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后扩充成《针灸大成》。其中《胜玉歌》,《治症总要》和《杨氏医案》三篇,记载杨氏的用穴经验和临证实例。本文结合杨氏的学术理论,从“执要驭繁”,“以奇辅正”和“随证变通”三方面进行探讨,以见杨氏的理法方穴自成体系,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杨继洲《针灸大成》治疗痰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阅读及整理《针灸大成》等,对杨继洲治疗痰证的辨治原则、取穴思路及临床经验的独特之处加以归纳总结。结果:杨氏认为针、灸、药三法各有所长,审机施治,发挥三法优势。治疗中注重健脾为本,理气为要。取穴少而精,配伍精当,从肺论治取肺俞穴,痰在脾胃取中脘穴和足三里穴,病位在手臂取曲池穴和肩髃穴,善抓要穴,对当今临证治疗痰证具有参考意义。结论:杨氏在痰证治疗中发挥针、灸、药所长,注重健脾与理气的原则,选穴颇有深意,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代杨继洲撰著的《针灸大成》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学习《针灸大成》文选及《针灸大成》病案三十余首,深刻体会到杨氏临证用针选穴别具匠心,安排合理,疗效显著,不愧为明代的针灸大师。分析针灸学术思想,具体体现杨继洲临证十要素。  相似文献   

4.
水沟穴源流考订及临证发微冷文(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心医院223221)水沟穴以其取穴简便、疗效确切,多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广泛使用。明《乾坤生意》载有“四总穴歌”,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四句,成为...  相似文献   

5.
《灵光赋》首载于《针灸大全》,以单穴治疗诸症为主要内容,其证治广泛,选穴丰富,本研究共选三穴,一为涌泉治疗不育不孕症,二为期门结合五行学说治疗伤寒,三为膏肓配以灸法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以期在针灸临床中应用传承。  相似文献   

6.
翳风穴证治机理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翳风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手少阳三焦经 ,且为手足少阳之会。《经穴释放汇解》曰 :“穴在耳后凹陷处 ,按之引耳中。翳 ,蔽也 ,因喻以耳为之蔽风 ,又穴驱风邪 ,故名翳风。”翳风穴临证以治头面五官疾患为主 ,是临床常用穴之一。本文就翳风穴的生理特点、古今证治、作用机理作一探析。1 生理特点翳风穴居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 ,而风为阳邪 ,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故犯贼风虚邪者 ,阳受之”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故翳风穴善治头面部的风邪为患之疾。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且为手足少阳之会。因为手少阳经“系耳…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筋急证的临床特点归纳为肌筋疼痛及运动障碍,认为针灸治疗筋急证应遵循“以痛为输”、“同名经经穴”、“阳陵泉穴”的取穴原则。刺灸方法宜采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和《灵枢·官针》的“恢刺、合谷刺、关刺”及“剌血”。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管遵信教授针灸治疗痛证的特点,诊断以辨经及察耳为关键;施治以局部选穴为基础,以辨证选穴及循经选穴为关键,刺穴以中“气穴”为目的,施术以证为依据,针刺尤补泻。  相似文献   

9.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失眠证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失眠证的辨证论治蔡精诚(安徽省怀宁县中医骨伤医院怀宁246100)关键词失眠证辨证论治失眠证,又称“不寐证”、“不得眠”、“目不瞑”,其论述散见于《难经第四十二难》、《金匮要略》、《症因脉治》和《景岳全书杂证谈》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所以各有不同的名...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是时空观的基础,深刻影响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医学等诸多领域。《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天人合一”思想渗透于中医理论、临床诊疗的各个方面,为“证”作为中医特色辨证论治理论提供依据。因此,以《内经》中“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础,对时空性深刻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探讨“证”的时空性,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毛遐先 《四川中医》1997,15(6):51-52
风池穴出《灵枢·热病》,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因临颈部肌群及枕动、静脉、枕小神经分支,是治风之要穴。笔者临床运用风池穴为主治疗多种病证,取得良好疗效,试述于后。一、治头面诸疾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风阳上扰,易犯头面,首选风池,乃本穴所宜。《类经图翼》谓风池“主治中风偏正头痛,伤寒汗不出。”1.中风:取风池穴注射天麻、红花注射液以潜阳活血,配患部体穴舒经通络。例:陈××,男,60岁。1990年5月10日在家中突发右侧偏瘫,经我院内科诊为“老年性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住院治疗半月无效而转我科。查见…  相似文献   

