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及与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否具有丛集性存在趋势。方法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横断面研究,并按照血尿酸水平进行分组,研究各组之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高尿酸血症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血尿酸正常组与高血尿酸各组之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组与2组、3组比较、2组与3组比较,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尿酸升高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存在具有明显相关性(OR=0.61、0.47、0.82;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与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具有丛集性存在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UAP患者按入院2 4小时内血清CRP水平分为两组:低CRP组(CRP <3 .5mg·L-1) 4 6例,高CRP组(CRP≥3. 5mg·L-1) 5 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2周内及随访6个月时两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情况。结果 (1)低CRP组2周内发生心绞痛总数次15 8例次,平均3 .4 3次/人,与高CRP组总2 86例次,平均4 .93次/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随访6个月时,低CRP组共发生心绞痛2 0 1例次,平均4 .37次/人,与高CRP组总76 3例次,平均13. 1次/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1) ;(2 )低CRP组2周内及随访6个月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例数(% )分别为6例(13 .0 % )及2例(4 .4 % )与高CRP组18例(31 .0 % )及13例(2 2. 4 %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3)低CRP组随访6个月时发生猝死1例(2 . 2 % )与高CRP组5例(8. 6 %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 0 5 )。结论 血清CRP水平对UAP患者近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凝血因子(FIB)水平的变化,评价CRP和FIB联合检测对心绞痛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CHD)患者65例,分为2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5例,另选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液中CRP、FIB水平。出院后随访3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绞痛组的CRP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P组的CRP和FIB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联合检测发现,CRP及FIB水平均升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RP及FIB均正常者(P<0.05)。结论:CRP和FIB水平的高低与心绞痛的严重程度有关,CRP和FIB联合检测对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红蛋白水平对老年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不良事情发生的影响。方法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212例依据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观察组109例(<110 g/L)及对照组103例(≥110 g/L)。对比两组24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血液学指标。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0.460,P<0.001)。观察组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与ALB呈正相关(r=0.861,P<0.01),而与IL-6(r=-0.945,P<0.01)及CRP(r=-0.922,P<0.01)呈负相关。结论老年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低水平血红蛋白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密切相关,血红蛋白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患者营养状况及系统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高血压患者10年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随访到的380例住院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在10年间新发主要心血管事件分为两组:事件组(n=159,至少新发主要心血管事件中的一项),无事件组(n=221,没有新发任何一项主要心血管事件),分析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基线危险因素的特征及其对新发心血管事件的的影响。结果:159例新发心血管事件中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脑血管病(23%)、冠心病(22%)、心脑血管病死亡(17%)、肾功能受损(15%)、心功能不全(12%)、糖尿病(11%)。事件组高血压患者合并基线危险因素的平均个数显著高于无事件组(2.17±1.05比1.36±0.97,P0.001)。事件组高血压患者高龄、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比例显著高于无事件组(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并调整年龄、性别、血压水平、高血压病程、脉压影响后,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与新发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比值比(OR)分别为2.667(95%CI:1.449~4.478)、1.854(95%CI:1.027~3.346)、1.657(95%CI:1.028~2.672)。调整混杂因素后,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新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增加46%。结论:吸烟和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新发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ACS患者86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2例(SAP组),检测24小时(第一次)、5天(第二次)血浆Nt-proBNP和CRP水平,并与正常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作对照。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平均随访6个月,以心血管事件为观察终点,观察ACS组、SAP组和ACS患者心血管死亡(死亡组)、心血管事件发生(事件组)与心血管事件未发生(无事件组)患者的两次血浆Nt-proBNP、CRP浓度差异。结果①ACS组两次Nt-proBNP、CRP测值均显著高于SAP组与对照组(P<0.01);SAP组Nt-proBNP、CRP测值高于对照组(P<0.05)。②死亡组、事件组第二次Nt-proBNP、CRP测值显著高于第一次测值(P<0.01)。结论 ACS急性期Nt-proBNP、CRP浓度显著升高,且与患者病变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5月—2015年5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冠心病病人130例,所有病人都给予介入治疗,观察介入前后心功能与hs-CRP变化情况,同时进行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随访调查。将冠心病病人根据PCI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为A组(CRP≥3 mg/L)与B组(CRP3 mg/L)。结果所有病人都介入成功,介入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高于介入后1个月,且都明显高于介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7 d病人的血清hs-CRP值明显高于介入后3 d,同时都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病人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4例,总发生率为10.8%;A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并且A组介入后1个月与介入后3个月的LVEF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率高,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前hs-CRP水平对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晚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三种标志物早期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在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3-10至2014-01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中心住院的晚期心衰患者64例。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3天及6天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B型利钠肽(BNP)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 ST2)的水平,终点事件为心衰再住院、心脏移植或心血管死亡。随访观察6个月后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否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24例)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40例)。结果 :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住院6天各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NT-pro BNP及BNP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 ST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与入院时水平相比,治疗后6天各标志物水平可以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s ST2在各研究阶段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均高于NT-pro BNP与BNP。结论 :晚期心衰患者治疗后标志物的水平较入院时具有更强的心血管事件预测能力,s ST2可以更有效评估晚期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血糖对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4年8月到2016年6月选择在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36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与血压样本检测结果,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与调查相关因素,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60例患者中发生低血糖20例,发生5.6%。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低血糖组(n=20)与对照组(n=340),两组的HDL-C、HbA1c、LDL-C、TG、TC值等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过低血糖组的SCr、CRP、CK值等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因素为CRP、病程、CK以及年龄。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低血糖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P<0.05)。结论: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低血糖状况,主要发病因素包括年龄、病程、CRP、CK等,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增加,在临床上要积极进行预防性控制。  相似文献   

10.
