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神门(手少阴心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 [体表定位]在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凹陷处。 [深度]直刺5分。 [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尺神经掌支双重分布,其纤维均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针的尺侧有尺神经掌支。 3.针的尺侧有尺侧腕屈肌腱:该肌由尺神经支配,其纤维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组成。  相似文献   

2.
前臂心经、心包经腧穴与尺神经、正中神经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臂前面分布着心经、心包经的腧穴 ,尺神经、正中神经亦分布于前臂的前面。现针灸学的书籍中基本上都是谈心经穴下分布着尺神经 ,心包经穴下分布着正中神经。我们经过多次腧穴解剖观察 ,证明这种说法不是十分准确 ,现将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1 有关心包经腧穴与正中神经的关系1 .1 《针灸学》[1 ] 中心包经穴的解剖描述 :正中神经、尺神经投影示意图大陵 :浅层有腕掌侧浅静脉网和正中神经掌皮支分布 ;深层有正中神经和腕掌侧动脉网分布。直刺 0 .3~ 0 .5寸。内关 :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分布 ;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与其伴行…  相似文献   

3.
现行五版教材《针灸学》[1 ] 在第 19页专门列表说明全身各部常用骨度分寸。前臂的骨度分寸仅仅简单表述为肘横纹至腕横纹为 12寸。但是从肘横纹上哪一点到腕横纹上哪一点相距 12寸且可以作为定位的标准呢 ?即它的起止点在哪里 ?又如要定位前臂外侧 (即手背一侧 )穴位 ,该如何应用此骨度分寸呢 ?为使骨度分寸定位法更加严密、完备 ,结合临床实际 ,笔者认为应作如下补充说明 :前臂内侧 ,上端为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肌腱尺侧 (即曲泽穴的定位 ) ,下端为腕横纹中 ,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即大陵穴的定位 )。前臂外侧 ,上端为尺骨鹰嘴 ,…  相似文献   

4.
<正> 内关穴(XB_6)出自《灵枢·经脉》,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近年来,各有关单位曾就内关穴开展多方面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拟就这方面的资料,作一综述。穴位的结构与针感一、大体解剖:该穴与郤门、间使、大陵同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区的深浅两层分别有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和前臂正中动、静脉通过。支配神经均起自脊髓颈6至胸1节段,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与外侧皮神经分支以及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横贯着正中神经本干,最深层为正中神经分支与前臂掌侧神经,后者并藉其分支与自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区别出的同名背侧神经吻合,从而为该两经的表里关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二、针感与针感感受器:据人体实验表明,以美兰标记的针感点可分布于该穴自皮下至骨膜间的各层组织中,但以深层组织为主;有人测其深度,具体为20.5±4.61mm。形态学观察发现,针感点处可分别见有肌肉、神经干、神经分支、神经束、游离末稍、肌梭、包囊感受器、血管及其壁上神经装置,提示这些结构都可能参与针感  相似文献   

5.
<正> 孔最(手太阴肺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去腕七寸。【体表定位】在前臂掌侧,太渊穴与尺泽穴连线上,当太渊上七寸处。【深度】直刺0.8~1寸。【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它是肌皮神经的直接连续,其纤维由第五及第六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及头静脉(向上汇入腋静脉)。 3.肱桡肌:由桡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五及第六颈神经组成。 4.桡侧腕屈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六及第七颈神经组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兔前肢少阴经五输穴“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的定位及穴区形态结构。方法:家兔16只,雌雄各半。参考人体腧穴定位国家标准及家兔腧穴定位文献,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明确家兔前肢少阴经五输穴的定位、针刺操作;然后针刺腧穴并进行穴区CT三维重建;再处死家兔行血管灌注,将针灸针分别刺入家兔前肢少阴经五输穴,解剖后观测针灸针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果:“少冲”定位在前肢小指内侧,爪甲根角侧旁1 mm处;毗邻结构为指浅屈肌腱,第5指掌侧固有动、静脉背支,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背支末梢。“少府”定位在前肢掌侧,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间;毗邻结构为蚓状肌,第4、5指骨间肌,指掌侧总动、静脉和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神门”定位在尺侧腕伸肌腱的内侧缘,当尺骨远端与尺腕骨之间;毗邻结构为尺侧腕屈肌腱、尺侧腕伸肌腱、尺动脉、尺静脉、尺神经。“灵道”定位在前肢掌侧,尺侧腕伸肌腱的内侧缘,“神门”上1.5寸;毗邻结构为尺侧腕伸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尺动脉、尺静脉、尺神经。“少海”定位在肘关节内侧,曲肘90°,臂骨内侧髁前方凹陷中;毗邻结构为旋前圆肌、臂二头肌、臂...  相似文献   

7.
内关。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因其穴治胸膈痞塞不通之内格诸症,犹内藏之关隘,故名。其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相似文献   

8.
内关(Nei guan) 归经 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 定位 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当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法 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横纹直上2寸,两筋之间取穴。  相似文献   

9.
徐玮祯  王锐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34-135
<正>1支沟穴的定位支沟穴最早出自《灵枢·本输》篇:"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现行中医院校《经络腧穴学》教材[1]将支沟穴确定为: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三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在解剖上浅层分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头静脉和贵要经脉的属支,深层有骨间后动、静脉和骨间后神经。2支沟穴的刺灸法《针灸甲乙经》:"支沟者,火也。在腕后三寸……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经络腧穴学》中取直刺,刺入深度为0.5~1寸。然临  相似文献   

