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低发区肿瘤家族史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病风险、性别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住院患者或胃镜受检者面对面调查,病例及对照资料来自全国食管癌高/低发区45家单位,病例组39 833例、对照组9 242例进入最终分析。结果高发区和低发区病例组家族史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4%,23%,P<0.05;21%,5%,P<0.05);高发区男性患者家族史阳性率高于女性(34%,33%,P<0.05);高发区和低发区肿瘤家族史阳性食管鳞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均低于家族史阴性患者(分别为57.6岁±9岁,58.4岁±10岁,P<0.05;58.7岁±9岁,59.7岁±9岁,P<0.05);高发区和低发区病例组小年龄组(≤45岁)家族史阳性率均高于大年龄组(≥66岁)(分别为35%,31%,P<0.05;22%,18%,P<0.05)。结论肿瘤家族史阳性者ESCC发病风险明显高于肿瘤家族史阴性者,尤以高发区男性为甚,且发病年龄偏低;遗传因素在ESCC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食管鳞癌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食管/贲门双源癌和单发食管/贲门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病理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家访和问卷调查、住院病理核查以及电话随访等方法,收集整理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食管癌高发区的1 011例双源癌患者、2 095例单发食管癌患者和1 859例单发贲门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病理资料和部分随访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t检验、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模型等方法分析双源癌和单发食管/贲门癌患者家族史、临床病理和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双源癌家族史阳性率比单发贲门癌家族史阳性率高(34%,27%,P<0.05),与单发食管癌相似(34%,31%,P<0.05);双源癌中食管癌和贲门癌早期患者多于单发食管癌(27%,15%)和单发贲门癌患者(18%,4%,P<0.05);双源癌患者生存率低于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患者(P<0.05),死亡风险分别为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患者的2倍(P<0.05,HR=1.976)和3倍(P<0.05,HR=2.652)。结论双源癌患者遗传易感性高于单发贲门癌患者;双源癌中食管癌和贲门癌早期患者均多于单发食管癌和单发贲门癌患者;双源癌患者生存率低于单发食管和贲门癌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981年至2010年食管癌高/低发区原发性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临床病理特征和家族史变化,加深对EAC发病流行特征的了解。方法 882例EAC资料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资料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频率描述和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单变量Log Rank检验评估EAC生存期。结果 882例EAC临床病理分析显示:EAC明显以男性患者为主(男∶女=2.9∶1),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69%);家族史阳性率26%;首次确诊的患者中,95%以上为中、晚期;发生部位以食管中(49%)、下段(46%)为主;肿瘤大体类型以溃疡型最常见(54%),其次为髓质型(19%);肿瘤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59%),其次为中分化(33%),高分化少见(8%);近半EAC患者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48%)。对其中150例随访结果显示:EAC 5年生存率为20%,淋巴结转移是影响EAC生存期的主要危险因素(χ2=14.539,P<0.05)。按确诊年代,将患者分成前(1981~1990年)、中(1991~2000年)和后(2001~2010年)十年3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显示:食管下段EAC检出率呈下降趋势(75%,43%和44%,χ2=17.876,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56%,56%和43%,χ2=7.565,P<0.05);临床早期EAC检出率呈上升趋势(3%,4%和5%,χ2=12.266,P<0.05);低发区EAC呈明显上升趋势(28%,25%和62%,χ2=74.635,P<0.05)。结论 EAC多发于食管中、下段,以溃疡型、中晚期、低分化癌为主,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为20%;EAC在食管癌高/低发区的构成比相近,提示EAC地区分布可能有别于食管鳞癌(ESCC);近1/3EAC患者肿瘤家族史阳性提示遗传因素在EAC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山东省东营市城乡居民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及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东营市城市和农村40~79岁居民4 322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东营市40~79岁居民IFG及T2DM的患病率分别为21.15%、11.70%,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增长,总体IFG患病率及T2DM患病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χ2=11.21、15.41,P<0.05);城市、农村IFG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2DM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4.87,P<0.01)。城市男性、女性IFG病人的吸烟比例高于农村,城市女性T2DM病人的吸烟比例高于农村女性,差异均有显著性(χ2=6.144、17.148,P<0.01);城市男性IFG肥胖比例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T2DM肥胖比例高于农村女性,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158、17.497,P<0.05);农村男性、女性IFG、T2DM病人血压升高的比例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比例均高于城市男性、女性,差异有显著性(χ2=8.314~37.831,P<0.05)。结论东营市40~79岁居民IFG及T2DM的患病率较高,城市IFG及T2DM居民多合并吸烟、肥胖、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而农村人群多合并高血压、高Hcy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RIG3和EGFR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60例食管正常组织中LRIG3及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LRIG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食管正常组织(χ2=60.480,P<0.001),EGFR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食管正常组织(χ2=32.976,P<0.05)。LRIG3和EGFR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有关(χ2=3.939和4.318、4.374和5.910、5.293和5.884,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LRIG3和EGFR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关联(rP=0.264,P=0.034)。