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乳腺组织类型中雌激素受体β亚型(ERβ)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6例乳腺浸润性癌、原位癌、乳腺腺病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ERβ表达。结果ERβ主要表达于导管和小叶上皮细胞核。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腺病组织与乳腺浸润性癌和原位癌的ERβ表达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4.57,P〈0.05)。结论ERβ在不同的乳腺组织类型表达有差异,为进一步研究ERβ在乳腺癌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第二个线粒体来源的胱氨酸酶激活剂(Smac)蛋白与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mac的表达,分析Smac与ER及PR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mac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ER阳性组Smac阳性表达率高于ER阴性组(P〈0.05);PR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Smac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Smac阳性表达率高于未转移组(P〈0.05)。结论Smac与ER联合检测是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50例良性增生病变标本中Fhit基因及12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Fhit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中阳性表达率为27.34%(35/128),明显低于其在乳腺腺病中的阳性表达率70.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绝经情况、肿瘤长径、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Fhit蛋白表达与ER及PR表达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和Fhit蛋白的表达对于乳腺癌诊断、肿瘤恶性程度判定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laudin-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雌激素受体(ER)和nm-23在乳腺增生及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不同病变的乳腺组织中Claudin—1、SMA、ER和nm-23的表达。结果与乳腺增生组相比,Claudin-1在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组中的表达降低或消失(P〈0.011;Claudin-1和SM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7,P=0.000);Claudin-1和nm-23的表达呈负相关(r=-0.186,P=0.004);乳腺上皮病变ER和nm-23的表达加强与不典型增生有关;ER的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相关,nm-23与乳腺癌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laudin-1可作为诊断乳腺癌的一种标记物;Claudin-1结合SMA、ER和nm-23,可用于鉴别乳腺增生性疾病及乳腺癌。  相似文献   

6.
薛峰  周静  靳疆  张燕  李青  郑苏 《新疆医学》2011,41(12):46-49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和HER-2表达的关系,探讨雄激素受体在浸涧性导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5例浸涧性导管癌中AR、ER、PR和HER-2的蛋白表达。结果:乳腺没润性导管癌中AR的阳性表达率为45.9%。随着病理分级增加,AR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AR阳性率明显高于行淋巴结转移者〈P〈0.01)。AR在临床分期Ⅰ、Ⅱ和Ⅲ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51.5%和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中AR表达勺ER、PR和HER-2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R在乳腺癌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且与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β1、ERβ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ERβ1和ERβ2蛋白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Rβ1、ERβ2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ERβ1mRNA、ERβ2mRNA检出率与蛋白检出率相同。乳腺癌组织中的ERβ1蛋白检出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29)和正常组织(P=0.029);乳腺癌组织中的ERβ1蛋白表达量为47.06±8.94,显著低于癌旁组织中的55.33±9.59及正常组织中的54.47±9.65(P=0.009及0.019)。乳腺癌组织中的ERβ1mRNA检出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29);乳腺癌组织中的ERβ1mRNA表达量为0.026±0.014,显著低于癌旁组织中的0.041±0.020(P=0.015)。乳腺癌组织中,ERβ1mRNA与蛋白表达量的相关系数为0.635(P=0.008),ERβ2mRNA与蛋白表达量的相关系数为0.714(P=0.004);癌旁组织中,ERβ1mRNA与蛋白表达量的相关系数为0.506(P=0.012),ERβ2mRNA与蛋白表达量的相关系数为0.926(P=0.000),ERβ1mRNA、ERβ2mRNA与蛋白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全长野生型ERβ1可能是避免乳腺癌发生的保护性因子,ERβ1有助对乳腺癌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的刺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6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髓样癌病例,采用MaxVisionTM试剂盒行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16例乳腺髓样癌组织中ER、PR、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结果,取同期的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做对照研究。结果:乳腺髓样癌的免疫组化显示乳腺髓样癌组示ER阳性率为3/16(18.75%)、PR阳性率为4/16(25%)、HER-2阳性率为5/16(31.25%)、三阴性乳腺癌为8/16(5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ER阳性率为35/53(66.04%)、PR阳性率为32/53(60.38%)、HER-2阳性率为20/53(37.74%)、三阴性乳腺癌为6/53(11.32%);乳腺髓样癌组E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χ2 =11.107,P<0.01),乳腺髓样癌组中的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χ2=6.164, P<0.05)。乳腺髓样癌组中的HER-2阳性表达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无明显差别(χ2=0.224 ,p>0.05)。结论 乳腺髓样癌的三阴性乳腺癌所占比例较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该类型乳腺癌患者预后是否良好,需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蛋白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0月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医院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55例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3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作为浸润性乳腺癌组织组和正常乳腺组织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组织中14-3-3σ蛋白及ER、PR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14-3-3σ蛋白表达水平与ER、PR的相关性.