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1996,11(4):147-150
目的:介绍内脏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新技术,材料与方法:13例脾,肝等动脉动脉瘤,5例栓塞动脉瘤供血动脉,8例栓动脉瘤颈部或瘤腔,栓塞材料为弹簧圈,11例采用了同轴微导管,各3例应用于“分阶段栓塞法”和双导管技术,结果:栓塞成功率92.3%,9例有症状消失,1例栓塞过程中动脉瘤孔而手术,1例脾动脉瘤后部分脾梗塞,未予特殊治疗。栓后平均追踪时间3年3个月,均无再发出血或症状,先后18人次CT,彩超和DS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损伤机会不多。仅占腹部外伤的3%~5%,但其死亡率却可达10%~24%[2]。如何正确处理十二指肠损伤,对挽救因外伤而致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85年9月~1996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患者6例,其中3例试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初步获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6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1.8岁。上述患者符合下列条件:有外伤史、术中探查确为十二指肠破裂;多为十二指肠降部及横部损伤,有食物、胆汁、胰液污染腹腔。1.2手术方法及术式在6例外伤性…  相似文献   

3.
内脏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江  沈文  祁吉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2009,24(8):816-819
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s,VAAs)罕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估计为0.01%~0.2%,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其发生率高达10.4%。按照发生率高低为序,内脏动脉瘤的好发部位有脾动脉(60%)、肝动脉(20%)、肠系膜上动脉(5.5%)、腹腔干(4%)、胰腺动脉(2%)和胃十二指肠动脉(1.5%)。VAAs的临床意义在于其破裂后出血所致高的病死率。尽管大多数VAAs无症状,但高达22%的患者可出现动脉瘤破裂。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VAAs的治疗和处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很多影像学技术,如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前心肌SPECT显像必要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前行心肌SPECT显像的必要性。方法 30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进行潘生丁负荷和静息心肌断层显像,2次显像间隔24h ̄1周,其中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30例病人中DebackeyI型20例,DebackeyⅢ型10例。19例心肌断层显像正常,其中18例手术成功,1例术后死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手术死亡率5.26%。11例病人心肌显像异常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胃肠道破裂48例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男42例,女6例,年龄35~70岁,14~60岁42例,占全组87.5%。闭合伤43例,开放伤5例。破裂部位:胃2例,胃十二指肠2例(1例合并结肠破裂),十二指肠3例,空肠13例,回肠19例,空回肠4例,结肠5例。伴其它脏器伤17例(占35%...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与临床(附9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74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0例经CT检查为外伤性SAH的CT和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自发性SAH的病因诊断,笔者认为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动脉瘤、AVM最常见,占查出原因的74%,CT像上有SAH表现的又以动脉瘤最常见,根据CT像上SAH的分布及附近并发的脑内血肿可推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本文还概括了SAH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儿童脑性偏瘫的CT形态学改变。材料和方法:对72例临床诊断为脑性偏瘫的患儿进行CT检查,并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中,CT异常63例,CT阳性率为87.5%。CT表现可分成五种不同的类型:(1)脑发育畸形(11.1%),反映出生前大脑的发育障碍;(2)脑室周萎缩(38.9%),与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有关;(3)皮质或皮质下软化(22.2%);(4)混合型(15.3%);(5)正常(12.5%)。结论:CT表现及分类反映了不同脑发育阶段脑损害的病理特点,CT形态学研究对脑性偏瘫的病因学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1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研究预后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红移位≥10mm,死亡率达82.5%,基底池消失评分≥1分,死亡率88.7%,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80.8%,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和蔼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胸部疾病CT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61例X线与CT诊断比较,评价胸部CT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是(1)弥漫病变CT诊断正确率为87.5%,X线为58.9%;(2)纵隔肿块CT诊断正确率为60.1%,X线为48.0%;(3)胸膜肿块CT诊断正确率为75.0%,X线为66.6%;(4)肺段肺叶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71.0%,X线为68.4%;(5)球块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73.0%,X线为71.0%;(6)斑片阴影CT诊断正确率为66.0%,X线为72.0%。分析材料表明在X线检查基础上根据胸部疾病基本影像,在普遍胸部CT检查上附加高分辨、薄层及增强扫描可提高一些CT征象发现率,同时可以使胸部疾病CT诊断水平超过本文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AAA)严重危及生命的是瘤体破裂,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78%-94%。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我院2004—10开展EVE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胰头静脉弓的CT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胰头静脉弓的CT表现,获得有关血管直径的正常值,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129例连续性无中上腹区域恶性肿瘤及炎性病变的CT增强扫描病例,观察胰头静脉弓各属支走行及CT表现,测定血管直径。结果:胰头静脉弓属支包括胰十二指肠上后及上前静脉、胃结肠干、结肠右上静脉和胃网膜右静脉等,CT显示率分别为63.7%、77.5%、69.8%、70.5%和34.9%;血管直径均值分别为2.28、2.31、4.85、3.01和3.88mm。结论:正常人中上腹CT增强扫描常可清楚显示胰头静脉弓属支。对此静脉弓的认识有助于胰腺癌的术前分期及正确评估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CT与MR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8 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病人进行了CT和MR检查,并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其中,男4 例,女4 例,年龄34~72岁,平均54岁。临床上5例表现为颅内占位症状,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结果:5例动脉瘤起源于颈内动脉,2 例起源于大脑中动脉,1例起源于椎基底动脉。CT和MR表现如下:(1)CT平扫病灶呈稍高密度圆形阴影,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2)MR扫描显示残存瘤腔在T1WI及T2WI上均呈无信号区,周围为混合信号带。该信号带在T1WI上信号稍高于脑灰质,在T2WI上则稍低于脑灰质。增强扫描部分病例动脉瘤壁及混合信号带有强化表现。(3)动脉瘤破裂时,CT与MR可显示相应出血表现。结论: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MR优于CT,尤其在显示瘤腔和血栓方面MR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烟雾病伴发动脉瘤(附22例报道)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2年遇到的258例烟雾病病人,其中22例伴发脑动脉瘤,临床发病为急性卒中型12例,缓慢起病者10例,全部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结果 伴发的动脉瘤为外周动脉型18例,占81.81%,其中载瘤动脉为穿支动脉者6例,豆纹动脉者7例,后脉络膜动脉4例。大动脉型4例,占18.19%。结论 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破裂可导致颅内出血,CT可查  相似文献   

