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豫南地区蜱虫分布特点,蜱媒病原体类型及流行性特征。方法 采用布旗法、体表检蜱法采集不同环境中蜱虫,采用PCR方法对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3-10月份采集蜱虫730只,分2属3种,其中长角血蜱占80.71%,为当地优势蜱种;蜱虫分布呈季节性消长;经PCR扩增出2种蜱媒病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比对显示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高度同源性;SFTSV阳性率为4.9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2.49%。结论 豫南地区蜱虫分布有生态及季节性规律,蜱中携带SFTSV、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体,是造成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无形体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疫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蜱类及蜱媒疾病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类是指蜱总科的有害节肢动物,属于蛛型纲蜱螨目,包括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rasidae)和仅存于南部非洲的纳蜱科(Nutalielidae)〔1〕。其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方主面它是人类和动物疾病的传播媒介和病原体的贮存宿主,引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二连浩特口岸鼠体寄生蜱种群组成及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从捕获的鼠体上收集寄生蜱,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采用PCR或RT-PCR方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结果 共采集鼠体寄生蜱152只,分别为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其中草原血蜱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8.03%.从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9份,检出率为12.50%,其他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二连浩特口岸地区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金华地区部分蜱媒传染病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金华地区蜱与部分蜱媒传染病的种类、分布以及危害状况,建立适合于当地的蜱媒病预警和防制技术体系。方法采用夹线法,在金华某地区林区采集鼠形动物和体外寄生蜱,采用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该地区的蜱媒病原的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在体外寄生的中华硬蜱中检出艾氏螺旋体Borreliaafzelii和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并发现这两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现象。结论金华地区有莱姆病和普氏立克次体存在,可能引起一些蜱媒传染病的发生,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主要陆地边境口岸地区蜱的种群分布、构成和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和宿主体上搜法采集蜱标本,PCR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在被调查的策克、满都拉、满洲里3个口岸地区共采集蜱1313只,隶属于1科4属7种.草原革蜱在3个口岸均有分布,策克口岸获蜱占69.08%、蜱种多(6种)、短小扇头蜱为该口岸的优势种占74.86%.3个口岸地区共检测出5种蜱传疾病病原体,其中贝氏斯柯氏体仅在策克检出;平均感染率依次为莱姆病螺旋体15.08%、人巴贝西原虫3.35%、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98%、贝氏斯柯氏体1.07%、埃立克体0.99%.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在上述3个口岸地区均较高,分别为13.56%、22.88%、5.00%,且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巴贝两原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莱姆病螺旋体等5种蜱媒病原在策克、满都拉、满洲里口岸地区有不同程度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抚远口岸蜱类监测数据,掌握口岸蜱类种属构成、季节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为抚远口岸蜱类防制及蜱传疾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9—2021年4-9月,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种类鉴定后检测7种病原体核酸。结果 共采获蜱类351只,计1科3属4种,分别是日本血蜱、嗜群血蜱、全沟硬蜱、森林革蜱。检出3种病原体,其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为16.81%;日本血蜱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最高(66.67%),嗜群血蜱的伯氏疏螺旋体(11.22%)和巴尔通体感染率最高(4.08%)。结论 黑龙江省抚远口岸蜱类携带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等多种病原体,应加强对该地区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莱姆病感染及其蜱类生物媒介的感染情况。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人群血清莱姆病IgG抗体,以PCR法检测蜱类可能携带的病原体DNA片段。结果检测239份人血清,IgG抗体阳性5份,阳性率为2.09%,检测蜱媒499只均为阴性。结论厦门地区人群血清中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抗体,证实厦门地区存在莱姆病感染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2015年4-6月采集活蜱样本257只,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6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结果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阳性样本分别为86、5和11例,感染率分别为33.46%、1.94%和4.28%。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虫和埃立克体的DNA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体内共检出复合感染8例,感染率为3.11%,证实该地区森林革蜱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巴尔通体,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应加强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的防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东北地区蜱媒传染病种类和分布,我们检测了东北三省部分地区正常人血清斑点热立克次体、贝克柯氏体、查菲埃立克体、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及森林脑炎病毒抗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血清来源:血清来自黑龙江省10个市县,吉林省2个市县及辽宁省2个县的健康人(包括林业工人、农民及战士),共1 007份。用毛细吸管取耳垂血,离心分离血清,于4℃保存。