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究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2019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氟尿嘧啶联合顺铂3周疗法进行化疗,3周为1个周期。对照组患者化疗1个周期结束后24~48 h开始,给予5 μg·kg-1·d-1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进行sc用药,每天1次,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降至最低值后连续两次≥5.0×109·L-1或1次≥10.0×109·L-1,或连续用药14 d。试验组患者给药开始时间同对照组,给予3 mg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进行sc用药,1个化疗周期用药1次。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化疗周期的治疗。对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发生率及再次返院情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给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第6、9、12、15、18天时的外周血AN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3、21天时的ANC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其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FN发生率及再次返院率显著减少(P<0.0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给药前,两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G)中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情绪状况4个方面内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两组FACT-G量表各项内容评分均较给药前升高,试验组给药后FACT-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剂量PEG-rhG-CSF用于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能显著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FN的发生,同时还能有效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降低因FN再住院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摘要:<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8岁,身高170 cm, 体重82 kg; 因“左肺小细胞肺癌T2aN0M0ⅠB期,拟行第4周期化疗、免疫治疗”,于2021年11月20日收入我院。患者因“左肺小细胞肺癌T2aN0M0ⅠB期”分别于2021年9月13日、2021年10月6日、2021年10月29日行“依托泊苷注射液+注射用顺铂化疗,度伐利尤单抗免疫治疗”,疗程顺利,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按单中心单臂历史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32例符合入排条件,拟行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组成试验组,同时搜集2017年1月—2019年6月行同步放化疗且符合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宫颈癌患者病历资料,按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组成对照组。试验组为前瞻性入组,患者第1次化疗给药结束24 h后sc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每次6 mg,每化疗周期1次,共给药2次。若使用PEG-rhG-CSF预防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仍<1.0×109·L-1,可给予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5 μg·kg-1,sc给药,直至ANC≥2.0×109·L-1。对照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既往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初始不给予PEG-rhG-CSF,当患者出现ANC<1.0×109·L-1后sc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5 μg·kg-1,持续使用,每日1次,直至ANC≥2.0×109·L-1。记录两组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化疗延迟和放疗中断发生率;评价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乏力、骨关节痛、发热、皮肤黏膜反应、恶心及呕吐等。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基线均衡。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59.4%,对照组为84.3%,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试验组为31.3%(10/32),对照组为56.3%(18/32),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试验组中位时间为0 d(0~29 d),显著低于对照组2 d(0~38 d);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试验组中位时间为0 d(0~22 d),显著低于对照组1 d(0~38 d)。两组FN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有降低趋势。试验组放疗中断1例,对照组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延迟化疗出现4例(12.5%),对照组出现12例(3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乏力、骨关节痛、发热、皮肤黏膜反应、恶心及呕吐等,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过程中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以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减少FN和不良反应,避免治疗延迟。  相似文献   

4.
摘要:<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身高169 cm,体重64.4 kg;因"卵巢恶性肿瘤第一程新辅助化疗后20天"于2020年4月22日入院,2020年3月住院期间诊断为:子宫肌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白细胞减少症;轻度贫血;陈旧性肺结核;慢性胃炎;双侧单纯性肾囊肿。母亲乳腺癌病史。否认药物、食物及接触过敏史。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监护抗肿瘤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中的作用,为淋巴瘤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药学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通过1例淋巴瘤患者预防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病例,结合患者病史和相关指南分析认为患者目前的情况符合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的二级预防,提出治疗意见,并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的参与,提高了整个治疗过程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减轻了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在肿瘤科进行全面的药学监护,从药学的角度,对临床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注射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预防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安全性,观察其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CD3+4细胞的效果,探讨量效关系,并通过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了解该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规律,为制定II期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作为开放性试验,受试者均为初治的恶性肿瘤患者,连续接受两个周期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化疗药物给药结束48 h给予PEG-rhG-CSF;其初始剂量为30μg.kg-1,递增剂量依次为60,100,150和200μg.kg-1。结果:共入组34例患者,30例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与PEG-rhG-CSF相关的不良反应仅观察到I~II度躯干及四肢的肌肉关节痛(8/30)。较之对照周期,应用PEG-rhG-CSF周期,化疗期间IV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且ANC随研究时间呈双峰改变,外周血ANC最低值前移,并明显提高;其最低值及第二峰的峰值变化,呈一定程度的量效关系。结论:本项研究中PEG-rhG-CSF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未见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剂量,也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鉴于其疗效已满足临床需要,推荐PEG-rhG-CSF II期临床试验研究的用药剂量为60和100μg.kg-1。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的疗效.方法 此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肿瘤内科收治的62例采取含铂双药方案化疗且第1个疗程后出现II°-Ⅳ°白细胞(WBC)或中性粒细胞(A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胰腺癌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中的作用。