结论:LRIG3表达下降和EGFR表达升高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其2 a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总结967例18~45岁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从中最终筛选出24例非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24例(2.48%)患者男女之比为7∶5,平均年龄(41.62±2.68)岁。(2)女性与男性相比,起病至首诊时间长(男性首诊时间中位数为0.25个月,女性为7.50个月,P<0.05),初发心绞痛的发生率低(男性为42.86%,女性为0.00%,P<0.05),心肌梗死及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低(男性为50.00%,女性为10.00%,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男性为(51.83±7.51)mm,女性为(44.90±4.58)mm,P<0.05]。(3)18~40岁与41~45岁2个年龄段比较,病情特点相同。在41~45岁患者中,男性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高(男性为50.00%,女性为0.00%,P<0.05)、LVEDD扩大[男性为(51.56±5.05)mm,女性为(46.14±4.30)mm,P<0.05]。(4)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其中左前降支病变占全部病例的50.00%。(5)24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均获得临床缓解。住院期间及2 a随访均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6)3例患者在2 a随访中接受了风湿性疾病的筛查,其中2例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且病变处于稳定期。结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变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多数在40岁左右发病。与传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相比,女性患者相对比例提高;女性起病较隐匿,病情相对较轻;病情轻重与患者年龄无关;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按照常规冠心病行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短期疗效好。推测部分患者病因可能为系统性血管炎所致。对于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的中青年女性,建议排除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25例儿童发锌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同年龄段儿童男性与女性发锌值无差别(P>0.05),各年龄段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发锌值无差别(P>0.05);6—12岁年龄段儿童发锌值高于0—岁,3—岁两年龄段儿童发锌值(P<0.01);发锌值与儿童体重和身高均呈正相关,发锌值与体重的相关系数γ=0.756,发锌值与身高的相关系数γ=0.66,相关系数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8.
刘建成  杨洁 《黑龙江医学》2024,47(2):199-201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2021年宁夏血液中心122 305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ABO血型检测,对O细胞凝集的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统计分析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分布情况。结果:122 305例无偿献血者标本中共检出不规则抗体58例,其中女性献血者检出比例大于男性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7,P<0.05);汉族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大于回族献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67,P>0.05);男性有输血或妊娠史13例(22.4%),女性有输血或妊娠史31例(53.4%);18~40岁和41~60岁年龄段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7,P<0.05)。结论: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分布存在性别差异,而汉族和回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规则抗体的有效检出能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哈族)、汉族恶性肿瘤构成特点。方法选择经临床病理活检证实的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汉族恶性肿瘤2 055例患者,对其性别、族别、年龄、肿瘤类型、前5位肿瘤位次等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 05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性1 242例(60.44%);女性813例(39.56%),哈萨克族877例(42.68%),汉族1 178例(57.32%)。(2)恶性肿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7岁,男性58.1岁,女性55.1岁;哈萨克族患者平均年龄为55.0岁,汉族患者平均年龄为54.4岁。(3)前5位恶性肿瘤的顺序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男性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女性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乳腺癌、肺癌、宫颈癌、肝癌、食管癌。哈萨克族患者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和乳腺癌;汉族患者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和乳腺癌。(4)消化系统恶性肿瘤924例,占恶性肿瘤的44.96%,男女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3,P<0.05)。结论阿勒泰地区哈、汉族主要恶性肿瘤顺序不同,不同性别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构成比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女性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特征?方法:对手术病理确诊的84例女性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165例男性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女性肺癌患者平均年龄(59.2 ± 12.2)岁,与男性组相仿;女性组咯血发生率较低(P < 0.05),肿瘤分布多为周围型,并以腺癌为主(P < 0.05),烹饪组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烹饪组(χ2 = 10.2,P = 0.001)?结论:女性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并不少见,以周围型?腺癌为主,并与烹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人类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食管鳞癌(ESCC)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为ESCC的患者105例,以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血清sPD-L1、VEGF水平并比较其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ESCC组血清sPD-L1、VEGF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家族史的患者的血清VEGF的水平高于没有家族史的患者(P<0.05);血清sPD-L1、VEGF的水平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分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3年的患者的血清sPD-L1、VEGF水平高于生存时间>3年的患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PD-L1、VEGF预测ESCC患者3年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820、0.733,两者联合预测3年内死亡的AUC为0.842。