(2)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3)标准抗原:斑点热立克次体抗原片(包括西伯利亚、康氏、小蛛和黑龙江立克次体)由国家CDC流行病研究所提供;贝氏克柯斯体、森林脑炎病毒、伯氏疏螺旋…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蜱及蜱媒病原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天津市蜱种群及其分布、病原携带及居民蜱虫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蜱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布旗法采集自然生境中蜱,牛、羊等牲畜体表直接捕捉,采集的蜱样本经鉴定分类后检测布尼亚病毒、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病原携带情况;在全市各区(县)随机选取20名居民进行蜱防治知识知晓调查.结果 全市8个区(县)发现蜱,共采集鉴定蜱152只,其中全沟硬蜱占捕获总数的23.03%,长角血蜱占76.97%;相关病原携带检测全部为阴性;居民蜱叮咬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叮咬后正确处理知晓率达80%以上,城乡无差异.结论 蜱在天津地区存在,未发现携带相关病原,居民防治知识水平较高.今后在防治蜱传疾病中,应继续做好防治宣传,提高医疗卫生部门相关防治能力,准备好相关的处理预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尉犁荒漠地区蜱的种群组成和分布及自然感染莱姆病、Q热、巴贝西原虫病、斑点热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搜集法采集蜱标本,PCR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在尉犁地区共采集蜱519只,隶属2属3种,分别为短小扇头蜱、图兰扇头蜱和亚洲璃眼蜱;短小扇头蜱为该地区的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8.25%.只在短小扇头蜱中检出2种蜱传疾病病原体,分别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检出率分别为6.27%和3.53%.结论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在尉犁地区蜱中有不同程度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布鲁氏菌病(布病)老疫区.近年来,在布病疫情较重的阿勒泰地区家畜间进行了布鲁氏菌病原分离和鉴定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福海、青河县、阿勒泰市虎红玻片凝集试验(RPST)阳性、试管凝集试验(SAT)凝集效价在1:50以上的牛、羊标本共776份.虎红玻片凝集和试管凝集试剂,鉴定布鲁氏菌使用的标准阳性、阴性血清,单项因子A、M、R血清,硫堇,复红染料纸片,H2S实验纸条,噬菌体等试剂,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在有效期内使用.布鲁氏菌鉴定参考菌种A544、M16、S1330,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提供.分离细菌所用胰蛋白示培养基为DIFCO产品;纯分离及鉴定试验用布氏琼脂、布氏肉汤为BD公司生产,按说明书制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鼠类中汉坦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分型.方法 于2010年对新疆3个区域(阿拉山口、石河子、乌鲁木齐)捕获鼠类(沙鼠、田鼠、褐家鼠)采集肺脏提取总RNA,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汉坦病毒M基因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和测序分析,确定病毒基因型.结果 在312份沙鼠和31份田鼠样本中均未检测到目标基因,在72份褐家鼠样本中,检出阳性样本11份,占15.28%,其基因型均为汉城型.结论 首次发现新疆乌鲁木齐市褐家鼠携带汉城型汉坦病毒,应加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新疆边境地区伊宁县图兰扇头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在新疆边境地区的伊宁县随机采集畜牧体表寄生蜱324只,进行形态学初步筛选,从中选取6只形态差异较大的图兰扇头蜱,进行线粒体16S 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O Ⅰ)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登录的图兰扇头蜱参考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形态学鉴定采集的伊宁县蜱类皆为图兰扇头蜱,两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为73.8%,CO Ⅰ基因为70.34%),在变异程度上16S rRNA基因较CO Ⅰ基因明显保守.结论 首次应用形态学、16S rRNA和CO Ⅰ基因测序分析表明新疆伊宁县采集蜱皆为图兰扇头蜱,并证明图兰扇头蜱具有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蚤的组成与分布状况,并对鼠疫菌进行检测,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捕获鼠并采集鼠体蚤,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用粘蚤纸法捕获室内游离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应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鼠体等动物的鼠疫感染状况。结果该疫源地的啮齿动物共有2目3科11种,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蚤类有6种,以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平均鼠密度、平均鼠体染蚤率、平均蚤指数和印鼠客蚤指数分别为3.24%、27.09%、0.95和0.74,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46;共培养鼠5398只,分离出10株鼠疫菌,用间接血凝试验检出2份阳性鼠血清和24份指示动物血清。结论隆林县存在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每年的4、10月是最适灭鼠期,2-10月是鼠疫监测的重点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状况以及分析其病原16S rRNA序列特征.方法 在石河子地区采集羊血,提取DNA,巢式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109份羊血样本中,检测出阳性样本37份,阳性率为33.94%,检测出的16S rRNA(524 bp)基因序列与部分GenBank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结论 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中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新疆策勒县妇女病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调查新疆策勒县妇女病患病现状,为今后开展妇女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7月~2004年7月间,以新疆策勒县城及各乡镇周边村的已婚妇女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及宫颈涂片,凡宫颈涂片Ⅱb以上者在阴道镜下行宫颈活检。结果:共调查8020人,资料完整可供统计者7971人。患病率分别为宫颈糜烂39·36%、盆腔炎11·50%、阴道炎10·57%、宫颈非典型性增生803/10万、宫颈癌526/10万。宫颈癌患病率山区高于平原(P<0·01)。结论:应高度重视该地区妇女患病状况,特别是宫颈癌的患病状况,并加强该地区妇女病的防病治病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2006年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为保持无脊灰状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01~2006年连续开展了6次12轮OPV强化免疫活动,共投入OPV 1 505.4万人份,服苗10 754 932人次,每个年龄组每轮报告服苗率均>98%;为355 019名零剂次免疫儿童进行了接种,对建立免疫屏障起到了积极作用。结论通过OPV强化免疫活动,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浙江省义乌市家养动物寄生蜱情况。

