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化风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7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电针疗法,观察组加用化风丹口服。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通过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和改良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各时间点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上一时间点有所降低,相邻两时间点之间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面神经功能的评分方面,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及8周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电针结合化风丹综合治疗和单纯电针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恢复都有显著的疗效,电针与化风丹的联合应用能使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面散热敷乳突穴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难治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就诊时间依次编号,奇数号为温面散治疗组,偶数组为针灸对照组.就诊时及治疗3月后,分别由本院神经科与针灸科医师进行H-B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2组间及治疗组治疗前后H-B分级以及面瘫评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32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4例;对照组32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面散热敷乳突穴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方便价廉.  相似文献   

3.
胡梦 《新中医》2016,48(3):89-92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动气针法巨刺三泉穴再选取少量常规穴位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常规穴位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评价临床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House 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测试评分以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85.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级及F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气法巨刺三泉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常规电针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河源市中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120 例风寒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与温针灸组,各 60 例。常规针刺 组取患侧阳白、风池、下关、颧髎、地仓、迎香、太阳,双侧外关、翳风、合谷,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温针灸组取穴同常 规针刺组,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外关、翳风、合谷温针灸治疗,两组治疗频次与周期相同。记录治疗前后两组 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温针灸组患者的 FDI 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温针灸组患者治疗 总有效率为 98.31 %,高于常规针刺组的 93.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急性期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8例伴耳后疼痛的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4例,脱落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穴取患侧阳白、攒竹、四白、颧髎、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双侧合谷,阳白和攒竹、四白和地仓分别连接电针,选用断续波;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百会、双侧运动区下1/5应用经颅重复针刺法,乳突1穴、乳突2穴连接电针,选用密波。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即刻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记录耳后疼痛持续天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患侧面神经从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的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并于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升高(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P<0.05),患侧面神经茎乳孔至额肌、口轮匝肌与眼轮匝肌运动传导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耳后拔罐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耳后拔罐配合电针(观察组38例)和单纯电针(对照组37例)治疗,观察组在耳后施以火罐闪罐后留罐5min。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e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级及Nottingham分级系统量化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痊愈时间、平均显效时间、平均有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耳后拔罐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单纯电针,且能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翳风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急性期即采用温针灸翳风穴,并予电针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只予电针和西药治疗。结果: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率83.3%,对照组治愈率5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翳风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能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评价心理疏导联合针灸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门诊和住院面神经麻痹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干预,观察组给予心理疏导联合针灸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ortmann评分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变化,评价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舒适度、满意度评分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Portmann评分和H-B评级变化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分数、抑郁分数低于对照组,舒适度分数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1%(68/70),高于对照组的88.6%(60/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疏导联合针灸可有效减轻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负面情绪,中医针灸治疗疗效突出,能快速恢复瘫痪肌肉运动,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双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交替温针灸辨证取穴联合电针、甲钴胺口服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袭络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92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及甲钴胺口服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温针灸辨证取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味觉丧失、面部表情肌瘫痪、睑裂变大)及痊愈时间差异,治疗前、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H-B)]及面部神经肌电图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患者味觉丧失、面部表情肌瘫痪、睑裂变大消失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H-B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RI潜伏期、CMAP波幅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矫正穴为主加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探索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最佳针灸治疗方法。方法:将11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采用电针矫正穴为主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每天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2d,最长治疗6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愈显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14天后,治疗组、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78.3%和49.2%;21天治疗组、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8.3%和.6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电针矫正穴为主加穴位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H-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治疗后H-B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佳,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林玲  石敏  林益贞 《新中医》2023,55(6):170-17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温针灸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温针灸组和电针组各65例。2组均接受常规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电针组仅给予电针治疗,温针灸组在电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2组均每周连续治疗5 d,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评价患侧肢体功能(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温针灸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4.62%,高于电针组69.23%(P<0.05)。2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温针灸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及总分均高于电针组(P<0.05)。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arthel指数、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温针灸组NIHSS评分低于电针组(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穴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均伴有耳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急性期加针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穴治疗;对照组30例急性期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2组均予地仓、颊车、攒竹等穴针刺治疗1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7 d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耳后疼痛程度;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变化及治疗1、2、3周时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3 d后,耳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7 d后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2、3周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2、3周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3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取穴针刺疗法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的优势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耳后疼痛,改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牵正穴温针灸配合桂枝汤加味治疗风寒型面神经麻痹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收治的84例风寒型面神经麻痹患者,按摸球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牵正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42例,给予牵正穴温针灸联合桂枝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浮针联合物理疗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于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采用浮针联合物理治疗,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Portmann评分,治疗前、治疗4周后患侧面神经肌电图检测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瞬目反射R1潜伏期,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4周,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Portmann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MAP波幅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1潜伏期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R1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可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每组52,针灸组仅给予针灸疗法,针药组同时给予针灸和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针灸组的81.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治疗后2~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针药组治疗后1~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药组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可迅速缓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面瘫方联合针刺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住院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自拟面瘫针药并用方案组(治疗组)28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诊疗方案组(对照组)30例,按照研究方案治疗2周并随访3个月,分别进行临床疗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生存质量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比较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SF-36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总分、活力评分、总的健康状况评分、躯体功能评分、WHOQOL-BREF总分、生理领域评分、心理领域评分及环境领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针药并用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住院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慧  于波 《光明中医》2020,(17):2644-2647
目的探讨醒神通络方联合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及IgE、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依据就诊序号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组采用醒神通络方联合温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B积分、表面肌电图及IgE、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6周2组患者H-B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治疗4周、6周时研究组患者H-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颊肌群、鼻肌群、额肌群及口轮匝肌群RMS值均明显增大,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E水平增加,MMP-9水平降低,且研究组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醒神通络方联合温针灸可更明显地降低周围性面瘫患者血清MMP-9水平,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和免疫功能,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薰蒸联合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46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3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薰蒸治疗,治疗组采取中药薰蒸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面部残疾指数[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面神经功能状况[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电生理(F波潜伏期与时程、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状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DI量表的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内,两组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为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治疗8周后的H-B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波潜伏期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缩短(P0.05),F波时程延长(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波潜伏期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F波时程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顽固性面瘫患者以中药薰蒸联合针灸方案治疗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面部残疾与面部神经电生理状况,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