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中关于RNA剪接因子3B第1亚单位(SF3B1)基因突变的检出率,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0例血液病患者骨髓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PCR)扩增目的片段,随后进行直接测序检测SF3B1突变情况。结果52例MDS患者中有4例发生SF3B1基因突变,发生率为7.7%,突变类型均为K700E。突变发生在环形铁粒幼细胞( RS)增多的MDS为3/4例,发生率为75%。突变患者显示较长时间的生存期,但病例数较少。结论伴 RS 增多的 MDS 患者中SF3B1突变常见,突变阳性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117阳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c-kit基因突变分布及类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GIST标本行CD117、CD34、SMA和S-100检测,以确诊为GIST;采用PCR技术对CD117阳性的GIST进行c-kit基因突变检测;采用直接测序方法对突变c-kit基因11、9、13和17号的外显子突变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例成功提取了肿瘤DNA,其中3例检出了c-kit基因突变,均分布于第11号外显子,均为557~558(WK)的缺失性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子性突变,1例为杂合子性突变.结论 CD117阳性的GIST通常有c-kit基因突变,其11号外显子是经典分布热点,变异纯合子和杂合子突变为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线粒体DNA D-loop区的突变。方法提取42例MDS患者骨髓以及口腔上皮组织的线粒体DNA,对线粒体DNA D-loop区两个高变区(HV1和HV2)进行PCR扩增,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对PCR产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检测。结果在42例MDS患者中有6例患者出现突变,突变率为14.29%。突变位点19个,10个位于HV1区,9个在HV2区,其中包括5个微卫星不稳定,其余为A、G或者C、T之间的碱基置换。结论MDS存在线粒体DNA D-loop区的突变,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者ATP7B基因测序,探讨其突变率及与WD的关系,分析WD中ATP7B基因复合突变的意义。方法提取67例临床确诊的WD患者口腔黏膜细胞的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ATP7B全部外显子5′端→3′端扩增,运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突变。结果在67例患者中,发现WD中ATP7B基因突变患者52例,检出率为77.61%,其中16例纯合子突变(12例Arg778Leu纯合子突变和4例Arg919Gly纯合子突变),5例复合突变,31例单纯杂合子突变。5种ATP7B基因复合突变国内罕见报道。结论本研究发现5种ATP7B基因的复合突变,这些复合突变可能与WD的发生发展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缺失与突变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PCR方法扩增p16基因外显子1(E1)及外显子2(E2)、检测等位基因纯合子缺失;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纯度浓度;应用DNA测序方法分析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 30例胃癌组织中E1、E2纯合性缺失分别为6例(20.0%)及3例(10.0%),9例标本中6例属于Ⅲ期低分化癌;所有标本未检出点突变. 结论 p16基因缺失是胃癌发生发展中一重要事件,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合非缺失型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存在综合征(nd-HPFH)对血红蛋白H病(Hb H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地中海贫血筛查诊断为Hb H病的患者148例,对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红蛋白(Hb)分析;DNA测序方法检测γ-珠蛋白基因突变;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和Gap-PCR法检测α-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结果:148例Hb H病患者中,检出44例复合nd-HPFH,检出率为29.7%,基因突变类型为Gγ-158C>T突变杂合子27例,Aγ-225~-222缺失杂合子13例,Gγ-158C>T突变纯合子2例,Gγ-158C>T突变杂合子复合Aγ-225~-222缺失纯合子1例,Gγ-158C>T突变杂合子复合Aγ-225~-222缺失杂合子1例。Hb分析结果显示,1例胎儿血红蛋白(Hb F)升高,为5.3%;血常规检查结果: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胆固醇脂转移蛋白第15外显子基因突变及其性质。方法: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CETP第15外显子的基因突变。根据双脱氧DNA链合成终止法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的性质。结果:16例高HDL-C个体中发现了2例杂合子突变,经测序证实为第1506位核苷酸A→G突变。结论:在高HDL-C个体中存在较高的CETP第15外显子基因突变,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是确定基因突变存在和性质的简便易行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朱静  潘志文  陈勇毅  徐笑红 《浙江医学》2020,42(21):2273-2277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及外周血KRAS基因突变情况,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结合熔解曲线分析,以基因测序为金标准,配对检测2015年2月至2018年10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的35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外周血的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肿瘤组织PCR检测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总符合率为94.68%;外周血PCR检测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总符合率为75.07%;肿瘤组织与外周血PCR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74.79%;肿瘤组织及外周血PCR检测各位点突变比例与组织基因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该突变扩增阻滞系统较好地反映了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及外周血KRAS基因突变情况。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检测的基因突变一致性较高。在无法取得满意的组织标本时,外周血KRAS检测可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一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家系NOTCH3基因突变,探讨突变分析方法在遗传性CADASIL疾病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该家系8位成员(5例患者,3例正常个体)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NOTCH3基因突变热点区域,DNA直接测序检测扩增产物,寻找该家系致病的突变基因。结果 NOTCH3基因第4外显子内存在一杂合的错义突变(c.421C>T),导致141位精氨酸(Arg)被半胱氨酸(Cys)替代。该家系中患者均携带该突变基因,而家系中正常个体未发现此突变基因。结论 杂合的错义突变(c.421C>T)与该CADASIL家系中患者表型共分离,为引起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相关HAND1基因新突变并分析其功能。方法: 采集125例先天性VSD患者和210名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抽提基因组DNA,扩增HAND1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 子,并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以识别HAND1基因突变。利用双荧光报告基因分析系统分析突变型HAND1的功能 特点。结果:在1例散发性VSD患者中发现了1个新的HAND1杂合突变c.355G>T,亦即E119X突变,该无义突变在210 名对照者中并不存在,功能分析显示突变型HAND1丧失了转录、激活靶基因的功能。结论:本研究检测出了一个 VSD相关的HAND1基因新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