方法

于2021年对义乌市家养动物寄生蜱进行监测、鉴定及分析。

结果

共监测452只家养动物,寄生蜱阳性306只,阳性率67.70%,捕获蜱2 603只,蜱指数5.76,隶属于生蜱1科4属10种,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占59.16%),其次为镰形扇头蜱(26.32%)、微小扇头蜱(6.45%)。各种家养动物寄生蜱阳性率、蜱指数、蜱虫种类数依次为:山羊(74.37%、7.45、7种)、黄牛(62.50%、4.14、6种)、犬(54.62%、2.59、8种)。单只家养动物寄生≥2种蜱种的动物主要是山羊(25.99%)、掺和多重寄生蜱种以长角血蜱(91.26%)最多。山羊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65.15%)及镰形扇头蜱(29.42%);黄牛优势蜱虫为微小扇头蜱(67.67%)及镰形扇头蜱(20.69%),犬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57.14%)及豪猪血蜱(21.10%)。山羊、黄牛、犬3种家养动物蜱指数随季节变化其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山羊与犬蜱指数同长角血蜱消长呈一致,均为3月份为主高峰,9、10月份为次高峰;黄牛蜱指数与微小扇头蜱消长一致,有4月份、8—9月份2个高峰。幼蜱、若蜱、成蜱均有捕获,以若蜱为多,存在单只动物重叠寄生同种不同虫态蜱虫现象,山羊占比较高,其中以长角血蜱多见。

结论

义乌市家养动物寄生蜱较为普遍,蜱种类较多,以长角血蜱为优势蜱虫,危害较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新疆食品中李斯特菌污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李斯特菌属在新疆食品中的污染状况,为预防该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无菌采集市售的四大类新疆食品及新疆特产,参照GB4789.30—2003方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所测得4类502份新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阳性率达18.5%。除冷饮类样品未检出外,其余均不同程度受该菌污染,其中以肉类及制品污染较为严重,阳性率达22.3%;其次为奶类及制品,阳性率达15.8%;蔬菜中也有检出,阳性率为13.3%。结论乌鲁木齐市售的食品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在食品卫生监测、食源性疾病发生和食物中毒调查时应考虑该菌污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