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 结分析PGIML22例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手术后病理组织学所证实。结果 腹痛是PCIML 最常见的症状,达68.2%(15/22);胃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达54.5%(12/22)。黏膜表面呈肿块结节 是PGIML最常见的内镜表现,达71.4%(15/21),内镜活检诊断PGIML的阳性率为52.6%(10/19)。 22例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20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其中13例为MALT型结外边 缘区B细胞淋巴瘤。结论PGIML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胃的发生率最高,主要病理类型为MALT 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其预后与手术方式和术后化疗有关。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 lymphoma,PGIM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溜为一种临床上少见、原发于胃肠壁内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是结外恶性淋巴瘤最为好发部位。本文通过分析42例PGIML的内镜检查资料及病理特征,总结其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3.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分析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手术和病理理诊的消化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CD3,CD5,CD10,CD20,CD23,CD45RO,Kappa,Lamda,Cyclinl,Ki67,TUNEL)重新作出病理学评价。同时观察Hp感染情况。结果 (1)MALT瘤共21例,其中胃MALT瘤16例,小肠1例,结肠4例。(2)胃MALT瘤中,除3例因切片均为癌组织无法判定有无Hp感染以外,余13例Hp均为阳性。(3)胃MALT瘤中,Ⅰ1期2例,Ⅱ1期5例,ⅡE期9例,(4)内镜误判为胃癌者3例,误判为巨大肥厚性胃炎者1例,误判为萎缩性胃炎者1例,诊断为慢性胃炎者5例,6例患者系胃镜活检确诊。(5)1例经3个疗程抗Hp治疗,病变完全消退,Hp转阴,经内镜及病理检查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 (1)胃MALT瘤与Hp感染关系密切,(2)抗Hp治疗可治愈早期MALT瘤。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PMG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内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率低。目的:了解PMGL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仁济医院2000年9月~2006年2月收治的PMGL病例的病史资料。结果:共35例PMGL患者人选。主要消化道症状为上腹痛,伴全身症状者较少。内镜下溃疡型、弥漫浸润型和结节肿块型病变分别占67.7%、22.6%和9.7%,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率为54.5%。35例PMG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6例,DLBCL合并MALT淋巴瘤(DLBCML)4例。患者预后与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关(P〈0.05)。术后3年生存率为81.8%。结论:PMGL患者局部表现严重而全身状况良好。内镜下病变大、范围广且多部位侵犯。多点取材或“挖洞式”活检可提高内镜诊断率。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定。  相似文献   

5.
胃MALT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胃淋巴瘤,其发病源于MALT边缘区B细胞的恶性转化,呈低度恶性且病变局限于胃部,可进展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而危及患者生命。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肿瘤特征和个体因素等有关。Hp根除治疗是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中晚期患者可选择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而Hp阴性且疾病分期较晚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则以综合治疗为主。该文就胃MALT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内镜和病理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内镜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其在内镜下的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结合部分前瞻性分析28例患者。结果 胃MALT淋巴瘤多见于40-60岁患者,确诊病程的中位数为8.5月。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抗酸剂治疗无效,25%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Hp感染率为78.6%,10.7%患者的CA125可升高,17.9%患者的ESR升高。高度恶性者可发生浸润或转移。肿瘤多位于胃体下段和/或胃窦部,占96.4%,75%表现为单个或多人浅表性溃疡,质地偏硬,但大部分患者的粘膜尚可稍提起,少见的病变有稍隆起性、糜烂和坏死性病变。胃镜下形态诊断的误诊率为89.3%。胃镜下常规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恶性疾病漏诊率为57.1%,而胃MALT淋巴国漏诊率为82.1%,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率达100%。深而大的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确诊。B细胞淋巴瘤占88.9%,T细胞淋巴瘤占11.1%。结论 胃MALT淋巴瘤是一类独特的原发性胃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病理和内镜特点。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胃MALT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MALT淋巴瘤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主要类型,来源于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故名。MALT的概念由英国病理学家Isaacson于1983年首先提出,意指长期抗原刺激,使与黏膜上皮相关的淋巴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及局部炎症,并从无到有,发生免疫反应性淋巴增殖,由良性到恶性,产生异常克隆而导致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约占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由于其最为常见并易于发现而被广泛研究。近年发现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证据主要来自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学方面的资料。在胃MALT淋巴瘤胃黏膜中Hp阳性率可达90%;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先前的Hp感染与以后发生的胃淋巴瘤相关;治疗上根除Hp可引起75%的胃MALT淋巴瘤不同程度消退,  相似文献   

8.
