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耳穴诊治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针疗法是微针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灸疗法,从1958年以来,耳针疗法在临床治疗、诊断、保健及基础实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果,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耳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一样在迈向廿一世纪世界主流医学的过程中尚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新医科”背景之下,传统针灸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的困境,探索以培养优秀中医药文化传承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日趋重要。基于此,此文就河南中医药大学在新医科背景下对针灸学智能+教学模式的实践展开阐述,以期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兆燕 《新中医》2021,53(15):216-218
通过分析中医思维的内涵、中医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中医思维培养路径的思考3个方面,构建了新医科背景下中医思维内涵“3+2”的学科交叉新模式,提出跨学科教学内容整合、夯实师承教育和经典教育以及科学构建思维水平分级评价标准的3个中医思维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精准医疗及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尽快打造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日趋重要。基于此,文章就河南中医药大学在新医科背景下中医儿科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实践策略展开阐述,抛砖引玉,以期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脑型新耳穴图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教育摆在关系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地方综合性大学要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坚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开设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构建学科交叉育人体系、建立医教研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回顾耳穴疗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历程,探讨“刺法灸法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思路,从中总结出耳穴疗法“耳听为需,演践为实”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新医科提出的加强医学生“五术”的培养目标,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针灸推拿学专业“刺法灸法学”课程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围绕刺灸技术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途径、刺法灸法学实训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训教学活动安排、虚拟仿真平台融入实训教学、完善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医学职业面临新的发展与挑战,中西医临床本科学生创新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密切关联,且对未来国家医学事业发展意义深远。文章分析了中西医临床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并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方法,期望为新医科背景下中西医临床本科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岗位胜任能力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医科建设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都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切入点。文章探讨了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3个解决途径:挖掘新课程体系的思政元素、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以及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以期培育更多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中医诊断学专业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新医科"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我国医疗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立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成人、以劳塑人是"新医科"对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此要求之下,医学高等院校应适应全民健康的目标和社会保健服务的需求,坚持本科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理念,加强大健康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医科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实验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有待加强,培养具有医学技术和人文素养双重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叙事医学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叙事能力有助于提示医生对患者的共情能力和对自我行为的反思。文章就采用实验前加强思政教育和伦理教育、实验过程中建立考评体系、实验后以叙事医学形式完成实验报告等,探讨本校公共选修课“科研思维与智慧技能”融入叙事医学教育的路径和效果。结果显示,叙事医学教育下,学生的共情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健康中国2030”战略将健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中国医学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学教育中常用的模式都是基于临床相关课程提出的,常常无法满足“新医科”要求下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以健康管理课程为切入点,探索运用倡导促动理论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优势及可能性,扩展了现有的医学生教学方法,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医学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风病的耳穴特异性反应点,为中风病耳穴诊断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非中风内科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A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B组.观察组及对照A组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接受针灸治疗.观察组穴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对照A组穴取印堂、百会、四神聪、风府、大椎、风池、天柱、C4~C7夹脊穴,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1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B组仅给予常规体检检查,未使用药物及针灸等治疗.通过CLRH-A型耳穴探测器探测受试者的全耳穴区,治疗前后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耳穴阳性反应点探测,观察受试者耳穴阳性探测积分及阳性穴位频次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耳穴探测积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均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探测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耳穴探测积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A组及对照B组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耳穴阳性反应点频次排在前15位的穴位依次为: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脾、神门、胃、内分泌、肾上腺、耳尖;观察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耳穴阳性反应频次比较,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9个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风患者耳穴阳性穴位病理程度比非中风内科疾病患者以及健康人均高,验证了耳穴诊断中风具有特异性.耳穴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与中风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医科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旺忠 《中医教育》2005,24(1):11-16
深入探讨医科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是实施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研究医学人才素质构成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初步确定医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框架和课程体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评估体系和方法,实现素质教育的正规化.  相似文献   

15.
“新医科”建设理念的提出,为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新医科”背景下的一流专业建设,更是卓越医师培养的基础。文章着眼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发展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质量提升、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旨在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结合问卷调查,文献阅读的方式,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翻转课堂在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意义。方法通过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学实践课程学生及年轻带教老师的调查,了解教学过程中双方对于翻转课堂与网络教学的了解程度及接受程度,进行问卷收集并分析。结果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展开以翻转课堂为形式的网络教学是否有意义的提问中,共计64.1%的师生认为在新冠疫情下展开翻转课堂形式的网络教学有意义或较有意义,14.1%的师生认为意义一般,分别有12.82%和8.98%的师生认为没有意义或意义一般。96%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翻转课堂。另外,超过半数的师生认为利用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比普通的网络教学更有效。结论通过将翻转课堂的形式运用于网络教学,加强网络课程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以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值得尝试并且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面对世界工业革命4.0、生命科学革命3.0时代,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为适应“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的要求,提出大力推动新医科建设,则必须建立新的医学教育体制。中国中医药作为全球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然而,目前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完全适应新医科的要求,也不能使其健康发展。为此,探析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新医科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医生培养而提出的全新培养理念,旨在强化医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而促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展新医科,不仅要在“新”上下功夫,还应夯实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特色,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模式,尤其是要深入挖掘中医所特有的“儒医”文化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儒医培养的脉络与内涵,为当下医学人才教育提供新启示、新思路,为社会培养“有温度”的医学人才,夯实现代公共医疗体系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对其授课内容形成几点体会,并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发挥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药用植物学是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完成中药资源学、中药栽培学、中药鉴定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十年磨一剑"我师从王冰教授,硕士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药用植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已经有10年了,2009年我校的药用植物学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我本人对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有了进一步深刻的体会,为了精品课的后续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