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清cTn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光化学法检测34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观察组)术前,术后6、12、24、48、72h和32例开胸非心脏手术患者(对照组)术前,术后12h的血清cTnⅠ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活性。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cTnⅠ水平和CK—MB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h血清cTnⅠ水平和CK—MB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血清CK—MB活性术后6h开始升高,术后12~24h达高峰,术后48~72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血清cTnⅠ水平术后6h开始升高,术后12h达高峰,术后72h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12h血清cTnI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K—MB活性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引起心肌损伤。血清cTnⅠ水平检测优于血清CK—MB活性。血清cTnⅠ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肌肌钙蛋白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早期诊断对AMI患者的及时救治,减少心肌坏死。防止心脏突发事件,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敏感、高特异诊断AMI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为了更好地开展cTnⅠ测定及其在临床心肌损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胸痛患者血清cTn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cTnⅠ对AMI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危重病人心肌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非心源性疾病的危重病人在低血压事件后会发生心肌损伤,并寻找心肌坏死指标。方法:综合ICU脓毒症及脓毒休克的病人按预后分为两组。发生低血压事件后4~12小时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 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动态观察ECG。结果:32例病人死亡18例,存活14例,死亡组cTnⅠ阳性率显著高于存活组(100%VS 35.7%,P<0.01)。32例病人cTnⅠ阳性率显著高于ECG阳性率(71.9%VS 31.3%,P<0.05)。另外,发生低血压的28例病人cTnⅠ阳性率与低血压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急性非心源性疾病的危重病人发生低血压后可以出现心肌损害,表现为cTnⅠ阳性,且心电图大多并未表现出心肌坏死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cTnⅠ)在评价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对30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前、CPB后即刻、CPB后30min和1h、术后2h采血,用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cTnⅠ、速率法测定肌酸激酶激同功酶-MB(CK-MB)和肌酸激酶(CK)。结果:cTnⅠ、CK-MB、CK在CPB停止时均明显增高,其中cTnⅠ、CK-MB在CPB后1小时达高峰,术后2小时开始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K呈逐渐升高。另外,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cTnⅠ增高越明显,不同时间段各自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cTnⅠ在判断心脏直视手术心肌损伤及程度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动态检测cTnⅠ快速,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 Ⅰ (cTnI)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4 2例 ,测定血清cTnI及CK MB(肌磷酸激酶同功酶 )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 ,观察心脏大小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1)cTnI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阳性率显著高于CK MB ;(2 )cTnI≥ 0 .2 5ng/ml患者 ,左室舒张末内径大于cTnI <0 .2 5ng/ml的患者。结论 :(1)血清cTnI作为心肌损伤指标优于CK MB ;(2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血清cTnI水平高低与患者心脏大小以及远期心室功能发展有关。cTnI增高者 ,心脏呈扩大趋势 ,而心室功能测量则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在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61例急性PE患者[大面积、次大面积急性PE(大面积、次大面积组)39例,非大面积急性PE(非大面积组)22例]cTnⅠ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血清心肌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结果大面积、次大面积组血清cTnⅠ、AST、LDH、CK、CK-MB、α-HBDH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大面积组(均P<0.05)。结论急性PE常伴有心肌细胞损伤,应常规行血清心肌酶及cTnⅠ测定,血清心肌酶及cTnⅠ的测定有助于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儿血清CK MB增高而无心肌炎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原因。方法 对急性呼吸系感染患儿于病程的 1~ 5天内采静脉血同时测定CK MB(采用免疫抑制法 )和CTnⅠ (采用夹心ELISA法 ) ,并动态观察病人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以判断是否合并心肌炎。结果  13 0例急性呼吸系感染患儿中血清CK MB增高 5 8例 ,血清CTnⅠ增高 3例 ,其阳性率为 10 0 % ,经卡方检验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 12 7例临床无心肌炎的病例中 ,血清CK MB增高 5 5例 ,正常 72例 ,12 7例患儿中血清CK MB增高组、CK MB正常组与正常儿童对照组三组间CTnⅠ值经方差分析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免疫法测定的血清CK MB值不能作为判断呼吸系感染时有无心肌损伤的“金指标” ,应改用质量法测定血清CK MB ,或测定血清CTnⅠ来补充。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方法的逐渐标准化、检测系统的相对固定及质控措施的不断完善,cTnⅠ作为心肌损伤最特异、最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具有诊断窗口期宽、诊断闽值明确及检测快速等优点,正逐渐取代CK—MB成为判断心肌损伤,特别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金标准”。现就cTnⅠ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低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一代心肌钙蛋白(cTnⅠ)的测定日益受到关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以观察到微小心肌的缺血性损伤。最新研究”训表明,这种灵敏的低浓度的cTnⅠ检测与同期的心电图和患者的临床体征相比,更确切的提供有意义的临床实验诊断依据;不同的肌钙蛋白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本试验通过研究不稳定性型心绞痛(UA)患者的血清cTnⅠ含量与其他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以评价UA患者低水平肌钙蛋白Ⅰ的临床特征及与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联系。  相似文献   

10.