其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78.3%。结论血清sPD-L1、VEGF可以作为食管鳞癌预后判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1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110例远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ercc1基因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比率为63%(69/110),在远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比率为7%(8/110);ercc1基因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年龄(χ2=0.006,P=0.940)、性别(χ2=0.034,P=0.854)、肿瘤大小(χ2=1.844,P=0.175)、肿瘤浸润深度(χ2=0.020,P=0.889)、淋巴结转移(χ2=0.979,P=0.323)以及长期饮酒史(χ2=3.816,P=0.051)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χ2=4.542,P=0.033)和临床分期(χ2=6.203,P=0.013)存在相关性;并且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有相关关系.结论 ercc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的比率远高于远癌组织,ercc1基因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并且ercc1基因的高表达影响患者预后,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对食管鳞癌患者的术后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了解食管癌病人的病理类型及变化趋势。方法查阅32年间胃镜检查记录,对检出食管癌病人性别、年龄、民族、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按诊断时间分为四组,进行分析。结果B、C、D组食管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6,P〈0.05);B、C组食管癌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食管癌男女比例为2.58∶1,以40-65岁之间的病人为多(占59.65%);病变在食管中段的占70.7%;食管鳞癌占88.2%,腺癌占11.8%;汉族、回族、蒙古族食管鳞癌和腺癌构成比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8,P=0.981〉0.05);B、C、D组食管下段腺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7,P〉0.05)。结论32年间食管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食管癌发病有老年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杨纯玉  羊志辉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79-1680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的初发病年龄。方法:1500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男820例,女680例。研究初次确诊为高血压的年龄、家族遗传史、工作性质、食盐程度。结果:1 500名研究对象初次确诊为高血压的平均年龄为(41.57±9.28)岁,集中在36~65岁之间。0~25岁的高血压初发病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χ~2=7.627;P<0.01)。26~35岁之间的高血压发病人数为100人,占100/1 500=6.7%。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发病率由36~45岁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472;P<0.05)到逐渐趋于相等(χ~2=1.76;P>0.05)。遗传所占比重为58.4%。遗传与高血压的相关系数r=3.14,P为0.008。从工作性质与高血压的初次发病年龄无关(P>0.05)。食盐多的易患高血压,相关系数r=2.34,P=0.017。结论:对于有家族遗传史者,从5岁左右就应该对高血压进行预防。对于无家族遗传史者,应该从35岁左右开始警惕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吸烟、饮酒、体重指数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ES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4 229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对照组4 133例均经内镜检查排除了早期ESCC和其他上消化道肿瘤,全部调查资料输入EXCEL表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烟、饮酒与ESCC发生无明显关联;经性别、诊断年龄、高低发区、家族史等因素调整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体重(I级BMI)人群ESCC发病风险高于正常体重者(II级BMI)(P<0.05,OR=4.87,95%CI=4.09~5.82);超重及肥胖(III+IV级BMI)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低于正常体重者(II级BMI)(P<0.05,OR=0.32,95%CI=0.28~0.37)。结论 ESCC的发生与吸烟、饮酒无关,与体重指数有关,低体重可能增加ESCC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转录调节因子YY1 mRNA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患者((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食管鳞癌和40例非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YY1 mRNA的表达。结果:40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YY1 mRNA阳性表达率为47.5%(19/40);40例非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YY1 mRNA阳性表达率为2.5%(1/40);随着恶性程度增加及病程进展,YY1 mRNA阳性率逐渐上升(P<0.05),YY1 mRNA在低分化鳞癌组阳性表达率(81.82%)显著高于高分化鳞癌组(21.05%,P<0.05)。结论:应用RT-PCR方法检测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YY1 m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YY1 mR-NA是有价值的食管癌微转移标志物,有望成为判断食管鳞癌恶性程度和监测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s- p法 )和细胞凋亡原位检测技术 (TUNEL染色 )检测食管鳞癌、非典型增生和正常食管粘膜各 72例中bcl- 2、P5 3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bcl- 2和P5 3在非典型增生和浸润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粘膜上皮 (P <0 .0 1) ,并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P5 3还与食管鳞癌浸润深度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 (P分别 <0 .0 1和 0 .0 5 )。TUNEL染色结果显示 :凋亡指数在非典型增生和浸润癌中显著增高(P <0 .0 5或P <0 .0 1) ;bcl- 2、P5 3阳性组凋亡指数分别低于同一阶段其阴性组凋亡指数(P <0 .0 5 )。结论 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 (bcl- 2 ,P5 3 )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和恶性表型密切相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的上述指标及TUNEL方法同步原位检测的细胞凋亡可作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