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雨青  刘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41-1342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及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3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肺栓塞患者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者占91%、咳嗽者占57%、心悸者占48%、胸痛者占43%。D-二聚体阳性为100%。螺旋CT诊断阳性率为91%。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者为87%。结论: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D-二聚体测定具有筛选价值。螺旋CT是近年来首选的诊断方法。X线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可作为常规检查,不具特异性。为提高早期诊断率,临床医生应提高诊断意识和策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宗兴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614-1616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对本院39例诊治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栓塞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常被误诊为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D-二聚体大于500μg/L者占92.3%,血气分析P02〈80mmHg占89.7%,螺旋CT肺段动脉以上动脉血栓者占79.5%。溶栓加抗凝治疗组有效率为81%,单纯抗凝治疗组有效率为66.7%。【结论】肺栓塞易漏诊和误诊,血气分析、D-二聚体、UCG可作为急性肺栓塞的初筛检查指标,溶栓加抗凝疗法治疗PE优于单纯抗凝疗法。  相似文献   

3.
急性肺栓塞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急性肺栓塞的易患因素及临床表现,选择正确的诊断程序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4年11月确诊的20例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临床评估分析。结果:50~60岁肺栓塞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0例肺栓塞患者中,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占60%,D-二聚体>500μg/L占100%,超声心动图呈典型改变者占70%,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提示呈肺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并与通气不匹配者占100%,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敏感性为100%。接受溶栓治疗8例,抗凝治疗12例,死亡1例,退出1例,14例患者已随访3个月,1例复发,国际化标准率(INR)均达有效抗凝水平(2~3之间)。结论:肺栓塞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无创检查可快速确立诊断并指导治疗;溶栓及抗凝治疗均可提高肺栓塞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早期的临床特点,从而提高对肺栓塞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的14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并进行Wells、Geneva量表评分.结果 144例患者中有90.97%有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体征明显,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者81.15%,D-二聚体>50 mg/L者88.19%,超声心动图有典型改变者70.13%,Wells及Geneva量表评分符合率分别为81.94%和61.11%.结论 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结合临床表现及Welle、Ce-meva量表评分,为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及时诊断及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肺栓塞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对肺栓塞进行临床分析,评价肺栓塞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8月~2008年8月入院并确诊的34例肺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肺栓塞检测D-二聚体均>500 μg/L,超声心动图示均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平均54.9 mmHg),血气分析均为低氧血症,心电图表现为SⅠTⅢQⅢ者8例(23.53%),合并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4例(11.76%).本组17例误诊,误诊率50%.结论: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误诊率高,发病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需结合医技检查进行诊断,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而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栓塞及时诊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及时、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对 6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气分析、D-二聚体测定是肺栓塞的初步筛选手段 ,Pa O2 阳性率为 5 8.7% ;Pa CO2 为 5 0 .8% ;D-二聚体为 60 %。 X线胸片非特异性片状阴影出现率为5 4.3 %。心电图特异性改变 (SI、Q 、T )发生率仅 4.4% ,超声心动图所反映右室负荷增加征象 ,肺动脉直径增宽发生率为 77.5 % ;右室扩大 85 .7% ;肺动脉高压 64 .3 % ;V/Q阳性达 10 0 %。结论对以突发呼吸困难、气短等呼吸系症状急诊患者 ,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警惕 ,按上述程序进行综合检查 ,可及时确诊。  相似文献   

7.
周倩云  朱继红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10-1012
目的 重点探讨重症急性肺栓塞的急诊诊治思路.方法 收集2001-01至今在我科确诊并进行急诊静脉溶栓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2例,其中男女各6例,平均年龄57.8岁.分别就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溶栓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呼吸困难、胸闷或喘憋是肺栓塞患者最常见的主诉;②下肢深静脉血栓仍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③心电图、血气分析和D-二聚体是急诊筛查肺栓塞的首选手段,而螺旋CT肺血管成像是急诊确诊肺栓塞的首选检查;④静脉溶栓是急诊肺栓塞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且安全性很好.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影像学表现.结论 急诊肺栓塞在诊治方面具有其自身特点,急诊静脉溶栓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8.
52例急性肺栓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的早期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正确的诊断程序.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发病情况、辅助检查以及易患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咯血、晕厥等为急性肺栓塞最典型的早期表现,而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者同时出现占11.5%.检测D-二聚体>500μg/L者为100%,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占94.2%,心电图呈典型SⅠQⅢTⅢ(Ⅰ导联出现S波、Ⅲ导联出现Q波及T波)占13.6%,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高压占82.5%,右心室扩大占38.5%.初诊确诊率为82.7%.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心、肾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围手术期患者均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结论 急性肺栓塞早期多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排除其他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表现后,特别是对有晕厥史者,应及早床旁进行肺栓塞的相关检查,提高初诊确诊率,以防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肺栓塞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8):6960-6960
目的认识急诊就诊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特点,以达到早期诊治。方法回顾经CT肺血管成像(CTPA)或肺动脉造影诊断的PE 40例。结果 PE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气分析(低氧者97.1%)、D-二聚体(>500μg/L者80.0%)、CTPA对诊断价值较大。结论提高对PE的警惕性,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床旁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经临床确诊的162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急诊超声检查结果、手术及保守治疗资料。结果 162例患者急诊床旁超声检查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完全符合148例(占91.36%),漏诊14例(仅提示腹、盆腔积液,未确定损伤脏器及部位,占8.64%)。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对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应作为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临床护士心理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玉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21-922,924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源,为护理管理者有效地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内江市2所三级乙等医院287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依次来源于工作强度、职业需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其中来源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及家庭方面的压力源,不同年龄组护理人员在其压力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存在着多种心理压力源,这些压力源是导致护士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护理的安全隐患之一,护理管理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定期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压力,从而提高护士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14.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教育的调查,探讨家属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参加系列教育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次数越多,对疾病知识了解越多;在患者的亲属中患者的父母参加教育比率较大。结论:家属教育对治疗疾病起着积极的作用,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