李澍  邵建富  王东才 《山东医药》2007,47(36):120-120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是结外形淋巴瘤的好发形式,临床上较少见,术前误诊率极高。2003年1月-2007年6月,我们共收治PGIML23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提高其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小肠肿瘤非常少见,临床早期诊断困难。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常见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7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44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3:1。主要临床表现为柏油样便、腹部包块、腹痛和肠梗阻症状。原发性小肠肿瘤以空肠最为常见,良恶性比为1:3.4。44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中,29例(65.9%)为间质瘤,其中良性6例,低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16例;5例(11.4%)为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9.1%)为腺癌;3例(6.8%)为平滑肌瘤;1例(2_3%)为平滑肌肉瘤;1例(2.3%)为类癌;1例(2.3%)为绒毛管状腺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类型多样,结合常见临床表现和有效检查方法有助于尽早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10.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也称为恶性淋巴瘤。胃肠道恶性淋巴瘤(GIML)可以是原发于胃肠道,或为全身性恶性淋巴瘤的一部分。本文重点论述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分类和分期 PGIML实质上是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因此长期沿用恶性淋巴瘤的分类法。至1979年,Issacson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将PGIML分为起源于淋巴细胞的和组织细胞的淋巴瘤两类。 PGIML的临床诊断通常采用1961年  相似文献   

11.
小肠间质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R)的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顺性分析15例SISTs的病历资料,男10例,女5例:空肠9例,回肠3例,十二指肠3例。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或腹部不适、黑便等。结果免疫组化示CD117、CD34、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100、HHF35多为阴性。根治性手术9例。姑息切除6例,1例服格列卫。本组1、3、5年生存率100%(14/14)、55.6%(5/9)、16.7%(1/6),根治性手术的1年、3年、5年牛存率分别为100%(9/9)、83.3%(5/6)、33.3%(1/3),姑息切除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5/5)、0(0/3),服Gleevec的患者部分缓解:结论SISR术前不易确诊,完整的外科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格列卫是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青年胰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青年人胰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40岁以下青年胰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参数、血清CA19-9和CEA水平、误诊情况、治疗与生存时间.结果 青年胰腺恶性肿瘤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上腹部饱胀(78.26%)、上腹部不适(73.91%)、消瘦(73.91%)、食欲不振(69.57%)、腹痛(60.87%);肿瘤多位于胰头部(52.17%);病理证实30例(65.22%)发生转移,其中13例累及多器官;胰腺外分泌肿瘤占72.73%(24/33),胰腺内分泌肿瘤占27.27%(9/33);CA19-9和CEA阳性率分别为73.91%(34/46)、32.61%(15/46);误诊率为80.43%(37/46),主要误诊为急、慢性胃炎(36.96%);根治性手术率为23.91%;平均生存期12.6个月.结论 40岁以下青年人胰腺恶性肿瘤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预后差,应重视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联合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测在诊断肺癌组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疑似肺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采集标本,分别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测与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测,以病理组织学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64例疑似肺癌患者中,鳞癌33例,腺癌21例,小细胞癌5例,其它2例;细胞块免疫组化灵敏度(91.80%)、准确率(90.63%)、阴性预测值(28.57%)明显高于液基细胞学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7~32.916,P0.05,P0.01);联合检测灵敏度(98.36%)、准确度(98.44%)、阴性预测值(75.00%)明显高于液基细胞学、细胞块免疫组化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46.964,P0.05,P0.01);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在腺癌中阳性表达(91.80%)明显高于鳞癌,细胞角蛋白5/6(CK5/6)、P63在腺癌中的阳性表达(9.84%、3.28%)明显低于鳞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84~62.694,P0.01)。结论液基细胞学联合细胞块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肺癌诊断有灵敏度、准确度,完全可以满足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初治单纯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6月短程化疗效果,并探讨疗程。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市 1996—2000年 9个区县结核病防治所符合选例标准的 256例单纯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6月短程化疗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 6月末胸液完全吸收率为 73.0%(187/256);随访 48月,2例复发,复发率 1.4%(2/139)。未完全吸收病例继续化疗至 9~12月,48月复发 2例,复发率 2.2%(2/92)。有症状至就诊时间 28d和>28d病例 6月胸液明显吸收率分别为 87.1%(196/225)和67.7%(21/31)。