正常高值血压患者尿酸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高值血压患者随血压的升高尿酸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84例根据血压分成3组,正常高值血压高组(高值高组)[130~139/85~89mmHg(1mmHg=0.133kPa)]65例,正常高值血压低组(高值低组)(120~129/80~84mmHg)59例,正常血压(正常血压组)(<120/<80mmHg)60例,分别检测血尿酸与CRP。结果:高值低组尿酸与CR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1),高值高组尿酸与CRP明显高于高值低组(P<0.05,P<0.01),并且高值低组与高值高组的尿酸与CRP升高具有相关性,高值高组的相关性又明显高于高值低组,正常血压组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尿酸与CRP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重了高血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缩短分数(FS)以及左心室心肌运动指数(Tei指数)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进行血液透析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尿毒症患者76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进行血液透析但未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尿毒症患者76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生化指标以及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计算左心室EF、FS以及Tei指数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在透析前后左心室的EF、FS、E/A对比无显著差异,而透析后观察组Tei指数低于对照组。并且透析后所有患者的Tei指数均显著低于透析前,而EF、FS及E/A高于透析前(均P0.05)。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出现心血管事件与EF、FS以及E/A无显著相关性,与Tei指数显著负相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在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后容易出现心血管事件,其中监测左心室Tei指数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6例,根据其空腹血糖进行分组:正常组(空腹血糖6 mmol/L)34例、糖耐量受损组(空腹血糖为6~7 mmol/L)37例、高血糖组(空腹血糖7 mmol/L)3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并比较各组影响因素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与载脂蛋白B、TC、空腹血糖、LDL存在相关性(P0.05)。糖耐量受损组患者LDL和TC水平高于正常组,高血糖组患者LDL和TC水平高于糖耐量受损组和正常组(P0.05)。高血糖组患者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糖耐量受损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伴随空腹血糖升高冠心病患者,容易合并高脂血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其预后,因此,应注意对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脑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血样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由110例AMI患获得,经在住院期间及经平均12个月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的血浆BNP浓度差异。结果AMI后血浆BNP浓度呈显升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急性期血浆BN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结论AMI急性期血浆BNP浓度显升高,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BNP可作为AMI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I值增高(≥0.16ng/mL)者32例,在30d随访中cTnI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P<0.05)。结论血清cTnI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否认既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共入选319例,男性215例,女性104例,年龄(48.7±14.2)岁。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分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1 400 cm/s,1 480±79 cm/s)共95例,脉搏波传导速度正常组(<1 400 cm/s,1 030±350 cm/s)共224例。在6~18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行冠状动脉CTA检查,20例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硬化和斑块(20/95,21.1%),正常组只有6例(6/224,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23±0.08)cm高于正常组(0.14±0.05)cm,血压(152±23)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正常组(114±26)mm 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正常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随访6~1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发生心绞痛12例、入院治疗8例,正常组没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的动脉硬化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分为2组: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比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以及血清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肺部感染量表(CPIS)评分的差异。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168例患者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共68例,占40.48%。感染组患者的WBC[(9.87±0.95)×10~9/L vs(6.42±0.84)×10~9/L]、RDW[(13.92±0.98)%vs(13.05±1.02)%]、PDW[(11.78±1.02)%vs(11.01±0.94)%]和BNP[(852.68±9.35)vs(215.71±10.04)pg/ml]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而LVEF水平[(56.49±7.82)%vs(60.02±6.18)%]显著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者25例,未感染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者5例,感染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36.76%vs 5.00%,P0.001)。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CPIS评分显著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1.58±0.23)vs(1.01±0.19),P0.001]。结论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提示冠心病患者应注意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支架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1年内再狭窄的相关预测价值。方法对62例单支病变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72小时测定血清CRP水平并记录患者术后3天至6个月来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及1年来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发生心血管事件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组(9.65±2.98mg/LVS7.53±2.76mg/L,P<0.05),CRP增高组与CRP正常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18.0%VS8.3%P>0.05),血清CRP水平与冠脉支架术后6~12个月再狭窄无显著差异(7.58±2.16mg/LVS7.21±2.34mg/L,P>0.05;14.6%VS16.7%,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与CPR水平明显相关,术后再狭窄与CPR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皮质醇(COR)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78例CHF患者,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脑钠肽(BNP)、肾素(REN)、C反应蛋白(CRP)和COR水平。进行24个月随访,根据有无心脏事件(心脏性猝死和再住院)分为事件组(39)和无事件组(239例),比较两组血浆NE、BNP、REN、CRP和COR水平,逐步回归分析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及COR对CHF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事件组血浆COR水平显著高于无事件组[(15.1±6.2)μg/dl︰(10.5±4.8)μg/dl,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REN、CRP和COR是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高COR(≥15.5μg/dl)并高BNP(≥306.2pg/ml)水平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是低COR并低BNP患者的7.4倍(P=0.001)。结论:血浆COR可能是CHF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与BNP联合对CHF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测定其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高CRP组(CRP≥3mg/L)39例,正常CRP组(CRP<3mg/L)78例,比较1年内心性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而行介入治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117例患者中高CRP组心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CRP组(25.6%和2.6%,P<0.01),应用高CRP预测上述心脏事件的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4%和25.6%。结论血清CRP水平能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1年间心性事件,可作为其危险分层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n=34)和对照组(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n=58),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特点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事件组患者心率、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冠心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组年龄、肥胖、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肥胖、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CTn T升高、CRP升高、NT-pro BNP升高及治疗依从性均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