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孕妇缺铁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缺铁状态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对 187名孕妇血液和产时脐血的 5项铁参数进行跟踪 ,其中 77名分为补铁组和对照组 .结果 (1)随着孕周的增加 ,孕妇的SI、TS、SF下降 ,TIBC上升 ,Hb先下降后上升 ,t检验各项铁参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孕妇缺铁越早 ,其脐血Hb、SI、TS、SF越低 ,TIBC越高 ,孕 2 0~ 2 6W与临产比较SI和SF均差异显著 (p <0 .0 5和p <0 .0 1) ,脐血SI和SF与母血SF正相关 (r=0 .31,p <0 .0 1和r=0 .18,p<0 .0 5 ) ;(3)补铁组脐血的Hb、SI、TS、SF比对照组高 ,TIBC比对照组低 ,两组SI、SF差异显著 (SI:p <0 .0 5 ;SF :p <0 .0 1) .结论孕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 ,新生儿铁贮备降低 ,必须进行补铁治疗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检测孕妇血清铁蛋白,及早发现并干预铁缺乏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血红蛋白(Hb)值正常,但血清铁蛋白(SF)< 30μg/L的妊娠早期孕妇共68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孕妇即日起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150mg/d,对照组孕妇未服任何药物.两组研究对象于妊娠20、28w时复查Hb、SF值了解指标变化.结果 试验组妊娠20、28w时SF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28w时试验组H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无贫血孕妇出现,对照组有6例孕妇出现缺铁性贫血.结论 妊娠早期检测血清铁蛋白能及早发现铁缺乏孕妇,及时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补充缺乏铁可显著减低妊娠期贫血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中期孕妇贫血发生情况与铁储存情况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妊娠贫血的实验室资料。方法测定孕早期和孕中期432名孕妇的贫血相关指标RBC、Hb、HCT、MCV、MCH、MCHC,同时检测血清铁蛋白(SF),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结果 163名早期孕妇患者贫血患病率为19.52%,269名中期孕妇贫血患病率为38.31%。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铁减少患病率分别为14.02%和32.18%。孕中期与孕早期组相比SF显著降低,STfR显著增高。结论孕中期妊娠贫血发生率及铁减少患病率显著高于孕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早期组相比,孕中期Hb、SF显著降低,STfR显著增高(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测定早、中、晚各孕期妇女血清铁蛋白(SF)和血红蛋白(Hb)含量,了解孕妇铁营养和贫血状况,以指导孕期保健。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2011年3~8月间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检查的妊娠(6~40)周的1239名孕妇,年龄(23~35)岁,无肝、肾、脾及血液系统疾病,无内分泌疾患及妊娠期失血现象,无吸烟及酗酒史,无近期补铁治疗史。根据孕妇的不同孕周分早孕组、中孕组及晚孕组共3组。1.2方法分别于早孕(6~12)周、中孕(20~26)周、晚孕(35~40)周3个时期采集血标本测定SF、Hb。SF测定:空  相似文献   

5.
脐血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分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脐血测定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 (sTfR)的浓度 ,分析孕妇铁缺乏时对胎儿铁代谢的影响。方法同时测定124例产妇静脉血 ,脐血中血清铁 (serumironSI)、铁蛋白 (serumferritinSF)、总铁结合率 (TIBC)、转铁蛋白受体 (sTfR)、血红蛋白 (Hb) ,并计算转铁蛋白受体指数 (TfR -Findex)。结果52例孕妇存在铁缺乏 (Fr<10ug/L)。铁缺乏孕妇伴有脐血铁蛋白浓度降低 (113~171ug/L) ,脐血血色素浓度下降 (156~168g/L) ;而sTfR与TfR -FIndex基本不变。结论铁缺乏的孕妇其胎儿铁贮存下降 ,脐血sTfR、sTfR -F值不受孕妇铁缺乏的影响。脐血sTfR -F指标可作为判断新生儿铁状况、红细胞生成的良好指标 ,优于sTfR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雷公藤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RA)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铁代谢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RA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新风胶囊组(XFC组)、雷公藤多苷片组(TPT组),同时选择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贫血指标:RBC、Hb;炎症指标:TNF-α、IL-4、IL-6、IL-10;铁代谢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指标:血清SI、TIBC、TRF、Hepc、BMP6、SMAD4、JAK2、STAT3的变化,以及新风胶囊、雷公藤多苷片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A贫血患者组RBC、Hb、SI、TIBC、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CRP、ESR、TRF、Hepc、IL-6、TNF-α、BMP6、SMAD4、JAK2、STAT3明显升高(P0.01)。②XFC、TPT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治疗后RBC、Hb、SI、TIBC、IL-4、IL-10均升高,CRP、ESR、TRF、Hepc、IL-6、TNF-α、BMP6、SMAD4、JAK2、STAT3明显下降(P0.01)。XFC组在升高RBC、Hb、SI、IL-4方面,降低TRF、Hepc、TNF-α、BMP6、SMAD4、JAK2、STAT3方面,优于TPT组(P0.05或P0.01);而TPT组在升高IL-10,降低CRP、ESR方面优于XFC组(P0.05或P0.01);两组在升高TIBC、降低IL-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新风胶囊两种不同雷公藤制剂,均能够改善患者的贫血状态,与降低RA患者机体炎症反应、调节铁代谢,降低Hepc相关的BMP6/SMAD4、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并且新风胶囊在升高血红蛋白、调节铁代谢,降低Hepc相关信号通路活化方面,优于雷公藤多苷片。  相似文献   

7.
