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04-105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红光照射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9w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普瑞巴林联合红光照射进行治疗具有非常不错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发生率、VAS评分和HAMD评分,非常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综合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综合物理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Ⅱ组采用药物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Ⅰ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Ⅱ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愀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较好地缓解,疗效较常规药物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本研究试图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配成2组,口服普瑞巴林组(A组),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普瑞巴林组(B组),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进行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定。在治疗前,治疗后6月进行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评定,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SF-MPQ评分和B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B组SF-MPQ中各项评分较A组在术后7天,术后1月,术后3月显著下降(P<0.01),B组较A组术后6月的BPI评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普瑞巴林是治疗早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效果以及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 60例PH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巴喷丁组和普瑞巴林组各30例,分别给予加巴喷丁900 mg/d口服和普瑞巴林150 mg/d口服,疗程均为28天。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和睡眠的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相比疼痛评分随时间下降,睡眠时间增加(P<0.05);普瑞巴林组治疗后各时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低于加巴喷丁组(P<0.05),24小时睡眠时间大于加巴喷丁组(P<0.05);两组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普瑞巴林组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加巴喷丁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治疗PHN更安全有效,优于加巴喷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枕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常规予以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活血化瘀及B族维生素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75~150 mg,2次/d。2组均观察3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2、3周进行自评、医评分值评价和临床疗效评价,判断普瑞巴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前自评和医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2、3周,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评和医评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2.5%;对照组有效率5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结论普瑞巴林能有效改善枕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口服普瑞巴林与奥卡西平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老年PHN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组各30例,2组均常规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治疗,A组加口服普瑞巴林治疗,B组则口服奥卡西平,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第4、5、6项)。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VAS和睡眠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A组在治疗后1周VAS及睡眠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1);A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优于B组;两组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口服普瑞巴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起效快、可显著改善睡眠,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刺激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科室于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358例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疼痛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9例。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治疗,观察组给予脉冲射频刺激联合普瑞巴林治疗。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机体神经肽水平、生活质量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3、4周,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P、CG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射频刺激联合普瑞巴林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可改善患者体内的神经肽水平,迅速缓解疼痛,提升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纯口服普瑞巴林和联合神经阻滞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 60例病程超过6个月的PHN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A组口服普瑞巴林;B组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行神经阻滞(三叉神经、肋间神经、椎旁阻滞或腰丛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8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评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第4、5、6项)。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50%和>30%的人数,以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8周VAS和睡眠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3 d VAS及睡眠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B组患者疼痛缓解>50%的人数和疼痛缓解>30%的人数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口服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起效快、止痛作用强,无严重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COPM)分析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业活动需求,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观察疗效;并调查患者和康复治疗师应用COPM的体会。方法:脑卒中患者51例,均在人院时应用COPM全面评测作业活动需求,以此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计划,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作业治疗模式;比较治疗前后作业活动的表现和满意度;同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和治疗师应用COPM的体会。结果:患者自理活动需求明显多于生产和休闲活动需求(P〈0.01);作业活动表现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调查表明COPM涉及的问题更加细致、全面和实际,能够确认患者亟待解决的作业活动问题。结论:COPM简单易行,能确认患者亟待解决的作业活动,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腺苷钴胺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9年4月于卫生部北京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就诊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A组应用TENS,B组应用腺苷钴胺,C组联合应用腺苷钴胺及TENS,疗程10d。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及5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组)VAS评分及5级评分均低于独立治疗组(A和B组);联合治疗组的两种评分差值均高于独立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有效率(100%)高于独立治疗组(65%和6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腺苷钴胺联合TEN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效,可减轻疼痛程度并改善睡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对突发性耳聋 (SHL)的康复作用。方法 采用SGB配合TENS ,每日或隔日 1次 ,10次为 1个疗程 ,2个疗程之间间隔 3~ 5d。结果 在接受治疗的 94例患者中 ,94只耳 0 .2 5~ 4kHz治疗后的听力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提高 (P <0 .0 5 ) ,低频(0 .5kHz)优于高频 (2kHz ,4kHz) (P <0 .0 5 ) ;中、重度耳聋组和全聋组的听力损失dB数值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显著改变 (P <0 .0 5 ,P <0 .0 0 1) ;治疗总有效率 5 3 .2 % ,显效 8.5 1% ,有效 44 .7% ;伴有的耳鸣、眩晕症状也有所改善。以上过程中无 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SGB配合TENS对突发性耳聋导致的听力损失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对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健康大耳白兔18只,显露坐骨神经及其分叉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相邻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将动物肢体分为实验侧与对照侧.实验侧术后第2天,经皮神经电刺激右下肢,刺激参数:方波,波长0.3ms,频率5Hz,电流峰值3-10mA.刺激时间:每日1次,每次30min,持续6周.左后肢不给予电刺激.实验动物分组:A组(术后电刺激3周),B组(术后电刺激6周),C组(术后电刺激16周);每组6只.结果:通过观察电镜、肌电图,实验侧明显优于对照侧.神经侧侧吻合各组在各时间点依次切开原手术切口,检测C组动物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CAMP的振幅及潜伏期,实验侧神经传导速度及CAMP振幅均优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侧CAMP的潜伏期慢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切断各组标本,距吻合口处下方5mm,腓总神经中再生有髓纤维数目实验侧再生有髓纤维均多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侧侧吻合后有神经侧支发芽生长,可作为修复神经损伤的一种方法;经皮神经电刺激在提高神经侧侧吻合后神经侧支发芽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合并磁热振治疗对脊髓损伤(SCI)中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SCI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TENS组(B组)、磁热振治疗组(C组),每组1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合并磁热振治疗,TENS组只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磁热组只采用磁热振疗法。三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TENS组参数值低于磁热组,但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观察组参数值显著低于TENS组或磁热振组(P<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合并磁热振疗法对治疗SCI后中枢性疼痛优于单纯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磁热振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45例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神经阻滞法。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第2、3、4周,2组患者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效果好,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阴极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学的影响,探讨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手术横断大鼠坐骨神经后行显微外科神经吻合术并进行经皮电刺激,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电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0.58±0.33ms)较对照组(2.27±0.88ms)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经皮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皮神经电刺激预防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中的作用。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切断双侧腓神经后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给予TENS,持续6周。右后肢为对照侧,不给电刺激。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肌肉组织学、神经电生理、肌湿重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胫前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腓神经有髓纤维数、传导速度和振幅均高于对照侧(P<0.05),A组两侧肌湿重及C组腓神经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prospective, open-label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regabal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rigeminal neuralgia with and without concomitant facial pain. Fifty-three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14 with concomitant chronic facial pain) received pregabalin (PGB) 150–600 mg daily and were prospectively followed for 1 year.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number of patients pain free or with reduction of pain intensity by > 50% and of attack frequency by > 50% after 8 weeks. Secondary outcome was sustained pain relief after 1 year. Thirty-nine patients (74%) improved after 8 weeks with a mean dose of 269.8 mg/day (range 150–600 mg/day) PGB: 13 (25%) experienced complete pain relief and 26 (49%) reported pain reduction > 50%, whereas 14 (26%) did not improve. Patients without concomitant facial pain showed better response rates (32 of 39, 82%)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chronic facial pain (7 of 14, 50%, P  = 0.020). Concomitant chronic facial pain appears to be a clinical predictor of poor treatment outcome. PGB appears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