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最大特点是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对于中风的治疗及康复已成为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由简到繁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使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因病机特点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观察、治疗了400余例急性中风病人,以此分析了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1986年6月确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指出了标准的特点及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诊断中风病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现代医学有关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理论和方法,从辨中风之病名,病因,发病,病位及其症状特点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认为祖国医学之“中风”病,是广义的“中风”,尚不能指导运用中的中医药理论治疗脑血管病及临床科研的需要,其病名应定为“脑中风”,有别于广义的中风,其经典的“中经络、中脏腑”只是标志脑中风发病所处于动态发展、浅深轻重的四个病机阶段,并不是病位的诊断,中风“五大症”是广义中风的共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中风病之中腑证的临床意义、诊断、论治等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应重视对中腑证的诊断:通腑法应定为中风病的治疗大法之一,使用时宜注意病机的转归,避免耗伤气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评价《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于该量表改进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病皆源于肾的精气血衰竭。中风不论是标证还是里证,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不论是阳虚还是阴虚,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不论是“心火暴甚”还是“肝火自旺”,都是因肾的精气血衰竭所致。肾的精气血衰竭是导致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同时也是致成五行逆乱,百病蜂起,损命短寿的重要根源。中风产发在外的风必痰瘀虚是标证,不是致病机因。家传治疗中风预兆症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等秘方,都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认为汗是由人体阳气蒸化阴液经玄府排泄而成,来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的津液,与血液、脏腑关系密切;其排泄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卫气的调控。而汗出异常的病因病机繁多,如六淫邪气、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历代医家认为汗出异常与中风病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汗出异常是中风病的先兆症状,也是其常见症状,可见于中风病的各个阶段。而从中医角度阐释汗出形成的机制以及汗出异常在中风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可为中风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谭美伦 《新中医》1989,21(8):48-50
随着世界人口老化及疾病谱的变化,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已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热门课题。近年来,中医对本病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了更好的提高疗效,探索与本地区体质特点结合辨证论冶规律以及改进中的剂型得以验证,现就国内有关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文献,综述如下:一、病名中风病名始见于《素问》。其后则有风懿、风痱、真中风、类中风等之称,历代文献所载本病病名繁多,不利于证候规范的深入研究,于是,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近10年中医药界在中风病理论,临床,实验研究以及新药开发研制,预防昨护理诸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中风病证名称统一及病位,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中风病症,舌,脉等症状学观察及辨治法律的探讨,并相应制订出全国统一的诊疗标准;在治疗方法上,开始重视综合运用中医药各种治疗措施;在预防工作中,致力于中风先兆证流行病学调查;在康复方面,中风痴呆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中风病实验研究逐步深入,且增加了投入,认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是针灸疗法的优势病种,临床疗效显著,但系统评价得到的结论却是无效或疗效不确切。针对临床实践和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针灸治疗中风病"病-症-位"结合的诊疗特点,即根据患者的主症明确病位所及和病变经脉辨证选穴,并阐述了针灸疗法通过致残主症的改善降低残疾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特点。提出应据此选用针对主症的金标准作为主要结局评价指标,适当结合患者自我评价,以最大程度减少偏倚、突出针灸治疗的优势,从而客观、恰当、公正地评价针灸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卒中监测项目表明,是卒中死亡的主要原因。卒中单元是脑血管病管理的新模式,可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急救和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卒中单元概况;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立法依据;卒中单元的建设;卒中单元是针灸治疗脑卒中模式的最优化几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糖尿病中风的证类分布、证候要素等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334例中风的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75例与非糖尿病组159例,比较两组证类诊断分析,并记录分析糖尿病组患者入院当天、第3天、第10天、第30天的证类分布的变化和证候要素分值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证类分布中以风痰火亢和气虚血瘀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患者在证类分布中以风证和痰证的差异明显,在证侯要素分值中以风证及血瘀差异明显。结论:糖尿病并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中医证类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病脾胃发病病机,并探讨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临床对中风患者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并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均痊愈出院。结论:从脾胃如搜分析中风患者发病机制,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对产妇及新生儿在出院后健康状况的延续性服务,通过护理督导可以提高产妇自护能力,降低产妇及新生儿的发病率.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后访视工作,进行了产后访视需求的调查,并对其访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阑尾病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对阑尾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急性阑尾炎进行超声检查,将其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为85.7%.结论:超声对急性阑尾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建军  徐亚莉 《中国针灸》2005,25(5):304-306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小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组(Ⅰ组)113例和单纯针刺组(Ⅱ组)99例.Ⅰ组采用针刺加心理康复和运动功能康复治疗;Ⅱ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评定2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治疗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平均上升17.57分(P<0.05,95%CI=14.87~20.27);精神状态评分平均下降5.86分(P<0.05,95%CI=5.38~6.34).结论: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母子补泻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利  闫德英 《中国针灸》2005,25(5):309-311
目的:探讨母子补泻法在中风恢复期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6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选取手、足阳明经穴的同时,再依据寸口人迎脉法辨别经脉的虚实,加用母子补泻法来补虚泻实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选用手、足阳明经穴,施以平补平泻的手法进行治疗.两组分别于针刺治疗前后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仪(TCD)检测寸口脉、人迎脉的血流速度之变化并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针刺前后寸口脉、人迎脉的血流速度变化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针刺后临床基本恢复及显著进步的比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母子补泻法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4例中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行康复锻炼,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传统神经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中风患者中医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文献,探讨其诊疗特点。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以及PUBMED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的辨证特点、选穴、治疗频次次数、治疗观察周期、疗效、随访和安全性等。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选穴是辨病结合辨病位,具体表现为局部选穴配合远端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是关元、三阴交、中极、气海、阴陵泉、水道、百会、八髎、肾俞、膀胱俞。治法上针灸并重,频次多为1~2次/d,治疗次数多在30次以内,治疗观察周期多在1个月以内,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