47)mL;术后早期VAS评分0~5分,平均(2.20±1.37)分;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均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均完全消失,恢复后均未出现复发情况。末次随访时融合器及固定螺钉位置均良好,融合节段均坚固融合;均未发现明显骨赘复发;胃镜检查均发现食管后方压迫解除。结论: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在食管型颈椎病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术后无并发症且融合率高,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8.21±13.82)min,术中出血(52.03±15.56)mL。本组病例没有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食道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2.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第2天出现轻度的吞咽困难,发生率3.03%。术后第3,6,9,12个月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经正侧位X线片或CT复查,融合率100%,融合时间(5.03±2.25)个月,没有出现融合器退出、下沉的情况。结论: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还能增加融合率、降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新型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PEEK PREVAIL)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系统治疗的27例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吞咽困难情况;采用JOA评分法和NDI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随访椎间融合情况及有无邻椎退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15个月。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2.6±1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3.9±6.9)mL.术后5d吞咽困难发生率7.4%,术后3个月无吞咽困难发生;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呈上升趋势,VAS评分及NDI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有一定程度恢复,椎间融合率为100%.术后6个月随访颈椎MRI仅有1例发生邻椎退变。随访中未发现椎间融合器下沉及内固定螺钉松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自稳型零切迹Peek-Prevail椎间融合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低,可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男31例,女33例。年龄37~69岁,中位数45岁。单节段病变57例,双节段病变7例。病程8~38个月,中位数18个月。通过X线检查观察颈椎融合情况,比较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17分法),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椎单节段融合57例、双节段融合7例。手术时间,单节段融合(64.4±12.3)min、双节段融合(86.7±16.2)min。术中出血量,单节段融合(70.4±10.8)mL、双节段融合(112.0±18.5)mL。术后卧床时间(2.7±0.4)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57个月,中位数34个月。2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采用抗炎药物治疗后愈合;术后3个月,3例植骨融合欠佳,继续佩戴颈托,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情况良好;6例去除颈托后颈部僵硬,采用理疗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后症状缓解。均未出现食管功能障碍、硬脊膜囊破裂、椎动脉损伤及内固定系统松动、移位、下沉或断裂。末次随访时,NDI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增高[(23.4±7.9)%,(5.2±0.7)%,t=16.104,P=0.001;(11.3±1.6)分,(15.9±2.1)分,t=14.324,P=0.001]。结论: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综合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4例,女36例;年龄30~66岁,中位数54岁。病变节段,C_(3~4)3例、C_(4~5)19例、C_(5~6)21例、C_(6~7)27例。术中充分减压后,采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融合者归入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者归入自体髂骨植骨组,每组35例。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标准分别对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患者颈椎情况进行评价,并对2组患者的颈椎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较自体髂骨植骨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49.5±5.1)min,(74.5±5.1)min,t=20.412,P=0.000;(6.9±0.5)d,(13.8±1.0)d,t=34.997,P=0.000;(44.5±3.6)mL,(60.3±5.1)mL,t=14.832,P=0.000]。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融合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前2组患者颈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0.8)分,(9.7±0.3)分,t=0.715,P=0.477]。术后12个月,2组患者颈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16.7±0.5)分,(9.8±0.8)分,t=50.306,P=0.000;(14.0±0.6)分,(9.7±0.3)分,t=37.329,P=0.000],且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高于自体髂骨植骨组[(16.7±0.5)分,(14.0±0.6)分,t=19.529,P=0.000]。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术后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自体髂骨植骨组术后并发颈部切口血肿1例,血肿清除后切口愈合;并发取骨处疼痛3例,未行特殊处理,术后3个月后疼痛缓解。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中采用PEEK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比自体髂骨植骨更有利于颈椎功能的恢复,且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本科采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5.31±8.69)岁(30~78岁);双节段35例,三节段10例。在术前、术后1,6,12个月分别采用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角变化,同时对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均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140.57±49.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45±31.65)mL.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及N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1,6,12个月颈椎Cobb角均大于治疗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吞咽不适发生率为4.44%;45例患者中优20例,良19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为86.7%.结论: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恢复颈椎曲度及高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吞咽困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采用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固定系统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2天、3个月及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采用VAS评分、JOA评分、Odom评级记录患者手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及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椎间融合情况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3.76±12.59)min,术中出血量为(83.65±17.49)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4±2.33)d;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及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6个月Odom评级优良率达90.00%,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33%,术后6个月无吞咽困难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MRI,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植骨融合,仅有3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Zero-P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退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5例F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间孔内型9例,椎间孔外型11例,混合型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31~65岁,平均45.3岁。分别于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功能指数评分(ODI)评估手术疗效,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60min;出血量5~25mL,平均出血量约10mL;住院时间4~14d,平均6d.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9~24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前腿痛VAS评分为9.10±2.03,出院时VAS评分为3.11±1.23,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63±0.71,末次随访VAS评分为2.18±0.91分;术前ODI评分为71.30±21.73分,出院时为29.53±10.62,术后1个月为18.65±9.38,末次随访评分为10.27±6.34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7例,良6例,可2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FLLDH近期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冲击松解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中药冲击松解疗法(A组)及传统疗法(B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c Nab标准评价及分析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VAS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冲击松解治疗组VAS评分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Mac Nab标准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冲击松解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中药冲击松解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创新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统计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颈椎前路Zero-P固定的24例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融合及内固定情况,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5.2±17.1)min,出血量(41.4±20.3)mL。