心肌肌钙蛋白Ⅰ检测及临床诊断标准化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中,除了病历、身体检查和心电图以外,生化标记物的测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乳酸脱氢酶(LHD)、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Ⅰ酶(CK—MB)承担这个角色,尤其是CK—MB,一度被认为是判断心肌损伤和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而自从发现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心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病人中的变化情况及其对UAP病人近期危险度的判断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 6 2例UAP病人和 2 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TnⅠ水平 ,分析cTnⅠ水平的变化与UAP病人的临床表现、心肌损伤程度及短期内发生心脏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 UAP病人中 33例cTnⅠ≥ 0 15 μg/L(阳性组 ) ,2 9例 <0 15 μg/L(阴性组 )。阳性组 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39 4% ,阴性组为 6 9%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比值比 (OR)为 8 78,95 %可信限区间为 1 77~ 43 2 5。计算cTnⅠ预测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为 86 7% ,特异性为 5 7 4% ,阳性预测值为39 4% ,阴性预测值 93 1% ,准确性为 6 4 5 %。结论 定量测定血清cTnⅠ水平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对UAP病人短期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75例冠心病人:稳定性型心绞痛(SAP)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于入院后即刻取血测定其血清IMA、hs-CRP及cTnⅠ的变化,并与2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MI组三项指标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组的IMA与hs-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UAP组比较AMI组的hs-CRP和cTnⅠ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IM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三项指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A可作为急性心肌缺血的灵敏诊断指标;IMA、hs-CRP和cTnⅠ联合检测可评估ACS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具有重要的诊断、指导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色免疫比浊法测定167 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Cys C 浓度等指标,观察患者24 h 内首次血清Cys C 值,<1.5 mg/L 者入正常组(102 例),≥1.5 mg/L 者入高Cys C 组(65 例)。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6 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结果高Cys C 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等终点事件高于正常组(χ2=4.16, P=0.042)。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血清CysC可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评价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微小心肌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20例)和正常人(31例)的血清CTnI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UAP组的血清CTnI阳性率(36.11%)高于SAP组(5%)和健康组(0%),差异显著(P<0.05)。且在UAP患者中,中、高危险组CTnI阳性率(46·15%,58.33%)明显高于低危险组(P<0.05);CTnI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严重病变11例(11/13),明显高于阴性UAP患者4例(4/23)(P<0.05);阳性患者的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阴性者(P<0.05)。结论CTnI测定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对UAP患者微小心肌损伤及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肌钙蛋白(TnT)与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98例UA患者根据TnT是否阳性分成TnT阳性组(36例),TnT阴性组(62例),于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 影(CAG)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UA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TnT 阳性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为94.5%,三支病变发生率41.7%,左主干病变19.4%,冠脉内血栓形成者为 22.2%,均明显高于TnT阴性组;TnT阳性组近期(30d)心脏事件发生率30.5%,亦明显高于TnT阴性组, 且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TnT阳性的UA患者复杂病变多及冠脉内血栓形成率高且 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孟繁英  朱亚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7-1259
目的探讨有无慢性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的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心绞痛病史情况分为4组,慢性心绞痛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组(Ⅱ组)、慢性心绞痛伴梗死前心绞痛组(Ⅲ组)、无心绞痛组(Ⅳ组),分别观察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自蛋白分泌率(AER)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小面积心肌梗死前发生率Ⅰ、Ⅱ、Ⅲ组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CTnT峰值浓度、CRP、AER变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脏并发症,除心律失常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Ⅱ、Ⅲ组明显低于Ⅰ、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病死率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有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会田  谷翔 《中国康复》2005,20(3):161-16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发病前2个月心绞痛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3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9例。调查2组既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控制情况,分析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UA组有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的比例与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吸烟史方面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5);与SA组比较,UA组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及心功能控制不良较为突出(P<0.05)。结论:吸烟、左室功能差、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控制不良可能是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15例UA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及血糖、血脂、尿酸,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与hs-CRP的关系,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与血清hs-CRP浓度差异。结果UA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者血清hs-CRP浓度升高,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及范围相关。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UA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与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吸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hs-CRP水平明显增高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hs-CRP水平明显增高是不稳定心绞痛发生近期冠脉事件独立的危险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唾液酸(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UA组)及53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Hcy、SA及包括总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a)[LP(a)]在内的血脂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指标.结果 AMI组血清Hcy及SA水平高于UA组及对照组(P<0.05);UA组血清Hcy及S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除ApoAⅠ外,其余血脂指标的血清浓度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研究所有的生物标志中,仅血清Hcy和SA与AMI或UA的发生有关(P<0.05).血清SA单独检测诊断AMI/U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4.2%/94.5%,远高于血清Hcy诊断AMI/UA时的ROC曲线下面积84.4%/76.7%.联合血清Hcy后,血清SA对AMI或UA的诊断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结论 测定血清Hcy和SA水平对ACS的预防及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两者的联合检测可提高对ACS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Previous reports have demonstrated the superiority of exercise echocardiography over 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phy (ex-ECG)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stabilized unstable angina (UA). We sought to analyz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DSE) compared with ex-ECG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UA. METHODS: Ninety-two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treated UA were studied (mean age 65 +/- 11 years, 24 women, 42% of patients had electr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on admission).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and treadmill ex-ECG were performed on the third day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End points were recurrent UA,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or cardiac death. RESULTS: Mean follow-up was 24 +/- 7 months. During follow-up, 22 patients had cardiac events (18 recurrent UA, 2 MI, 2 cardiac deaths). The event-free survival rate was 80% for patients with negative DSE results for ischemia and 52% for those with positive DSE results (log rank 9.57; P =.002), compared with an event-free survival rate of 79% for patients with negative ex-ECG results and 66% for those with positive ex-ECG results (log rank 2.06; P = not significant).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P =.01) and a positive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m (P =.03), but not a positive 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m,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cardiac events during follow-up. CONCLUSIONS: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performed early in medical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UA predicts cardiac events during follow-up more accurately and with more specificity than ex-ECG does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