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风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痛风的中西医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的研究概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综述。结果分别归纳分析了痛风的中医发病机理与人体肝、脾、胃、肾的关系,痛风的西医发病机理与人体尿酸排泄减少和尿酸生成过多的关系。同时,分别总结分析了中、西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结论在此基础上,认为结合痛风的中医发病机理,从调节肝、肾、脾、胃功能入手,从中医药和天然药中寻找并开发出疗效明确、毒副反应少的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尤其是治疗慢性痛风的中成药,对痛风药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痛风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目前治疗痛风的药物进展情况,促进临床正确合理的应用。方法对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分析、分类和整理。结果目前.对于痛风的常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通常选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苯溴马隆、别嘌吟醇等。这些药物以不同的作用机制达到缓解或治疗痛风的目的。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发现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的临床验证。结论虽然临床已有一些防治痛风的药物,防治痛风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更多的临床资料表明,由于药物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现有药物的适应证限制及不良反应以及该病治疗药物品种很少,导致药物选择受限.使痛风没有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导致急性痛风的慢性化和并发症产生。随着痛风分子发病机制的揭示,人们发现了治疗痛风的新靶点.将会出现一些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3.
4.
痛风是一种以尿酸钠晶体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沉积为特征的关节炎[1].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发生痛风的前期状态[2],然而并非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都会发展为痛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以及致残等原因,急性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寻找抗痛风的新药及新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临床上的药物治疗主要有痛风的急性发作期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以及预防期药物治疗等方法. 相似文献
5.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目前对于痛风的治疗主要以减少尿酸的产生和加强尿酸的排除,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治疗痛风的药物以西药为主,包括秋水仙碱、别嘌呤醇、苯溴马隆、非甾体类抗炎药、丙磺舒等,但其均具有一定毒副作用。目前,中药及其他治疗痛风的药物逐渐发展起来,且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疗效。现将国内外对痛风治疗的药物进行综述,希望对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种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结石、尿酸性肾病、糖尿病的发病和恶化因素。抗痛风药为一组通过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或分解而降低血、尿尿酸水平,或抑制粒细胞浸润而控制关节炎症,对抗痛风发作的药物,其合理应用和药学监护十分重要。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诊疗指南,对痛风的药物治疗与药学监护进行综述。药师应确立痛风的治疗靶标、按痛风的分期选择用药、针对痛风合并症积极治疗,并从规避诱发尿酸水平升高的药品、急性发作期禁忌的药品、水化和碱化治疗等若干监护点进行干预,体现现代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痛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 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痛风药物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对于痛风的常规治疗仍以西药为主,这些药物以不同的作用机制达到缓解或治疗痛风的目的,但临床发现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着手于抗痛风天然药物的开发,其疗效与毒副作用尚待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本文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痛风药物及正在研发中的抗痛风药物进行了综述,总结痛风病不同分期的药物治疗特点,阐述各期药物治疗潜在危害和处理方法,归纳抗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中药研究,为开发新型抗痛风药物提供有效途径,并对抗痛风新药的研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痛风是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目前临床尚未研制出可根治原发性痛风的药物,主要借助控制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方式加以治疗.秋水仙碱、2IL-1R拮抗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药物均为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文章就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与促进尿酸排泄的相关药物现状以及药物研发方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治疗痛风,不能仅靠药物。靠什么呢?靠药物+非药物治疗手段。最近,欧洲抗风湿联盟发表的《痛风治疗12条建议》特别强调了有关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相结合,尤其是患者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对相关疾病的同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并总结治疗痛风的新的药物进展。方法:对近年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归纳总结了痛风不同阶段的新的药物的进展。结果:痛风急性发作期,非甾体消炎药、秋水仙碱、激素为一线用药,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传统药物有禁忌的患者疗效好。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中,非布司他疗效和耐受性好,尿酸酶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结论:痛风的药物治疗不同时期均有新的药物,如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非布司他、尿激酶等均有良好疗效,为临床医生治疗痛风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疗痛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以高尿酸血症为临床特征 ,常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痛风性肾病早期出现蛋白蛋及镜下血尿 ,晚期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其发病率约为 0 .2 %~ 0 .3%[1 ]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痛风已属常见病。治疗本病要求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1)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 ;(2 )防止关节炎复发 ;(3)纠正高尿酸血症 ;(4 )防止尿酸肾结石形成 [2 ] 。西药对本病虽有一定疗效 ,但副作用大 ,患者难以长期接受。许多学者致力于从中医药宝库中发掘治疗痛风的有效方药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刊从2003年起开辟继续教育园地栏目,以专家论坛及问答的形式对一些医药知识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医师、药师、护师们的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每期有问答题,请读者裁下本期问答题(复印无效),连同本人的答案于2015年2月25日前寄回本杂志社,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168号,邮编200433。 相似文献
16.
痛风(Gout)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及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其反复发作会造成痛风石沉积和痛风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并已成为目前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临床治疗痛风需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及时控制痛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评价我院抗菌药物治疗痛风是否合理。方法: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使用抗菌药物(青霉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克林霉素)及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痛风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种治疗方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使用抗菌药物组有更好的疗效;不使用抗菌药物组与其他3组进行成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使用抗菌药物组成本最低。结论:从“医保”付费方角度来看,我院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痛风不合理。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痛风为优势方案。 相似文献
20.
痛风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并且发病年龄出现低龄化趋势,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痛风药物成为当务之急.临床上常用来抗痛风的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等,近年来随着痛风分子发病机制的揭示,人们发现了治疗痛风的新靶点,利用这些新靶点进行抗痛风药物的研发,将会出现一些新型药物.该文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