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性心肌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茵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7):297-299,302
糖尿病性心肌病系由代谢紊乱触发,引起心肌细胞学改变,从而出现亚临床心功能异常,以后进展为心肌小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本文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研究、心功能改变、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RubberS等人首先注意到4例糖尿病(DM)患者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却发生了充血性心衰。HambyRI等(1974年)对这一现象进一步研究,病理发现心肌壁内有小血管病变,并首次将这种并发症命名为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cardiomyopaphy,DCM)。是指在排除高心、冠心、及瓣膜病变等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结构改变以及心室舒缩功能异常的心肌病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心血管病变中,DCM的发生率最高。Framingh锄等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无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相比,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加3.8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增加5.6倍,很明显,糖尿病与充血性心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性心肌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病变,近年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大冠状动脉无病变。本文就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复杂,但其基础是由于长期高血糖或胰岛素抵抗,造成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糖尿病性心肌病是在此基础上导致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心脏微血管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而引起的。 1.微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使体内一些蛋白质分子非酶性糖化,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糖-蛋白产物(Amadori产物)。血管壁胶原蛋白糖基化后致胶原降解减少,基质增加,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壁弹性减弱,阻力增加及内皮细胞损伤,最后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心肌出现广泛灶性梗塞。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间质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陶然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32(4):208-210
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肌间质重构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心肌间质重构的特点包括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代谢异常、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增加等。其形成可能与蛋白激酶C活化、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增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和活性改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在心肌代谢紊乱和心脏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引发的心肌广泛局灶性坏死,进而出现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甚至猝死。 相似文献
6.
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肌间质重构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心肌间质重构的特点包括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代谢异常、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增加等.其形成可能与蛋白激酶C活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增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和活性改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糖尿病性心肌病影响下左心各项功能指标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影响下左心功能的差异,分析其产生原因与病理机制。方法随机调查自2013年6月起至今来该院就诊的79名分别患有糖尿病性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测试他们左心房功能的各项基本指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其中,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组共计41例;高血压心脏病组共计38例。结果糖尿病性心肌病组的室间隔、射血时间(Tei指数)高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期左心室射流最高速度低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心肌病组各项指标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组的多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与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差异。方法选择海口市人民医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性心脏病组)、40例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糖尿病性心肌病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时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检查,并进行Tei指数计算,对各组对象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性心脏病组、糖尿病性心肌病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均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性心肌病组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低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组(P0.05);高血压性心脏病组、糖尿病性心肌病组Te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Ea/Aa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性心脏病组室间隔Sa、下壁Sa均高于糖尿病性心肌病组和对照组(P0.05),室间隔ET、下壁ET均高于糖尿病性心肌病组和对照组(P0.05),糖尿病性心肌病组Tei指数高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组(P0.05)。结论高血压性心脏病与糖尿病性心肌病均存在左心功能减退,糖尿病性心肌病减退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继发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也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70年代已有研究发现,在除外导致心功能低下的诱因如高血压、嗜酒、先天性心脏病或瓣膜病的糖尿病患者中,观察到一种特殊的心肌功能损害。于1974年,Hambry等首次提出了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糖尿病心肌病是由于糖尿病状态下糖、脂代谢障碍导致心肌、血管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口服地尔硫卓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地尔硫卓30mg,一日3次,口服,连用30天)和对照组20例,观察LAD、LVDD和LVEF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改善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LVEF亦有显著差异(P<0.05),但LAD和LVDD改善无显著差异。结论地尔硫卓对糖尿病性心肌病心功能改善效果良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糖尿病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的并发症。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为心肌细胞凋亡,心脏重塑,收缩机制异常并最终发展为心功能不全,其根本上都是由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缺乏通过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或引发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堆积等,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所致,且各机制间相互影响。现试就其临床情况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2月—2013年11月诊治的42例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对其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及定量组织速度显像技术及心电图、X线等进行检查,并对所以患者采取临床症状对症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体位性低血压症、肝大、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双肺底湿性罗音且伴有猝死,而经治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的有29例,轻微改善的有6例,发生猝死的有1例,出现心功能不全而无法救治的有3例,自愿离院的有3例。结论对于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通过其临床症状的对应性治疗,可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并良好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且减少猝死率。 相似文献
17.
钒酸盐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的有益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钒是人体必需的超微量元素,钒酸盐作用于胰岛素受体后水平,发挥胰岛素样效应'。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独立存在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一,病因复杂且具独自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治疗较困难。本实验观察了钒酸钠(SV)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影响。对象和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服佐菌素(55mg/kg)引起糖尿病。于诱发糖尿病后第五周起,根据血糖水平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DM)和用SV处理的糖尿病组(DM+SV)。SV处理是将其粉剂溶于0.45%氯化钠水溶液中(0.7mg/ml)供大鼠饮用。在用SV处理满4周后,各组取部分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所收治的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美托洛尔予以治疗,而观察组予以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Dd、LVPWd、IVsd、LA以及E/A值等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Dd、LVPWd、IVsd、LA等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采取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予以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分析了7例糖尿病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结果5例病人有1~2种心律失常,其中以传导系统障碍和心房纤颤为主。超声心动图可见房室增大,室壁增厚及运动减弱。心肌显像示放射性分布不均匀,稀疏或缺失。冠状动脉造影示三大支冠脉均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