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口腔正畸微种植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在即刻的正畸力影响下的支抗能力和组织学特征。方法:16枚钛合金微种植体,放置于狗上下颌颊侧根间区,愈合在开放的环境下,立即承担约200g左右的持续的水平力。9wk后,测量相互受力的微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边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绝大部分种植体稳定性良好,能承担即刻的矫治力。有1枚微种植体松动,周围X线阴影等种植失败症状。上下颌骨种植体均有轻度的移位现象,上颌种植体移位多于下颌种楚体。突出,倾斜可见于上下颌前面的微种植体。组织学分析显示成功的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中间没有纤维结缔组织干扰。松动的种植体被植入到牙根中,周围有炎性细胞,纤维结缔组织,无骨组织可见。结论:微种植体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正畸支抗源,与骨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即刻施力。 相似文献
2.
稳定有效的支抗控制是成功矫治各种错合畸形的基础,而传统的支抗控制手段不能满足口腔正畸临床的需要.微种植体支抗作为一种全新的支抗控制技术,具有支抗强度大、植入部位灵活、术式简单创伤小、可即刻负载等优点, 弥补了传统支抗的不足, 对各种疑难错合的矫治有着很好的疗效[1-2] ,特别受到口腔正畸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4.
微种植体作为增强正畸支抗的措施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微种植体的植入手术简单,可提供绝对支抗,患者舒适感高.本文从微种植体的历史研究背景、作用原理、形态设计影响,植入方式和部位,临床应用,并发症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详尽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正畸支抗手段(包括横腭杆、Nance弓、口外弓、颌间牵引等)要么过于复杂、人为因素要求高,要么支抗力弱,往往难以满足那些需要超强支抗患者的需求.瑞典学者Branemark等[1]证明钛合金种植体表面和活性骨组织能够达到直接的"骨性结合"(Osseointergration).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微型钛钉种植体在内的多种口腔种植体支抗系统,并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成为目前国内外正畸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挑选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需要内收上前牙的安氏I类错颌畸形患者64例,将64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成微螺钉组和普通组,每组32例,微螺钉组患者接受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微螺钉组患者接受普通的支抗技术治疗,比较微螺钉组患者及普通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微螺钉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31/32),明显高于普通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78.13%(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口腔正畸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口腔正畸的患者180例,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技术,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正畸支抗技术,一段时间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5.56%),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对患者的损伤小,应用于口腔正畸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和口外弓强支抗正畸法用于口腔正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70例错颌畸形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6例患者采用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方法进行矫治,对照组34例患者采用口外弓强支抗正畸法进行矫治,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不同治疗后,试验组上中切牙倾角改变量、上中切牙凸距改变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第一磨牙位移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95,P=0.9222),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未造成严重影响,仍继续接受矫治。结论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用于口腔正畸,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口腔正畸中种植体支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口腔正畸中的支抗(Anchorage)控制是多数正畸病例治疗成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Proffit将支抗定义为:对不希望发生牙齿移动的抵抗或对牙齿、口外结构所提供作用力的抵抗;而国内学者则将支抗定义为:对移动矫治牙齿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支持。在治疗过程中,通常希望矫治的牙齿向需要的位置移动,而作为支抗的部分尽量少移动或不移动,以达到良好的矫治目的,这就要设计充分的支抗。有学者认为,支抗不足是阻碍正畸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种植体支抗以骨骼作为支抗力的直接承受者,可以满足在矫治过程中对支抗的要求,因而成为目前国外正畸学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1.
