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全方面、各环节的融合,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念,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甄别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增加其专业荣誉感、使命感及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对科研的热爱。方法:比较中药学与中医学、药学的区别,将中药元素、中医药古籍及优秀医药学家的事迹融入课程思政,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显著提高,互动讨论增加;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对科研的兴趣。结论:优化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研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新的教育模式,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主方向。中医学专业课程蕴含着中医药文化优秀品质,将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应用于中医学教学中,将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职业信念及中医药文化传承起到关键的作用。此文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初步探索中医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专业是培养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医学人才。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中医学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研究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中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中,并通过期末测试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课成绩。  相似文献   

5.
<正>“立德树人”是国家赋予高等医学教育的首要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医护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更要有高素质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价值体系,是实现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和有效途径[1]。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功能和活动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生理学课程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连接性学科,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有机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深入挖掘有机化学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案例,对课程思政融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为推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系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中国高校新的教育模式,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主方向。中医学专业课程蕴含着中医药文化优秀品质,把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应用于中医学教学中,将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职业信念及中医药文化传承起到关键的作用。西部高校开展好临床专业中医学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加强西部落后地区中医学教育,鼓励学生奉献西部医学事业,创造性地让医学人才培养取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家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该新型教学模式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文章对需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学专业职业素养的迫切原因及其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课程思政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宗旨,促进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策略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本文重点介绍大连医科大学全国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必修课程——由中药方剂学教研室讲授的中药学课程与“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中药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为人类健康服务。在该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树立文化自信。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入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树立正能量。将思政元素编入专业课程中,使之浑然一体,引导学生情境浸入、实践探索、深度思考,坚定学习信心,内化职业认同。文章旨在探究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方法和模式,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药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应坚持“懂、透、精、趣、情、德”六字方针,将讲授内容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民族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中国梦”等有机结合,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进一步拓宽课程思政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课程思政是一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在大学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实施课程思政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德才兼备的中药学人才,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学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总结了中药学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出发点,最后对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析,从而为教师培养具有优良品德、坚定信念和扎实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医药事业传承者提供借鉴,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对接专业课程,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全方位“课程思政”目标。在中药学的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实现课程育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药学课程思政资源,完善课程体系,绘制中药学课程思政地图,通过多元化融入,打造有温度的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中医药专业自信。同时也体会到,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割裂的模式,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特点。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事例,巧妙地将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自然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感受、领悟、升华。  相似文献   

15.
“振兴中医药学”,众人之愿,然而多年,仍不如愿。笔者之见,摆好中医学与中药学关系,对于促进中医药学的振兴与发展,实在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的骨干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多个专业多个层次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受众面广.在"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对中药学课程思政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文章充分挖掘中药学中的思政元素,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高尚职业道德、激发传承创新精神等角度进行了多维分析;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刚入学的中医学专业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和需求,以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读课程。在前期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每次开课后的学生反馈,不断进行本课程建设的探讨,使课程内容逐渐完善,授课形式不断丰富,并逐步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为学生进行中医学专业的系统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大量有关提升课程质量的措施,包括建设一流课程、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等,旨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目前已建设成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牵头首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致力打造中药学一流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思政为本·虚拟赋能·协同创新”的整合建设思路,通过梳理一流课程、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初衷与内在关联,勾勒整合建设画布,并以中药学课程作为示例,实现一流课程、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的整合建设,为进一步提升中药学教学质量提供示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药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骨干学科,要求掌握的药物比较多,记忆强度大。从强化——总论部分的学习、深化——各论部分的学习、升华——理论联系实际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旨在探索中药学教学的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药学实习带教是中药学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决定中药学教学能否成功实现闭环的关键一环,但在中药学实习带教中如何加强思政教育,突显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实习带教中的引领作用似乎还是中药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中药学实习带教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并将其融入、融合到专业实践和带教过程中,对于成功培养中药学领域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中药学实习带教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如何进行操作进行了初步论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