神经功能改善情况EMS评分:术前(9.04±2.12)分,术后1周(14.25±3.47)分,术后3个月(16.22±2.16)分,术后6个月(16.92±1.55)分,术后12个月(17.15±1.07)分。生活质量状况BI量表:术前(57.28±19.02)分,术后1周(50.51±22.36)分,术后3个月(59.66±17.42)分,术后6个月(80.52±24.05)分,术后12个月(90.20±11.58)分。术后随访,术后1周出现1例中度(根据Bazaz评分)吞咽困难,术后1个月未出现吞咽困难;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率100%,未出现邻椎病情况;随访中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内固定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系统治疗颈椎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5月共收治经椎间盘造影和MRI检查证实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3例,其中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3例和右下肢疼痛麻木4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15±0.96分,均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4周、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腰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时进行Mac Nab评分。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前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的3例患者和右下肢疼痛麻木的4例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均缓解。随访6个月,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为0.78±0.68分,术后4周VAS评分为0.54±0.63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0.46±0.66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0.53±0.67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评分较术后1周均无明显反弹(P0.05)。按照Mac Nab评分标准,6个月随访时优15例,良15例,可3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0.91%。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TESSYS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患者82例,行TESSYS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及椎间孔成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X射线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术前术后下肢放射痛VSA评分、腰背痛ODI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发现不可恢复性神经损伤,术后椎间隙感染1例;椎间盘突出复发2例,术后下肢放射痛无缓解3例。术后下肢放射痛VSA评分及腰背痛ODI评分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期间下肢放射痛VSA评分及腰背痛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优良率为92%。结论 TESSYS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及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中短期疗效满意,该术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内固定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疗效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为临床抉择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2003年8月-2014年4月中所有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与会议论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评价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一共有5项研究,472例患者纳入到本系统评价。对手术前后JOA改善情况、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吞咽困难合并效应量分析: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组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情况优于传统钛板联合Cage内固定组[WMD=0.49,95%CI(0.38,0.60),Z=2.08(P=0.04)];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情况优于传统钛板联合Cage内固定组,[RR=0.76,95%CI(0.58,0.98),Z=2.10(P=0.04)];Zero-p椎间融合器组术后末次随访的吞咽困难情况也优于传统钛板联合Cage内固定组,[RR=0.19,95%CI(0.06,0.58),Z=2.92(P=0.004)]。结论:JOA评分改善情况,新型Zero-p椎间融合器优于传统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前路钛板联合Cage内固定,并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及其并发症,但由于缺乏长期随访,两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东莞市中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应用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的7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72例患者术后的伤口愈合、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比。结果:术后,72例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喉返神经受损、食道受损等并发症,且伤口得到良好的恢复;根据术后随访数据显示,对比术前,患者JOA评分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术,可以使其病症得到有效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低切迹钛板或零切迹的内固定材料不断用于临床,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特点,成为颈椎手术治疗的主流方式。本文总结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腰椎疾患行撑开型融合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腰椎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予以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观察并比较本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55.10±10.23)min,术中出血量为(180.34±50.17)m L,术后卧床时间为(3.56±0.24)d。本组术后JOA评分与椎间活动域均优于治疗前;本组融合率高达100.00%,且无一例出现融合器移位、塌陷及融合器脱出等并发症。结论:撑开型融合器治疗腰椎疾患创伤小、手术简便,可有效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后路单侧单节段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技术(TLIF)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疗效。方法在PIPELINE通道下减压融合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31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观察术后椎间融合情况、下肢痛VAS评分和腰背病ODI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 3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末次随访术后椎间融合率97%。VAS评分术前为(7.82±1.5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58±1.38)分和(1.78±1.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ODI评分术前为(47.66±10.8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56±7.83)分和(13.12±7.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17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为94%。结论 PIPELINE通道下减压融合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速磨钻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51~81岁,中位数63岁。病变节段为C2~C33例、C3~C49例、C4~C513例、C5~C616例、C6~C78例、C2~C41例、C3~C53例、C4~C65例、C5~C72例、C3~C62例。病程6个月至12年,中位数10个月。术中应用高速磨钻在减压节段上位椎体后下缘和下位椎体后上缘的左右侧各打磨出1个骨槽,打磨掉部分椎体后缘皮质骨和骨赘。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颈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2例患者,单节段减压49例、双节段减压13例。手术时间50~125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量80~500 mL,中位数210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术前(12. 3±1. 6)分,术后1周(15. 3±0. 6)分,术后3个月(16. 3±0. 5)分。均无感染、脑脊液漏及神经根、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应用高速磨钻,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有利于颈椎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出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立体微创"治疗理念,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海军总医院疼痛诊疗中心8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颈椎前路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椎间盘、椎旁阻滞以及针刀松解椎旁软组织等"立体微创"治疗患者45例,应用药物保守治疗患者44例。所有患者定期进行随访,分别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比较不同时段的治疗结果,并计算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平均随访(12.7±5.8)个月,2组随访结果显示术后VAS、SF-36分值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立体微创组末次随访治疗优良率达97.8%,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立体微创"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创伤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