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提高颌骨骨折合并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质量,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对我院收治的颌骨骨折合并中型颅脑损伤37例的救治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颌骨骨折后3周以上未进行复位和固定的,称为陈旧性颌性骨折,此时由于骨折线吸收和愈合改建,手术复位不能以断面对位建立颌骨的三维结构。为了提高手术复位的准确性,笔者对26例陈旧性颌骨骨折患者应用计算机三维CT重建系统指导,进行术前测量,术中坚强内固定术,克服了传统手术的诸多弊端,明显地减少了术后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术前是否制动牵引、 骨折 Garden分型、股骨头后倾角是否 >15°、是否合并高血压、 是否合并糖尿病等资料, 根据术后2年是否出现股骨头坏死将患者分为股骨头坏死组与非股骨头坏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随访2年, 82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者 10 例, 设为股骨头坏死组; 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者72例, 设为非股骨头坏死组。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Garden 分型为Ⅲ ~ Ⅳ型、 股骨头后倾角 >15°、 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是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95% CI 为 1.784 ~ 46.334、 1.318 ~ 33.730、1.253 ~22.438、 1.432 ~98.969, P =0.008、 0.022、 0.023、 0.022)。 结论 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骨折分型、 是否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密切相关, 临床应及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以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度以上烧伤合并四肢骨折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例重度及特重度烧伤合并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早期抗休克同时作骨折部切开钢板内固定术或髓内钉内固定术。结果 34例烧伤创面及骨折部位愈合良好,1例发生骨髓炎,改用外固定架,经开创引流等综合处理治愈。结论重度以上烧伤病人合并四肢骨折者,最好在休克期边抗休克、边立即进行骨折内固定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儿童颅骨骨折的有效复位方式。方法:12岁以下颅脑损伤合并颅骨凹陷骨折患者96例。采取单孔复位、带骨膜骨片复位、裸骨片复位、硬脑膜加强缝合固定复位和碎骨片摘除5种不同术式处理骨折。结果:骨折复位有效率为98%。结论:儿童颅骨凹陷骨折经正确的手术处理可达解剖复位并正常愈合,合理利用骨片可减少颅骨缺失  相似文献   

6.
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处理(附1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10年收治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142例临床资料,认为对脑损伤合并骨折患者进行早期手术内固定,有利于防止严重并发症及器官衰竭,降低死亡率,并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微型钛板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帮宾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389-1389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对60例上、下颌骨骨折采用微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对患者术后的咬关系、骨折复位、骨折愈合情况及下颌运动等进行观察。结果:6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良好,骨折复位与愈合良好,咬关系基本正常,张闭口功能正常,颜面形态恢复满意率100%,无1例出现排异反应。结论:微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固位牢固,创伤小,愈合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髂腰固定治疗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及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21例,均采用后路髂腰固定术.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X线片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Gibbons评分为1.4~2.56分.其中10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术前2.9分,术后1.2分),3例明显改善(术前3.5分,术后1.9分),1例效果差(术前3.9分,术后2.59分).均无切口感染、钉棒断裂、退钉、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髂腰固定可有效复位、固定合并骶骨骨折的骨盆后环损伤,达到三维固定,恢复骨盆本身及脊柱-骨盆的稳定性,对于合并腰骶神经根损伤者宜同时早期行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纯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患者41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了解He关系的恢复及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骨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39例术后完全恢复,2例术后作个别牙尖咬合调整.结论 在颌骨骨折中使用钛夹板坚固内固定,既利于骨段间的稳定加速其愈合,减少错He又避免了术后长期颌间结扎,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0.
股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48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治疗的时机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8例股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病例,比较死亡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骨不连例数、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急诊行内固定手术(≤48小时)、早期外固定延期内固定(>48小时)对股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 早期外固定延期内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失血量更...  相似文献   