无明显胸膜增厚率分别为 54.7%(123/225)和 32 .3%(10/31),两者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单纯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采用 6月标准短程化疗方案,近、远期效果良好;对 6月末胸液尚未完全吸收的病人可适当延长疗程至 9~12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胸液吸收和减少胸膜增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消化道瘘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经验,其目的提高SAP治愈率,降低消化道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方法:对2006-01/2011-08我科收治的16例SAP合并消化道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发生部位、时间及对机体的影响,并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本组16例中结肠瘘6例,占37.5%(6/16),十二指肠瘘5例,占31.25%(5/16),胃瘘3例,占18.75(3/16),十二指肠瘘+结肠瘘1例,占6.25(1/16),十二指肠瘘+小肠瘘1例,占6.25(1/16);消化道瘘发生的时间多在SAP术后3-9wk内,16例均有胰外侵犯(胰腺假性囊肿1例,假性囊肿合并感染出血4例,胰周脓肿5例,合并胰腺坏死2例,细菌合并真菌感染3例),16例均经引流管造影确诊;早期手术2例(<2wk),晚期手术14例(>2wk);术中均放置引流管(2-11不等)且术后行冲洗引流,放置时间均>2wk;15例术中预防性行胃空肠造瘘并早期恢复肠内营养.本组治愈14例,治愈率为87.5%(14/16),因十二指肠瘘合并腹腔大出血自行放弃治疗1例,因结肠瘘合并全身感染并多发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结论:SAP合并消化道瘘与胰液腐蚀、感染、手术时机及方式、引流管数量、位置、放置时间、早期恢复肠内营养等相关;经引流管及窦道造影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瘘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防治的重点在于有效选择手术方式如微创并建立充分有效的引流,同时早期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结核严重并发症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76例肠结核严重并发症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并发单一肠梗阻者132例(75.0%)、急性肠穿孔者16例(9.1%)、慢性肠瘘者7例(4.0%)、肠出血者4例(2.3%),以及肠梗阻+肠穿孔6例(3.4%)、肠梗阻+肠瘘者11例(6.3%)。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治疗、随访结果等。结果 本组行急诊手术者31例(17.6%);96例(54.5%)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48~72h后,梗阻症状无改善而行手术治疗;31例(17.6%)不完全性肠梗阻、18例(10.2%)慢性肠瘘患者经规范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后行手术治疗。132例并发单一肠梗阻患者均行肠粘连松解及部分小肠切除术,4例因腹腔广泛致密粘连中途放弃手术,11例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患者先行小肠造口,二期再行还纳手术。40例并发肠梗阻+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瘘的患者均行部分肠切除术,17例有肠梗阻者同时行肠粘连松解术,12例行小肠造口术。4例肠出血患者均行部分肠切除,均同时行小肠造口术。176例手术患者中,20例(11.4%)出现早期手术并发症,其中肠瘘2例、肠出血1例、腹腔或盆腔脓肿3例、肺部感染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伤口感染8例,均通过抗感染、抗凝及换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1.1%(2/176)。8例失访,166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8±4.2)个月,随访率为95.4%(166/174)。术后3个月内肠结核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43例(86.1%,143/166),因再次肠梗阻、肠穿孔或肠瘘行二次手术8例(4.8%,8/166),随访期间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症状长期不能缓解15例(9.0%,15/166)。结论 肠结核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手术治疗,准确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式及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保证肠结核严重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198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 ,9例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外科治疗。主要症状有心慌、气短、下肢水肿、腹胀、头面部肿胀等 ,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均显示不同心腔内有肿块。 5例在体外循环下切除肿瘤 ,2例肿瘤侵及上腔和右心房并广泛浸润 ,导致上腔静脉梗阻 ,仅行无名静脉与肺动脉人造血管架桥术 ,2例因肿瘤广泛转移仅做心包引流和病理活检。  结果 :术后早期 8例生存 ,1例因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随访 2~ 12个月 ,1例完整切除肿瘤患者 ,在术后 6个月出现全身骨转移 ,后因呼吸道出血死亡 ;2例无名静脉与肺动脉架桥术及 2例因肿瘤广泛转移仅做心包引流患者 ,其中 3例术后接受局部放疗 ,但均在术后 1年内死亡。另外 3例术后 2个月、 6个月和 9个月随访时情况良好 ,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无肿瘤复发。  结论 :早期及时准确诊断、及时手术、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加强监护等围手术期处理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HNE)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HN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胃肠炎型6例、肠出血型27例、腹膜炎型13例、肠梗阻型9例、中毒性休克型2例。结果 57例患者中早期诊断51例(89%)、误诊6例(11%),治愈49例(86%)、死亡8例(14%),保守治疗49例(86%)、手术治疗8例(14%)。结论 AHNE发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早期诊断以及综合规范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特征及其临床与病理联系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30例类风湿关节炎中出现心脏损害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脏损害发生率26.2%,其中心律失常14例(41.2%)心肌炎9例(26.5%),心包炎7例(20.6%)瓣膜病变4例(11.8%)心脏损害与原发病的活动密切相关,治疗原发病后的民脏损害减轻或消失,UCG可早期检获心包炎及瓣膜病变,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