结果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14-3-3σ蛋白及E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R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ER、P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乳腺组织中,14-3-3σ蛋白、ER及PR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组织分型、分化程度、PR及ER表达情况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4-3-3σ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14-3-3σ蛋白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334,P<0.05),14-3-3σ蛋白与PR无相关性(P>0.05).结论 14-3-3σ蛋白可能参与浸润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14-3-3σ与ER的联合检测可成为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和雌、孕激素受体 ( ER、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5 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 6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 VEGF、ER、PR的表达水平 ,并分析它们的临床生物学意义。结果 :乳腺癌 VEGF阳性表达率为 66%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VEGF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 ER、PR阴性组中 ,VEGF阳性表达率较高。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 ,与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可以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Bim蛋白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普通导管增生组织、乳腺导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织、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1例乳腺石蜡包埋组织中Bim蛋白的表达。结果在乳腺普通导管增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Bim蛋白表达阳性率呈递减趋势。Bim蛋白在乳腺普通导管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组间、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im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但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Bim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丝切蛋白-1(eofilin-1,CFL-1)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高通量组织芯片技术建立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乳腺癌旁组织、24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6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FL-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FL-1蛋白在乳腺癌旁组织、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其阳性表达率依次为26.09%、62.50%、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FL-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CFL-1表达增高可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9例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分析HMGB1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核高表达率及胞质阳性率分别为80.58%与16.55%,均明显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46.04%与0.00%(P < 0.01)。HMGB1在组织学高级别、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质阳性率更高(P < 0.05),细胞核高表达率在组织学高级别中更高(P < 0.05)。肿瘤组织学分级是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核高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OR=2.197,P < 0.05)。肿瘤组织学分级(OR=3.028,P < 0.01)、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OR=0.133,P < 0.01)及TNM分期(OR=3.817,P < 0.05)是HMGB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质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139例乳腺癌病人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66.5(18~7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88.49%(123/139),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7.70%(108/139)。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法分析不同细胞核、细胞质表达组间的五年生存率、五年无复发生存率以及生存曲线,显示HMGB1细胞核高表达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五年无复发生存率(P < 0.05)。结论HMGB1细胞核高表达及细胞质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多项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细胞核高表达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复发的预测有指导意义,细胞质阳性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和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刘廷  齐凤杰  赵树鹏  姚萍 《广东医学》2012,33(2):192-195
目的 研究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和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7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20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0例、乳腺腺病10例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12例中14-3-3σ和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73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的阳性表达率为20.5%,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为40.0%,20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为65.0%,1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为70.0%,10例乳腺腺病为80.0%和12例癌旁正常组织为83.3%,其中浸润性乳腺癌明显低于乳腺癌旁正常组织(P<0.05);14-3-3σ的表达在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受体及ER受体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特征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原位癌、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腺病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6%(45/73)、55.0%(11/20)、45.0%(9/20)、40.0%(4/10)、30.0%(3/10)30%和16.7%(2/12),其中浸润性乳腺癌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Mdm2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14-3-3σ和Mdm2蛋白的表达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呈负相关(rs=-0.458,P=0.000).