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A检查,比较DSA和旋转DSA对动脉瘤瘤体、瘤颈和载瘤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①21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23个,常规DSA仅清晰显示16个,旋转DSA清晰显示23个.②DSA清晰显示瘤颈4个,载瘤血管11个,旋转DSA清晰显示瘤颈17个,载瘤血管21个.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旋转DSA比常规DSA更容易发现动脉瘤,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是常规DSA不可缺少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MRA和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取198例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发病3d内均分别进行DSA和MRA检查,比较2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 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相对MR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臧海英  李涛 《河北医药》2013,35(10):1538-153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早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干预治疗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DSA一直以来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不菲,而且不少研究证实反复行动脉内插管造影对患者动脉内膜存在损伤,且具有1.5%~2%的合并症或死亡的危险[1]。螺旋CT出现以来由于其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较高,后  相似文献   

4.
葛德亮 《黑龙江医药》2014,(6):1455-145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在显示血管形态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与DSA比较,诊断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瘤壁血栓伴钙化导致的血管狭窄,MIP与DSA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安全无创、准确可靠的特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测为A组,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检测为B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统计两组的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组检出颅内动脉瘤最大径及瘤颈最大径。结果 经A组检测证实有123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率为100%,B组122例,符合率为99.19%;两组灵敏度均为100%;两组在检测动脉瘤位置:B组检测动脉瘤最大径(9.81±2.54)mm、瘤颈最大径(4.29±1.45)mm,A组检测结果(9.83±2.52)mm、(4.32±1.38)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颅内脑动脉瘤诊断方面两组均具有较高灵敏度,且MSCTA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特点,有助于医师了解动脉瘤解剖结构、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罗青 《现代临床医学》2017,43(3):209-210
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判读,DSA图像分剐由1名介入影像医师和1名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判读。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D-CTA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51个。3D-CT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医师A)或43例(医师B),病灶47个(医师A)或45个(医师B)。以检出病灶教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均值)和95.0%(均值)。在大小<3 mm的动脉瘤检出结果中,3DCTA与3D-DS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瘤体最大直径测量方面,3D-CTA与3D-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微小动脉瘤(<3mm)漏诊率较高,但总体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MSCTA及DSA检查,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结果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MSCTA发现34个,DSA发现35个,准确率分别是89%和9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CTA漏诊动脉瘤均小于3mm。CTA诊断直径〈3mm、3~10mm和〉10mm的动脉瘤敏感度分别为84%、95%和100%;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62%和8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和94%。结论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连冬 《首都医药》2013,(14):57-59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在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同时行320排动态容积CTA检查和DSA检查,回顾性分析两者影像特点,分别记录小动脉瘤发生部位、数目、大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分别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23例患者中有20例在CTA上检出小动脉瘤,并为DSA检查证实;21例在DSA上检出小动脉瘤;2例患者未被CTA和DSA检出动脉瘤。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成像检出颅内小动脉瘤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5、1.00、0.95。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A检出颅内小动脉瘤准确性近似DSA,基本上可以替代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检出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总结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并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和方法,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处于出血急性期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5例,全部病例于出血3d内进行3-D旋转DSA造影,急诊进行血管内GDC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都经3-D旋转DSA造影得以明确诊断,无造影相关并发症。急诊血管内治疗术后GOS5分例,4分9例,3分例,2分0例,1分1例。90%~99%栓塞41例;70%~90%栓塞7例;50%~70%4例;无〈50%栓塞病例;血管内治疗常见并发症有: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积水等。结论在出血急性期应用3-D旋转DSA造影能够多角度准确地测量动脉瘤瘤颈,为血管内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许多详细的信息。急诊进行血管内治疗,只要掌握技术要点,积极对症处理并发症,则手术风险小于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风险,有条件者应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DSA检查以及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6例患者共检测出32例动脉瘤,5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CTA共检测出20个,敏感度为62.5%,漏诊12个.两种方法对平均最大肿瘤直径、平均瘤颈横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作为非侵人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可以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杨华  刘健  孙业忠  刘窗溪  韩国强  陈益民  高方友 《贵州医药》2002,26(10):875-877,F003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的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共检出66例动脉瘤(共72个动脉瘤),根据影像结果拟定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治疗方案。结果:76例可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普通脑血管造影和DSA检查49例,显示脑动脉瘤的阳性率为81.6%;行3D-DSA检查27例,清楚显示动脉瘤的阳性率为96.3%,共检出66例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组36例,完全夹闭31例(86.1%),死亡2例(5.6%),并发症5例(1.39%)。血管内治疗组23例,完全栓塞者19例(82.6%),90%以上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2例,并发症2例(0.87%),无死亡病例。66例动脉瘤中有7例未治疗。结论:3D-DSA能够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动脉瘤的检出率,清楚显示脑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对指导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7月,对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57例患者经2D和3D检查,确定48例共51个动脉瘤,分别采取血管内治疗及手术夹闭等治疗。结论: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显示极佳,对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4例(8.33%)。所有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与随访半年比较,随访1年患者的PF、RP、RE得分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21例颅内动脉瘤(23个)患者中17例为破裂动脉瘤。接Hunt-Hess分级I级2例,Ⅱ级1例,Ⅲ级6倒,Ⅳ级10倒,V级2例。16例行急诊栓塞,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予以3h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0个,闭塞达90%以上2个。闭塞在90%以下1个。全组手术死亡1例。随访1~30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1例术后1.5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以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破裂动脉瘤急诊栓塞治疗。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可电解脱性铂金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可电解脱性铂金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术前Hunt和Hess氏分级:5例为Ⅰ组,2例Ⅱ级、1例Ⅳ级结果8例栓塞全部获得成功,无死亡及并发症。8例经造影证实栓塞满意,充填率为95%-100%。本组栓塞后近期均无SAH再发作。结论GD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虽然少见,但手术治疗困难,手术病死率和致废率仍较高。本对我院1980年以来手术治疗的3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3例,动脉瘤孤立后切除术11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载瘤动脉重建术2例;颈部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动脉瘤包裹术2例。结果 术后早期恢复良好为73.3%,中、重残为20%,死亡2例,病死率6.6%。动脉瘤瘤颈夹闭组的13例病人中、除1例术前Ⅳ级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人术后重残外,均恢复顺利。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的11例病人中,4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对侧肢体瘫痪,其中2例在术后3周内恢复正常,另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28个月恢复正常;1例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术后因术野血肿再次手术清除血肿后,病人出院时能独立行走。单纯行颈部颈动脉结扎的2例病人出院时病情无明显变化。而仅行动脉瘤包裹术的2例病人均在术后因再出血死亡。结论 为消除巨大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和出血的潜在性,对颅内巨大动脉瘤提倡积极的直接手术治疗。动脉瘤瘤颈直接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是首选治疗,对必需行动瘤孤立且交叉循环不良的病例,应尽可能重建载瘤动脉。  相似文献   

19.
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永德  殷俊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05-1606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波士顿公司GDC栓塞治疗17例患者的18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前Hunt和Hess分级:Ⅰ、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 13例痊愈,3例轻度短期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三维DSA与常规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向贤宏  周石  于广计  杨桂伦 《贵州医药》2006,30(11):993-996
目的评价三维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并与常规DSA进行比较。方法对35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并三维重建。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遇有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后决定是否确诊。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三维DSA和常规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显示瘤颈以及动脉瘤的空间结构上明显优于常规DSA,而常规DSA密度分辨率较高,并可以动态显示血管的血流情况;医生和患者对三维DSA的接受度普遍较高。结论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解剖细节显示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