宋瑞龙  卢斐  黄艳莉 《医学信息》2019,(24):145-147
目的 探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肾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EPO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贫血相关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患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贫血指标,不良反应轻微,且均在机体耐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贫血与非贫血孕妇血红蛋白(Hb)、维生素A(VA)、铁蛋白(SF)、锌(Zn)及内因子抗体(IFA)表达差异,并分析各指标表达与孕妇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贫血孕妇为贫血组(Hb<110g/L),另选取同期102例非贫血孕妇为非贫血组,检测两组Hb、VA、SF、Zn、IFA表达水平,分析孕妇贫血的影响因素,将贫血组根据外周血Hb水平进行贫血程度划分[轻度(100g/L≤Hb<110g/L)、中度(70g/L≤Hb<99g/L)],比较不同贫血程度孕妇、不同孕期贫血孕妇Hb、VA、SF、Zn、IFA表达差异,分析Hb、VA、SF、Zn、IFA表达水平与贫血孕妇孕期、贫血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Hb、VA、SF、Zn、IFA表达对中度贫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孕周、妊娠期合并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中度、轻度贫血孕妇Hb、VA、SF、Zn均低于非贫血组,IFA高于非贫血组(P<0.05),中度贫血孕妇Hb、VA、SF、Zn表达水平低于轻度贫血孕妇,IFA表达水平高于轻度贫血孕妇(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骨密度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产检和住院的孕妇,分为2组。正常孕妇160例(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8.91岁,平均孕周27.12周。临床确诊为GDM的患者156例(GDM组),年龄27~35岁,平均年龄30.72岁,平均孕周27.64周。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孕妇右侧跟骨骨密度,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DM组孕妇骨密度检测结果中声幅衰减(BUA)、超声速度(SOS)、硬度指数(S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DM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比例分别为15.38%、5.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 A1C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GDM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且跟骨超声骨密度、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 A1C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武金萍 《医学信息》2018,(3):148-149
目的 分析益气补血法联合小剂量铁剂治疗对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122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1例,对照组实施小剂量的铁剂治疗,研究组实施益气补血法与小剂量铁剂联合治疗,分析两组铁代谢有关指标变化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SI(血清铁)及SF(铁蛋白)水平比对照组高,TIBC(总铁结合力)比对照组更低,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益气补血法联合小剂量铁剂治疗对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40名法官和40名非法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法官组中抑郁分值高于20分人数远远高于非法官组,焦虑分值二者无明显差异。提示法官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症状为抑郁、躯体化及人际关系敏感,在法官中提倡心理卫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丹参对微循环障碍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丹参对微循环障碍疾病的作用机理,发现丹参具有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减轻红细胞聚集及消除白色微小血栓的作用.这种结果表明,丹参可能对临床很多伴有微循环障碍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difficulties which humans have in us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capacity for thought. Growth of the human mind, through attunement of the mother's unconscious experience with the infant's, is explored along with the distortions which arise because of aversion to uncertainty and suffering. It then looks at psychoanalysis and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 in the light of the maternal function,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y also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mind. Four products of the human mind – an excerpt from an infant observation published in 1998, some post‐Kleinian psychoanalytic clinical case material from the 1980s, John Keats's 19th century Ode to a Nightingale and Lucas Cranach's 1526 painting, Adam and Eve – are used to illustrate some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m in giving conscious form to the unconsciou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抑郁情绪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负面作用。方法 在鸡血藤复方治疗的基础上 ,前瞻性研究 1 0 6例再障患者初诊、治疗 1个月和 1 2个月的抑郁情绪对再障疗效影响。结果 鸡血藤复方治疗 2 4个月后有效 82例 ( 77.4% )。初诊时抑郁 1 0 1例 ,治疗 2年后无效 2 4例 ;非抑郁 5例 ,无效 0例。 1个月后抑郁 35例 ,非抑郁 71例 ,治疗 2年后 2组无效均 1 2例。 1 2个月后抑郁 39例 ,治疗 2年后无效 1 7例 ,非抑郁 67例 ,无效 7例。两者有显著差异 ( P<0 .0 0 5)。结论 抑郁情绪对再障治疗不利。强调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培养基中的胰岛素浓度明显地影响CAN181杂交瘤细胞的集落效率(P<0.05)。当浓度为1.0×10~(-2)u/ml或1.0×10~(-3)u/ml时,集落效率最高(39%)。用含有5.0×10~(-3)u/ml胰岛素的RPMI 1640完全培基培养融合细胞,其杂交细胞生长率和阳性孔的比率比未加胰岛素者有明显的提高(分别为P<0.001,P<0.05)。这些结果表明,在培基中添加一定量的胰岛素能有效地促进杂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Handedness remains an enigmatic phenomenon. There is no definitive explanation as to why man should have single rather than dual handedness. Intuitively it would seem advantageous in almost every context to have the benefit of equally dextrous hands. Either in context of warfare or hunting, using two hands equally as effectively would appear to be a favourable adaptation over single dexterity. No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has been offered as to why and how single-handedness evolved.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