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参照组(PEG-rhG-CSF+Nab-P联合替吉奥治疗)和试验组(PEG-rhG-CSF+Nab-P联合替吉奥治疗)各20例,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参照组(70.00%)相比,试验组(95.00%)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 <0.05);与参照组(65.00%)相比,试验组(15.00%)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显著较低(P <0.05);试验组各项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无差异(P> 0.05),治疗后试验组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 <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在预防Nab-P与替吉奥联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显著,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粒细胞减少症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日间化疗中心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的现状,为该药的管理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收集日间化疗中心在2019年5-7月使用PEG-rhG-CSF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进行用药分析.结果 日间化疗中心共254人340例次使用PEG-rhG-CSF,其中预防性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致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致白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涉及患者545例次。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致白细胞增多时,用药剂量以固定剂量6mg为主,兼有30,60,100,150,200μg·kg-1或固定剂量12mg,用药途径为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于给药后1~11d,WBC范围为(10~230)×109·L-1。多数患者不用特殊处理,有3例需要处理的手段包括水化、血浆分离术等。结论:临床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时应加强用药监测,以避免和减少白细胞过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促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疗效观察赵小亭,郭良耀,王在田(三明市第一医院三明365000)最近几年来造血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外基因重组人促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下简称G-CSF)应用于临床已有不少报道,国内尚在起步...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辅助治疗癌症患者因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但存在体内稳定性差、半衰期短等问题,需要反复多次给药,容易使患者产生药物耐受性及免疫排斥等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开发长效化rhG-CSF来提高其临床药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聚乙二醇(PEG)修饰、融合蛋白以及新剂型等技术开发长效化rhG-CSF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质量标准和质控方法.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PEG-rhG-CSF的PEG化率,RP-HPLC方法蒸发光检测器检测游离PEG残留量,胰蛋白酶裂解进行肽图分析,其它指标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进行.结果:建立了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结论:建立的方法和质量标准已用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产品的检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2月我院73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均在粒缺发生后使用rhG-CSF,用SPSS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分析。结果:rhG-CSF可以有效缓解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升高,平均恢复时间为(7.77±5.14) d,总有效率为95.9%,研究中根据病人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程度、阶段及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给药。结论:rhG-CSF对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注射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宫颈癌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甘肃省肿瘤医院进行宫颈癌治疗的女性患者16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9例,平均年龄为(38.7±3.6)岁;治疗组83例,平均年龄为(4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降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CBMdisc、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有关PEG-rhG-CSF与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4.1软件。结果:经筛选得到11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PEG-rhG-CSF与rhG-CSF在化疗后第1周期FN发生率、多个化疗周期总FN发生率、化疗后第1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率、骨痛或骨骼肌肉痛的发生率、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EG-rh G-CSF可以更有效降低化疗后第1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P <0.05)。结论:PEG-rhGCSF较rh G-CSF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第1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推荐PE...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单次给药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特征,评价其PK/PD相关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36例健康受试者分别单次sc PEG-G-CSF注射液30、60、100、200μg/kg,分别于给药前(0 h),给药后1、3、6、8、10、12、24、48、72、96、120、144、192、240、312、408 h采肘静脉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药物浓度,所有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AS3.2.4药动学程序软件进行处理,用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t_(max)、C_(max)采用实测值;AUC采用梯形法计算。并同步监测血清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结果在30~100μg/kg剂量范围内t_(max)较为恒定,为8.0~12.4 h;当给药剂量升至200μg/kg时,t_(max)后移至24.0 h;C_(max)和AUC_(0~408h)随剂量递增而呈更大比例增大,即当剂量增加约7倍时,C_(max)和AUC_(0~408h)分别增大14、26倍。各剂量组t1/2Z较为一致(约61 h)。血清中的ANC水平与给药前比较均有显著升高,ANC的达峰时间(t_(max)(ANC))随着剂量增加而延长,且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的t_(max);ANC的峰浓度(C_(max)(ANC))和随时间变化曲线下面积(AUC_(0~408h)(ANC))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不甚明显。给药后1周内血液中ANC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范围内,而血清中PEG-G-CSF的浓度在8~24 h达到峰值,较PD的达峰时间早。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sc PEG-G-CSF注射液30~200μg/kg呈现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在血液中的清除主要经嗜中性粒细胞受体介导,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清除机制。与非PEG化的rh G-CSF比较,PEG-G-CSF显示了其在体内的长效特性。  相似文献   

20.
《肿瘤药学》2023,13(1):1-10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可导致后续治疗延迟和剂量减少,并易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严重感染,影响患者预后。重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规范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作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制剂,可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使用便捷。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本共识制定小组以循证证据为基础,评估其在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明确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及给药方式,形成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的中国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