11.
颌面部交通伤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提高颌面交通伤救治水平.方法:总结近3年我院收治颌面部交通伤178例的救治经验,采用ICD-9编码、ISS评分和AIS分级进行病种、伤情和伤因分析.结果:交通事故所致颌面伤仍占首位,发生率有明显增高趋势;ISS评分大多不超过16分,AIS分级多小于4级;救治成功率为100%.结论:笔者总结的颌面部交通伤伤情判断、急救和早期处理、相关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处理原则与经验,对正确救治颌面部交通伤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CT在颌面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颌面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本组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10~ 67岁 ,平均 42岁。均有外伤史 ,骨折处疼痛 ,肿胀 ,部分伴有功能障碍。采用CT平扫或冠状位扫描。结果 :16例隐匿性骨折占同期颌骨骨折的 7 4%。其中面中部多发性粉碎性骨折 6例 ,LeFortⅠ型骨折 2例 ,颧弓根部骨折 1例 ,眼眶骨折 3例 ,髁状突骨折 2例 ,腭骨骨折 1例 ,蝶骨翼突骨折 1例。结论 :当临床怀疑有骨折而常规X线未能显示或显示不清楚 ,应进一步行CT检查 ,CT在颌面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2月~2008年5月对应用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38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16~54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6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6例,摔伤5例。其中左侧21例,右侧17例。骨折部位:头下型12例,经颈型26例,按Garden分型:Ⅲ型22例,Ⅳ型16例。GardenⅡ型及基底型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微创固定,无需切开骨瓣植骨。结果本组32例获得随访,参照张振兴等评定标准:优25例(78.1%),良5例(15.6%),差2例(6.2%);优良率93.7%。骨折愈合30例,愈合率为93.7%。结论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有效的提高了骨折的愈合率,降低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枪伤致四肢长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一期修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8例枪伤致四肢长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采用早期彻底清创,一期整复骨折,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固定。对合并的神经、血管损伤均予以一期修复。结果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随访时间5~18个月,14例获良好骨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18周,有4例出现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无骨髓炎发生。结论对枪伤致四肢长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一期整复骨折并内固定是可行的。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对该类骨折的固定具有独到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The "floating ankle" is an underappreciated pattern of injury that results from violent trauma and/or blast injuries in military personnel.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tact ankle mortise with a distal tibia fracture and an ipsilateral foot fracture, creating instability around the ankle. This pattern of injury may be the result of the military boot, which both protects the foot from immediate amputation or further injury and renders the distal tibia susceptible to fracture at the boot top. Four patients with open floating ankle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thin-pin circular fixation with good results. Two patients required bone transport for segmental loss. All patients are ambulatory without assistance or bracing. Thin-pin external fixation is a reasonable approach to this complex injury pattern,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marked soft tissue compromise with or without segmental bone loss.  相似文献   

16.
Traumatic disruption of an incompletely fused olecranon physis in adults has been reported on only one occasion by O'Donoghue in 1942, while stress fractures of the olecranon physis have been well-recognized and reported. A series of three adult males with traumatic disruption of an incompletely fused olecranon physis was studied. Two were competing in football at the time of the injury, while a third patient sustained the injury during a fall. All of our patients were former throwing athletes and all sustained a direct blow to the dominant elbow at the time of the fracture. In our study, as well as O'Donoghue's reported case, sclerotic fracture margins were noted.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RIF) required and subsequent fibrous union occurred. Two patients chose bone grafting and returned to competitive athletics, while the third patient functioned well at a sedentary level with a fibrous union. These cases suggest a high incidence of fibrous union following ORIF. Primary bone grafting is recommended in an effort to restore normal function with one primary procedure, particularly, in the competitive athlete.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后下颌骨的血运变化。方法将8只犬随机分成A、B两组,以水平气动式多功能生物撞击机的生物高速投射实验机模式致伤。A组动物在致伤后6小时进行骨损伤区的局部血流量检测,测量骨断端边缘和距离骨断端0、0.3、0.5、1.0 cm处的血流灌注量值;B组动物在致伤后6小时及1、3、7、14天测量骨断端边缘0.3 cm的血流灌注量值。两组动物均以对侧未致伤的下颌骨相对部位作为对照。结果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后,骨创缘和距离创缘0.3 cm的皮质骨内的墨汁灌注血管面积比率与皮质骨内血流量均小于对照侧,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距创缘0.5 cm和1.0 cm的皮质骨内的墨汁灌注血管面积比率与皮质骨内血流量与对照侧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损伤后,距离骨创缘0.5 cm外的骨质内微循环未受到明显破坏,为牵张成骨术Ⅰ期修复火器伤性颌骨缺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兔颌面部撞击伤致颅脑损伤后内皮素含量和脑水肿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了解颌面部撞击伤与颅脑损伤的关系,内皮素(ET)与在颅脑损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兔25只,分别以平均速度8m/s和3m/s的撞击头致颌面部2,伤后早期观察颌面部和颅脑伤情,分析脑损伤发生条件。取脑组织标本光镜及电镜观察,研究颅脑损伤特点,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ET含量及脑含水量。颌面部撞击作国后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伤后血浆和脑组织匀浆中ET含量显著提高,出现脑水肿,高速组变化更显著。内皮素含量变化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损伤控制(早期迅速、有效的骨折固定及清创,术后ICU进一步复苏,病情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救治的25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中抢救成功22例(88.0%),死亡3例(12.0%)。骨盆骨折及四肢不稳定骨折早期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0例作为确定性固定手段。结论损伤控制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治疗,但应准确把握其适应证。外固定架在骨折的早期固定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标准的颌面部爆炸伤模型,观察组织损伤特点,方法:实验选用点状爆炸源距新西兰白兔面部不同距离引爆致伤,选择合适的致伤模型,于伤后0.5,6、24、72小时,15天观察伤情,切取皮肤咬肌,面神经组织标本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0.125gTNT当量炸药球距离兔左面部2mm处引爆,可致兔面部软组织挫裂伤,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伤情可重复,动物存活,伤区皮肤坏死范围约3mm,肌肉组织坏死范围可达10mm,伤后动物出现面瘫症状,面神经水肿充血,髓鞘空泡样变性,雪旺细胞肿胀,炎细胞浸润。结论:0.125gTNT当量炸药球距离兔左面部2mm处引爆,为颌面部爆炸伤标准动物模型,爆炸可引起软组织骨、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