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早期康复对手外伤手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系统康复对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3例手外伤手术后的患者术后第2天行早期康复治疗:与术后3—5个月始行康复治疗的19例手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拇指及其他各指功能、握力、FIM评分均优于恢复期组(P〈0.01或P〈0.05),对指功能的恢复两组比较,早期组明显优于恢复期组。结论:手外伤后及时手术处理是保证手功能恢复的前提,物理因子、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的早期介入能较好的改善活动度,促进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化骨盆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出血偏瘫恢复期患者7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骨盆运动训练。结果:治疗2周后,2组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功能性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3级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强化骨盆运动训练在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干预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一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的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结果:CIMT患者治疗后FMA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问反射活动和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4部分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简介上肢功能ST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和运动速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身机能活性运动疗法在手外伤术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96例手外伤术后手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观察组采用心身机能活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身机能活性运动疗法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手功能恢复效果,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规范化电刺激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臂丛神经损伤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规范化电疗刺激疗法,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每天一次,20天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两组患儿均为保守治疗,以物理因子治疗即电刺激疗法为主,配合运动训练、手功能训练和营养神经药物等综合治疗。评估指标:(1)肌电图显示的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运动单位募集、收缩时间;(2)临床观察:如肌力、肌张力、肌肉萎缩(测量);(3)手功能评估;(4)显效时间:评估患儿治疗3个疗程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四项评估指标明显比对照组好。结论规范化电刺激疗法对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盲目、无序的电刺激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MRP,观察组在训练前进行CST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后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步行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及步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长和步行速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ST结合MRP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彭艳梅  钟新云 《中国康复》2009,24(4):260-260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张力试验和上肢选择性运动等关节松动术。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肩手综合征配合使用关节松动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车世钦  于敏 《中国康复》2012,27(2):99-101
目的:观察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对腕关节活动度、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桡神经损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组各17例。2组均于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刺激训练等康复治疗。PNF组增加等张,拮抗肌反转,关节活动度牵拉等PNF技术训练。结果:治疗4个月后,2组腕关节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及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PNF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PNF组达优率及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对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腕手动力型矫形器训练对桡神经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例创伤后桡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治疗组(n=15),对照组予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电刺激和运动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腕手动力型矫形器及其辅助下的腕手功能训练,治疗前后进行桡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分级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桡神经功能评分及总优良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的桡神经功能评分及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腕手动力型矫形器辅助训练可以改善桡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对比该疗法与传统康复治疗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h,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3周,同时采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侧手的使用,每天8h。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方法,每天训练患肢5h,每周训练5d,治疗期间不限制健侧手的使用。采用运动活动记录表(MAL)、Wolf运动功能实验(WMFT)和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评测工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存在明显的组内效应(P〈0.01),其疗效持续至随访期;在提高患侧上肢灵活性及上肢使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和3周时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Barthel指数及WMFT时间得分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能显著提高亚急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强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上肢周围神经完全损伤术后的患者60例,等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做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MCV)和肌电图(EMG)检查.结果 治疗后3、6个月时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是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恢复功能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作业疗法训练,观察组增加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辅助上肢和手的训练。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 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对患侧手最大握力和捏力、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M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患手最大握力、捏力及STEF、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手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9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FMA、BBS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龚晨  王盛  李向哲  马颖  王栋栋 《中国康复》2020,35(9):451-454
目的:观察充气夹板结合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再行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用充气夹板控制上肢各关节活动的自由度进行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运动力指数(MI)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MA-UE、MI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充气夹板结合渐进性上肢运动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和Delphi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构建标准化、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方法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2011年6-12月,选取上海市两所三级综合性医院骨脊柱科和骨创伤科住院的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住院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组(简称方案组),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肢体主动和被动锻炼的方法、疼痛的汇报和缓解方法、出院后各种并发症预防方法与重要性等方面,方案组患者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缩小、便秘和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方案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能提高脊髓损伤患者对肢体功能康复知识的认知水平,并且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并发SHS患者64例,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B组21例取偏瘫、肩痛及升提穴平衡针刺治疗;C组22例按A、B组方案综合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FMA)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定上肢及手的功能,3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C组明显优于A、B组(均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疼痛状况(PPI)评分,3组比治疗前均明显下降,C组低于A、B组(均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SHS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佩戴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对每例患者患侧手功能在入组时和疗程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手功能(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P〈0.01);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2个月后简式Fugl—Meyer手功能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颞肌蒂颅骨成形联合自体干细胞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行带肌蒂颅骨成形+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体干细胞动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后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78.42±13.09)和Glasgow预后评分(4.89±0.8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5.61±18.36)、(3.04±0.76)(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外周血CD34+CD133+占外周单核细胞比率((6.12±1.31)%)高于对照组((2.24±0.26)%)(P〈0.01),治疗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带肌蒂颅骨成形联合干细胞动员及综合康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住院期间进行家属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住院脑卒中患者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64例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70例为观察组。2组均按常规给予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家属进行强化康复知识教育,包括康复评定并制定康复目标、并发症相关知识、康复训练及护理技能、心理治疗及出院康复指导等。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上肢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随访6个月后,2组上肢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干预1个月时提高(P〈0.05),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FMA及BI评分2组较干预1个月时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者家属进行强化康复知识教育可以明显降低偏瘫上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改善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颅脑损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颅脑损伤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实验组给予路径式健康教育。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0d及入院90d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自行设计问卷定期对患者疾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结果在每一阶段康复治疗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FMA及MBI评分实验组较入院时改善明显,幅度较大,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基础上加以临床路径式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全面掌握颅脑损伤后康复的相关健康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加速肢体功能恢复,明显提高AD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