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血管生成的开关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双重调节。使这些调节因子变化的因素包括基因改变、缺氧、炎症反应、性激素和止血系统改变等。血管生成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进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其开关的调节与多种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有关,并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p53基因及雌、孕激素和三苯氧胺参与了子宫内膜癌中血管生成的调控。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近年研究表明,新生血管形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某些血管生成因子活性增高或抑制因子活性降低,造成血管生成过度,促进异位内膜种植和生长.免疫系统、类固醇激素与血管生成有密切关联.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是传统的激素和手术治疗,具有较大不良反应及较高复发率,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抗血管生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开辟了新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新艳  刘彦 《生殖与避孕》2007,27(2):133-136
新生血管形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由于体内某些血管生成因子活性增高或抑制因子活性降低,造成血管生成过度,是促进异位内膜种植和生长的关键步骤。对血管生成过程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和认识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基础,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又一可行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近年研究表明,新生血管形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某些血管生成因子活性增高或抑制因子活性降低,造成血管生成过度,促进异位内膜种植和生长。免疫系统、类固醇激素与血管生成有密切关联。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是传统的激素和手术治疗,具有较大不良反应及较高复发率,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抗血管生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开辟了新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晚期、复发及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预后不佳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PARP抑制剂主要是通过合成致死效应选择性杀伤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肿瘤细胞,其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应用暂未广泛开展。子宫内膜癌是携带高HRR突变基因的一类肿瘤,PARP抑制剂单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个案取得了良好疗效,而其联合PI3K/AKT/m TOR通路抑制剂、抗血管生成剂以及免疫检查点药物相关的临床研究也相继开展。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血管生成的开关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双重调节.使这些调节因子变化的因素包括基因改变、缺氧、炎症反应、性激素和止血系统改变等.血管生成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进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其开关的调节与多种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有关,并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p53基因及雌、孕激素和三苯氧胺参与了子宫内膜癌中血管生成的调控.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标志物,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正常内膜、增生过长及内膜癌病人子宫标本的血管含量进行测量。结果从正常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到内膜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逐渐增多(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与临床期别、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分级有关。结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中血管生成增多,MVD与子宫内膜癌临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主要包括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遗传学说、环境及免疫学说。郎氏"在位内膜决定论"及近年多项研究显示,EMs可能是一种干细胞疾病[1-2]。对各种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血管生成是异位病灶种植和增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肿瘤血管生成与其生长、转移密切相关,抗血管生成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现就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调节,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其在卵巢肿瘤治疗研究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尽管手术、放化疗手段不断提高,但复发性或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对于标准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可能是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文章复习近年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密度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VD)与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无瘤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肿瘤直径≥2cm的MVD高密度率高于肿瘤直径<2 cm(84.62%VS 66.67%,P=0.1300 4);Ⅲ期MVD的高密度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的总MVD高密度率(100.00%VS 74.74%,P=0.001 0);MVD在发病年龄<50岁的高密度率明显高于发病年龄≥50岁(100.00%VS78.33%.P=0.016 0);34例患者有3例有淋巴结转移,其MVD均为高密度;NVD与病理分级、无瘤生存率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癌中MVD可能具有促肿瘤生长、转移的作用并具有年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的化学药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约 75 %的早期子宫内膜癌可以用手术和放疗治愈。但仍有许多病人发生转移或复发需继续治疗。多年来孕激素治疗疗效有限 (15 % ) ,且存活期短 ,因此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妇科肿瘤工作者不断探索应用化疗药物治疗。1 病例选择及疗效评价1.1 化学药物治疗常用于下列情况 ①晚期子宫内膜癌Ⅲ期或Ⅳ期病人术后有可评估病灶 ,或有可评价疗效的指标如CA12 5升高 ;②复发的子宫内膜癌 ,经或未经过放疗或孕激素治疗 ;③估计存活期在 3个月以上 ;④生活质量评价达到一定标准 ,如ECOG评分达 3分以上 ;⑤ 4周内未接受过化疗 ;⑥具有正常肝、…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其诊治理念也不断更新.首先.在临床诊断与分期方面,宫腔镜、超声及腹腔细胞学等检查的意义增加.宫腔镜检查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并定位活检,已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痛重要手段:超声及腹腔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期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其次,腹腔镜手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显示良好应用前景:放化疗、激素治疗等辅助疗法对中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疗效.最后,保留生育功能的观念不断更新.在保证治愈率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女性生育功能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新理念,反复子宫内膜诊刮及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已有不少报道.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其诊治理念也不断更新。首先,在临床诊断与分期方面,官腔镜、超声及腹腔细胞学等检查的意义增加。宫腔镜检查有利于发现微小病灶并定位活检,已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重要手段;超声及腹腔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期及预后判断有较大意义。其次,腹腔镜手术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显示良好应用前景;放化疗、激素治疗等辅助疗法对中晚期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疗效。最后,保留生育功能的观念不断更新。在保证治愈率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女性生育功能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新理念,反复子宫内膜诊刮及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已有不少报道。  相似文献   

15.
综述血管生成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以及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中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抑制内皮细胞生长的内皮抑素(endostatin)、血管抑素(angiostatin)的结构与功能,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有关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的进展。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模式是手术分期;以手术为主,放疗,化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术分期可以准确地估计预后,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保适的治疗方案,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评估、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初始治疗情况和复发情况是主要评估内容。局部复发可以行放疗或手术切除,广泛复发以化疗为主。化疗、放疗、手术是常规方式,而基于分子分型的内分泌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及靶向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有关子宫内膜癌化学治疗方面的进展.单一用药治疗是最早试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法,迄今为止的观察结果尚不能肯定联合用药方案优于单一用药.动脉插管化疗可以提高肿瘤内的药物浓度.凡腹水细胞学阳性或手术证实盆腔有转移者,建议进行腹腔化疗.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与孕激素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9.
血管生成与卵巢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生成能促进包括巢癌在内的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卵巢恶性肿瘤内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转移潜能以及病人的生存时间等预后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血管通透性因子(VPF)可特异性调控血管生长,在许多肿瘤中均有表达,内膜癌组织中VPF高表达,并表达其特异性受体,因而,可以通过干预VPF及其受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