13.
十四经穴穴名中含“风”字者颇多 ,其常用于治疗与“风”有关疾病 ,具祛风散邪之效 ,但各穴之治疗作用又同中有异 ,临证用穴时不可不加以分析。1 风池本穴位脑后 ,风府穴两旁斜方肌外缘 ,因其善治“风”疾 ,穴处凹陷如池 ,故名。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 ,《难经·二十九难》云 :“阳维为病苦寒热” ,故风池长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外感表证 ,具疏风解表之功。《内经》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肝与胆相表里 ,风池穴又为风邪入脑之要冲 ,故除治疗外感风邪的头痛外 ,更适合于头晕目眩等“痰饮内风”头痛之证 ,如《玉龙歌》记载 :…  相似文献   

14.
猪苓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阳明病篇》)的第226条、第227条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少阴病篇》)的第319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以下简称《金匮·第一篇》)的第17条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以下简称《金匮·第十三篇》)的第13条。这五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三条为外感  相似文献   

15.
王琳 《北京中医》2009,(2):104-107
在对《圣惠方》分步骤进行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的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发现一些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现代虚证多有气、务、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圣惠方》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巾,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等。认为《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米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相似文献   

16.
倪夕期 《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56-56,F003
《针灸大成·医案》证治特色探讨225800江苏省宝应县中医医院倪夕朗《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其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又汇集了诸家的针灸资料而编成,其《医案》篇集中记载了杨氏本人的临证验案33则,本文就其证治特色探讨如下:1.擅用...  相似文献   

17.
在针灸临床中,一些经穴由于性能相近,作用相似,经常同时配伍应用,这些两个经常配伍在一起的穴位称为“对穴”。“对穴”应用的起源较早,许多针灸古典医籍中都有记载。《百证赋》就是一个范例。《百证赋》初刊于明·嘉靖年间针灸学家高武所编著的《针灸聚英》,其内容包括百种病症的治疗法则和配穴规律。大部分是“对穴”配伍治疗疾病。这是因为腧穴的配伍能够相互协同,同时发挥各穴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可根据腧穴的性能,疾病的归属,选用不同的配穴方  相似文献   

18.
说“证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说“证候”巫君玉北京市中医医院(100010)证候之于临床为辨治依据,为遣方用药依据,其涵义需溯解者有下述三方面。1证侯二字的古训证原为,证、在汉语中有一定区别,但也有通假者:1.1通症,如《列子·周穆王》:“其父之鲁,过陈,遇教老,因告其子之。”《...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少明篇设的三急下证,引起历代医家的争鸣。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三急下证的成因。笔者通过研究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用以方论证的方法,对少阴三急下证探讨如下。1承气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少阴三急下证,由于仲景论及的条文简单,很难阐述清楚,因而众说纷法。笔者认为讨论该证时,先辨清承气扬在《伤寒论》中的作用,这样就容易明了少阴病为何用大承气汤了。大承气场主治阳明腑实证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仲景在《伤寒论》中使用承气扬,除了列举燥屎引起腹胀满、大便难为主要指征外,还有“谵语”。《伤寒论》提及谵…  相似文献   

20.
代建忠  崔敏 《河南中医》2005,25(3):74-75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依据,也称药物主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元。仲景首先使用了以药名证的提法,如“桂枝汤证”、“柴胡证”,一旦相应证出现,用是药必具宏效。药证是构成方证的基础,方证是放大了的药证,二者本质上一致。仲景用药源自《神农本草经》较多,笔者在此推测仲景所本之方源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医家均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探讨旋覆花、代赭石的主治证及功效,以此二药组方用于临床主治反胃噎食,咳嗽痰喘,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很有临床研究价值。在用方化裁中,旋覆花、代赭石每每配对使用,且在剂量上很有考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