10.
针刺内关治疗急性上腹痛伴呕吐8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雷 《中国针灸》2000,20(10):619
85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 64例 ,女 2 1例 ;年龄 1 2~4 6岁 ;病程 1小时以内 4 3例 ,1~ 3小时以内 2 9例 ,3~ 7小时以内 1 3例。经诊断为肠痉挛、慢性胃炎、食物中毒等疾病所致上腹部疼痛 ,其中有 2例同时伴腹泻。取穴 :内关 (前臂掌侧 ,腕横纹上 2寸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均可。使其掌心向上 ,选定穴位 ,局部作常规消毒 ,用 30号 1 5寸毫针 ,垂直快速进针 1寸左右 ,得气后 ,行小幅度快速捻转 1 1 0次/分 ,同时配合小幅度缓慢提插 ,针感放射到肘部有胀沉感后留针 ,3分钟行针 1次 ,直至症状消失后出针。…  相似文献   

11.
<正>.列缺(LU7)属手太阴肺经穴,该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1])。其主治广泛,临床常用,现总结如下。1操作列缺穴的操作~([2]),或针或灸,多以沿拇长展肌腱沟向肘侧或腕侧斜刺或平刺为主,灸3~7壮。临床针刺时,最好使患者仰卧,坐位极易晕针,前臂伸直于体侧或屈曲于腹部,手背向上;常规消毒后向肘  相似文献   

12.
<正> 郤门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仰掌取之,在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穴)直上5寸,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强而持久的捻转手法(两侧相同),留针  相似文献   

13.
彭江华 《中国针灸》2002,22(8):30-38
1 一般资料所选择 4 8例均为针灸科门诊病人。男 2 2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小 38岁 ,最大 6 4岁 ,平均 5 1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5年。2 治疗方法(1)取穴定位 让患者用力握拳向掌侧屈腕 ,在腕部掌侧可有三条纵行皮下的隆起 ,中间者为掌长肌腱 ,桡侧的为桡侧腕屈肌腱 ,尺侧的为尺侧腕屈肌腱。在下端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选一进针点A1,沿尺侧腕屈肌的内侧缘向远端移动 2厘米左右再定一进针点A2 ;在下端腕横纹上的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定进针点B1,再沿桡侧腕屈肌腱向远端移动 2厘米左右定一进针点B2 (见图 1)。图 1 针法示意…  相似文献   

14.
内关穴位于上臂内侧,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支配神经起自脊髓颈六至胸一节段。该穴具有安神定志、镇静除烦、宣达三焦、蠲痛止呕、宽胸下气、和胃健脾、舒肝解郁、化痰利气等多方面功能。近年来对它的单穴研究十分重视,确是值得临床医师推崇的重要输穴之一。笔者十余年来悉心于内关穴的临床运用探讨。现试从循经取穴、辨证施治、相对特异性功能等三个方面加以叙述,并谈谈个人对穴性穴法的一点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宝吉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42-742
1临床资料56例患者,男41例,女1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7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2 d,最长1月。随机分成2组,每组2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方法治疗组取穴:取第4颈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之夹颈穴。方法:选用30号2寸毫针,针身与皮肤垂直进针,深约0.8~1寸,适当调整角度,不大于10°,至呃止或得气,留针20 min。对照组取穴:取前臂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之内关穴,左右两侧针刺。方法:选用30号2寸毫针,直刺至呃止或得气,留针20 min。3疗效标准治愈:呃逆停止,随访1周无复发。显效:治4…  相似文献   

16.
“间使”灾区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间使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针灸学简编中认为在腕上三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突然心痛,心悬如饥”,此外对中风、癫狂及小儿惊厥、精神病等亦可治疗。王雪苔著的针灸学手册认为除治心区痛等病证外尚可治疗急性心包炎、小儿夜啼、神经性呕吐及慢性低热等症。由于间使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穴,又具有可以主治心痛及心  相似文献   

17.
<正> "郤门"穴别名"四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特定穴之郤穴).在《新针灸学》则属于上肢部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考《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云:"手厥阴郤去腕五寸",此与《针灸甲乙经》以及后世的《针灸大成》甚同.又《医学入门》结合该穴之定义述其取穴曰:"在大陵后五寸".然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是穴宜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取之较合适.其下解剖内含正中  相似文献   

18.
谢龙霞 《光明中医》2000,15(2):32-34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面,腕横纹上2寸,掌上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于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该穴具有安神定志,镇静除烦,宣达三焦,去痛止呕,和胃健脾,舒肝解郁,益气安神之功能,应用范围广泛,是临床常用的重要的腧穴之一。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就内关穴...  相似文献   

19.
朱丽  徐照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538-541
目的研究内关透外关透刺针局部的毗邻结构。方法用福尔马林固定成人男性上肢标本26例,对内关、外关穴进行定位标识,毫针透刺后进行局部断层解剖。结果与透刺针密切相关的神经、血管、肌肉等毗邻结构依次为正中神经、骨间前神经、骨间后神经等神经干;正中动脉、静脉,骨间前动脉、静脉等血管;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等前臂前群肌及前臂骨间膜,拇长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小指伸肌等前臂后群肌。结论透刺针的长度以40 mm或50 mm为宜。正中神经是内关-脊神经节-心脏的主要联系途径,为了通过刺激正中神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紧贴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进针。  相似文献   

20.
<正> 极泉(手少阴心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中。 [体表定位]腋窝中央,腋动脉的后方。 [深度]直刺1.2寸。 [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臂内侧皮神经和肋间臂神经合而为一,或互换纤维分布该穴皮肤。 (1) 臂内侧皮神经由臂丛内侧束分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