结论 14-3-3σ和Mdm2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异常表达,说明其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MP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检测103例乳腺癌及相应癌旁正常乳腺标本中IMP3蛋白的表达,同时应用茎环逆转录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30例乳腺癌及相应癌旁正常乳腺标本中IMP3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病理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62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9例、特殊类型乳腺癌29例,全部乳腺癌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之间IMP3表达(t=19.630,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浸润性导管癌中IMP3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ER、PR、HER-2均未见明显相关(P〉0.05)。与癌旁组织比较,IMP3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状态未见明显相关(P〉0.05)。结论IMP3表达上调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与乳腺多原发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甲状腺及乳腺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均由彩超证实甲状腺及乳腺占位。在完善穿刺、钼靶等相关检查后,经手术及其他辅助治疗,术后常规病理均证实为甲状腺及乳腺的恶性肿瘤并行ER免疫组化检测。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9例,导管内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伴浸润性导管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导管内癌1例;甲状腺癌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24例甲状腺及乳腺多原发癌中,ER共同阳性11例,ER共同阴性8例,ER在甲状腺癌和乳腺癌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彩超是发现第二种癌的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甲状腺癌患者应常规排除乳腺癌可能,乳腺癌患者也应同时检查甲状腺,若发现肿瘤应予以重视。尤其对于ER阳性的患者应注意检查另一腺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30岁以下经病理确诊并采用常规免疫组化法检测的女性乳腺癌患者64例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浸润性导管癌53例,占82.8%;导管内癌5例,占7.81%;黏液腺癌2例,占3.12%;大汗腺癌2例,占3.12%;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占1.56%;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占1.56%。患者发病年龄与ER、PR、C-erbB-2、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ER与身高有负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ER及C-erbB-2正相关,与体重负相关(均P〈0.05);ER、PR、C-erbB-2互为正相关性(均P〈0.05)。随访2年,64例患者均存活,4例复发及重要器官发生转移。结论年轻乳腺癌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C-erbB-2、ER、PR表达与年轻乳腺癌的预后相关,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可以为临床制定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RCA1-asso-ciated RING domain 1(BARD1)与其相关蛋白c-erbB-2、P53、ER、PR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探讨BRAD1蛋白表达对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2例乳腺腺病中BARD1、c-erbB-2、P53、ER和PR的表达。结果:①浸润性导管癌中BARD1、c-erbB-2、P53、ER和P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0%(92/156)、76.9%(120/156)、36.5%(57/156)、45.5%(71/156)和51.3%(80/156);腺病组织中各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0%(20/22)、13.6%(3/22)、9.1%(2/22)、72.7%(16/22)、72.7%(16/22),各蛋白在两组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ARD1的表达与P53相关,而与c-erbB-2、ER和PR的表达无关联性。③BARD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级和组织学分级相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ARD1低表达或缺失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级相关,BARD1检测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产物谷胱甘肽转移酶π( GST-π)、肺耐药相关蛋白( LRP)和DNA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和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多药耐药基因产物与雌、孕激素受体之间是否有关联。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19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GST-π、LRP、TopoⅡ、ER、PR的表达,且结合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GST-π、LRP、TopoⅡ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2.4%、81.4%、51.5%。 LRP和TopoⅡ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块长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之间无相关性(P>0.05);LRP和TopoⅡ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 P>0.05)。 GST-π的表达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 P<0.05),而与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之间未见相关性( P>0.05)。 LRP、GST-π、TopoⅡ两两之间无相关性( P>0.05)。结论 GST-π、LRP、TopoⅡ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多药耐药有关,且LRP和TopoⅡ与乳腺癌的转移有一定关系,GST-π与ER、PR负性相关。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的临床化疗药物选择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