14.
成年人肠套迭的CT诊断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肖恩华,李德泰,沈树斌成年人肠套迭并不多见,国外报道占肠套迭的5~16.6%[1,2],国内报道为11.3%[3]。国外有关成年人肠套迭的CT诊断报道不多[4、5、6],国内有关报道甚少,我们报道3...  相似文献   

15.
脑动脉瘤CTA与DSA对比检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评价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脑动脉瘤经CT/CTA及DSA对比检查。结果;本组24例直径在5-32nm有脑动脉瘤均经CTA满意显示,CTA阳性率和诊断铉为100%。CTA图像可以任意角度旋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动脉瘤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例大量胸水患者泛影葡胺CT扫描死亡病例报道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杨玉彬,董秀臣我院自1990—02月CT开机至1992—11月底,用泛影葡胺做肺部CT增强扫描308例,其中2例大量胸水患者致死,约占6.5%,现报道如下。例1,患者,男64...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CT扫描技术分析鼻窦炎性病变的程度、范围、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术前CT对手术的指导作用。材料与方法:对85例鼻窦炎性病变患者,男52例,女33例。CT检查采用TCT-80A全身CT扫描机。结果:CT清晰显示85例患者鼻窦异常改变,急性炎症6例(7%),粘膜肥厚57例(67.1%),息肉15例(17.6%),粘膜下囊肿2例(2.4%),粘液囊肿5例(5.9%),结论:采用CT扫描鼻窦可有效显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尿道损伤合并膀胱破裂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后尿道损伤伴膛胱破裂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 3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2例痊愈,2例因合并胸外伤、脑外伤而死于呼吸功能衰竭和脑疝,死亡率5.9%。术中发现膀胱破裂漏诊6例,占17.6%。结论 尿道损伤不能放置尿管行灌洗实验时,易于漏诊膀胱破裂,此时B超、腹腔穿刺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CT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我国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尚未见报道。Bater报道美国约有200万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Weir推测:占总人口2%的个体有动脉瘤,1%将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发生破裂.0.5%将导致死亡。临床诊断依靠脑血管造影技术。包括CTA、MRA、DSA等,其中DSA被列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1]。治疗上可以选择:外科手术、血管内介入、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不能够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目前仅作为等待手术期间的过渡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的电子束CT血管造影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电子束CT三维血管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和方法:采用ImatronC-150型电子束成像系统,对31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EBCTA和DSA对照研究。结果:发现23例共24个动脉瘤,包括3例术后随访病人。EBCTA上发现动脉瘤最小直径为5mm,最大直径为41mm,其中1例DSA阴性,而CTA阳性,EBCTA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EB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92.0%,特异度88.9%,准确度91.2%,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80.0%,同时分析了EBCTA误、漏诊原因。结论:EBCTA能够明确瘤体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以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筛选动脉瘤以及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甚至超过DSA,当病变在DSA上不显影时,CTA不失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MIP和SSD两种重建方法各有优缺点,应该相互补充,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