口腔正畸学中支抗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正畸治疗成败的关键。口腔正畸常用的加强支抗的方法有口外弓、"J"钩、横腭杆、Nance弓、Ⅱ类颌间牵引和第一、二磨牙双带环及微种植体支抗。其中微种植体支抗的材质、长度和直径、适应证、植入部位、植入成功的临床标准是重点内容。现就以上支抗的特点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过程,以及支抗对磨牙的控制作用,评价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安氏Ⅱ1错合患者16例,年龄在13~25岁。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矫治设计上颌强支抗,在矫治器粘结之后植入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应用上颌后牙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测量切牙和磨牙的治疗变化。结果16例患者应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支抗顺利完成正畸治疗,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合覆盖关系,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切牙在前、后向发生显著性移位,患者的上颌凸度明显改善。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是一种稳固、舒适的支抗系统,达到支抗磨牙的稳定,有效治疗拥挤、前突畸形,该方法广泛用于正畸治疗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畸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情况及正畸后种植体稳定情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后佩戴支抗正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微种植体植入正畸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中切牙倾角差、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正畸种植体稳定性等。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磨牙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出现3例微种植体松动,经取出后2个月重新植入,全部稳定未见再脱落者。微种植体脱落原因为:口腔卫生状况不佳,引导钻预备孔直径太大,种植体偏离方向。所有患者种植及复种植后均经头影扫描重叠图检查提示上前牙显著直立及内收,软组织侧面形显著提高,均迭强支抗效果。结论: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磨牙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种植体稳定性良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螺钉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承受不同正畸负荷后的稳定性。方法:32例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成年患者,将微螺钉植入到上颌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作为前牙内收的颌内支抗。微螺钉植入即刻、2周、4周后施力150g、300g、400g力。对比种植体受力后的稳定性。结果:32例患者共64颗微螺钉种植体,其中6颗种植体松动。加载负荷的时机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加载负荷的大小在正畸力范围内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是一种稳定的支抗装置,在植入体内后可即刻加力,在正畸力范围内的负荷下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种植体支抗受正畸力系作用后的骨组织反应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种植体支抗受正畸力力系作用后的稳定性,骨组织的反应及骨代谢的情况。方法:选用15只成年狗随机等量分为三组。G1组为水平力组,G2组为垂直力组,G3组为水平力 垂直力组。在狗的下颌骨种入Bra。nemark纯钛种植体,9周后施力,G1、G2组加力时间6周,G3组水平力作用时间6周,垂直力作用时间6周。分别进行临床肉眼观察及X线检查,同时进行放射性核元素骨显象,实验结束后宰杀动物,取标本送组织学检查。结果:①种植体受力后无移动;②X光线检查种植体一骨界面结合良好,达到骨性结合;③放射性核元素骨显象显示骨代谢活跃,在种植周围只要以成熟的成骨细胞为主。结论:种植体一骨界面能达到骨性结合,受到正畸力系作用下,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抗。 相似文献
18.
种植体支抗的研究应用,为正畸医生提供了可靠而崭新的支抗控制手段。如何提高种植体与骨组织相容性及稳定性,从而方便于临床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正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现仅就影响支抗种植体与骨组织相容性(生物力学、生物学相容性)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发生原因,好发部位、牙位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矫治的30例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697颗牙齿,统计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常见部位,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结果:正畸治疗后有76颗牙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0.90%,以上颌切牙、上下颌尖牙和下颌双尖牙较为常见,好发部位为托槽龈方.结论:正畸固定矫治患者者龈上菌斑的代谢改变是牙釉质脱矿的主要原因,除口腔卫生宣教以外还要定期对正畸患者进行全口洁治以期有效预防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上颌尖牙与第一双尖牙易位的原因进行探讨 ,并提出正畸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上颌尖牙与第一双尖牙易位 11例 ,对其发生的左右两侧位置、性别 ,是否伴有牙列的其他异常等进行详细记录。对不同病例根据情况分别进行治疗。 结果 :上颌尖牙与第一双尖牙易位多伴有乳尖牙滞留及过小侧切牙 ,性别、左右两侧之间无明显差异 ,两侧均有易位者比例较高 ( 2 /7) ,两种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结论 :在引起上颌尖牙与第一双尖牙易位的多因素中 ,遗传及萌出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占有重要地位 ,治疗措施应根据整个牙列的情况决定 ,以保证获得美观与功能的协调 ,在非拥挤病例可保持错位顺序而排齐牙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