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指导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人住笔者医院ICU中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不同APACHEⅡ分值组之间的关系,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的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21-30分组血乳酸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10分及11-20分组(P〈0.05),APACHEⅡ评分〉30分组血乳酸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21-30分组(P〈0.05);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呈显著正相关(r:0.909,P〈0.01),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呈现负相关(r=-0.795,P〈0.05),血清胆碱酯酶与血乳酸的变化呈现负相关(r=-0.783,P〈0.05)。结论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在危重症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的意义。方法:观察脓毒症40例患者,按APACHEⅡ分值分组,比较各组间血清CHE指标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血清CHE浓度:≤10分组为(9063.80±1365.47)u/l,11-20分组为(4318.72±789.18)u/L,21-29分组为(2074.79±588.63)u/L,≥30分组为(968.80±72.79)u/L。APACHEⅡ评分分值与血清CHE浓度组间两两比较:≤10分组与11-20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0分组与21-29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9分组与≥30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HE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35,P〈0.01)。结论:血清CHE浓度与APACHEII评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血清CHE浓度随APACHEII评分升高而降低,血清CHE可能是判断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为简便,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院24h内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血乳酸水平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多发伤患者62例血乳酸水平,行APACHEII评分,并按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1~20分)、B组(21~30分)、C组(〉30分),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血乳酸水平与APACHEII评分的关系。结果:B、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存活组血乳酸水平(2.8±1.3)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6.0±2.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APACHEII评分(19.0±3.7)分,存活组APACHEII评分(15.4±4.3)分,死亡组APACHEⅡ评分(27.6±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58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相关性,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转入辽宁省肿瘤医院ICU时进行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血乳酸测定,6h后再次进行血乳酸测定.并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组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及APACHEⅡ与血乳酸浓度间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观察两组患者血乳酸浓度的变化、APACHEⅡ评分及乳酸清除率情况。结果随着APACHEⅡ评分分值的升高(〈15、15~〈25、25-〈35、≥35分),动脉血乳酸浓度也逐渐升高[(3.45±0.12)、(4.71±1.04)、(9.80±3.29)、(14.29±0.88)mmol/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动脉血乳酸浓度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962,P〈0.00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分值、血乳酸浓度高于存活组,而乳酸清除率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血乳酸值〉10mmol/L且6h血乳酸清除率〈10%的1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均死亡。结论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增高。动脉血乳酸浓度逐渐增高,而乳酸清除率逐渐下降,这与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关键词】感染性休克;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APACHEII评分【中图分类号】R44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1(a)一166—0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简便易行可操作且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指标。方法对58例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时行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8小时后再次血乳酸测定,并计算乳酸清除率,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分值组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关系。结果APACHEⅡ评分21~30分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11~20分组(P〈0.05),APACHEⅡ评分〉30分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21~30分组(P〈0.01)。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死亡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8小时血乳酸清除率大于10%全部存活。结论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动脉血乳酸浓度也相应增高;动脉血乳酸浓度与危重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进展,是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2)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89例 ICU 住院的危重病患者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分为评分>30分组(A 组),>20~30分组(B 组),>10~20分组(C 组),0~10分组(D 组),比较4组早期(6h)血乳酸清除率、ScVO2、病死率等指标。患者均经过常规治疗及专科处理。治疗28d 后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61例)和存活组(128例),分析死亡组和存活组APACHEⅡ、早期血乳酸清除率、ScVO2等指标,并加以比较。分别对危重病患者 APACHEⅡ与早期血乳酸清除率、ScVO2的相关性加以分析。结果不同 APACHEⅡ评分组的血乳酸清除率、ScVO2、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 APACHEⅡ显著高于存活组(P <0.01),6h 乳酸清除率和 ScVO2显著低于存活组(P <0.01);APACHEⅡ与6h 乳酸清除率呈负相关(r =-0.618,P <0.05),与 ScVO2呈负相关(r =-0.695,P <0.05)。结论ScVO2和6h 血乳酸清除率与危重病患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并能通过 ScVO2和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反映患者预后和转归情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危重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症人群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116例收入EICU 24h内的危重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进行测定,并测定30例正常人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同时对这116例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按照APACHEⅡ评分分值的高低分成3组(〈15分组、15~20分组、〉20分组),比较不同组别间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的差异。将本组116例危重症患者按照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间血清胆碱酯酶水平的差异。结果(1)危重症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平均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2)危重症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APACHEⅡ评分的分值成负相关(r=-0.2251,P〈0.01),病情越危重,APACHEⅡ评分分值越高,死亡率越高,相应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越低下(P〈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是反映危重症病情及评价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60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柏例同期住院的非脓毒症患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4^+T、CD8^+T细胞水平,并计算CD4^+T/CD8^+T细胞比值和APACHEⅡ评分。按疾病转归将60例脓毒症患者分成死亡组(n=22)和存活组(n=38),比较上述检测指标水平。结果脓毒症组的CD4^+T、CD4^+T/CD8^+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CD4^+T、CD4^+T/CD8^+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外周血CD4^+T(r=-0.474,P〈0.01)和CD4^+T/CD8^+T细胞比值(r=-0.425,P〈0.01)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治疗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60名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治疗4周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统计分析其数据变化。结果治疗前2级高血压组与1级高血压组比较,血小板参数PLT、MPV和PDW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氨氯地平治疗能使治疗后上述4项指标较治疗前均降低,PLT:1级组(183.3±29.8)×10^9/L比(153.3±25.7)×10^9/L(P〈0.05),2级组(224.1±33.3)×10^9/L比(184.4±33.3)×10^9/L(P〈0.05);MPv:1级组9.9±1.5比8.1±0.9fL(P〈0.05),2级组13.1±1.6比9.7±1.1 fL(P〈0.05);PDW:1级组15.0±1.4比13.2±1.4fL(P〈0.05),2级组16.4±1.1比14.1±1.2fL(P〈0.05):PCT:1级组0.20%±0.03%比0.18%±0.02%(P〈0.05),2级组0.21%±0.03%比0.19%±0.03%(P〈0.05)。结论氨氯地平治疗能降低血小板4项参数,改善血压升高所致的前血栓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有105例患者入选,测定患者入ICU时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并将动脉血乳酸≤3.0mmol/L的患者分为A组,将动脉血乳酸>3.0mmol/L分为B组,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 APACHEⅡ评分),分析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顸后。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结果:A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于B组(P<0.05),A组死亡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低血乳酸水平组APACHE II评分明显低于高血乳酸水平组,高血乳酸水平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低血乳酸水平组,联合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 II评分有助于早期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动态监测在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据患者预后分为入ICU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据APACHEⅡ分为≤20分组及〉20分组,比较两组入ICU动脉乳酸、6 h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入ICU动脉乳酸、6 h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结果:入ICU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水平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水平(t=12.44、9.23,P〈0.01),6 h乳酸清除率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t=11.83,P〈0.01);在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入ICU乳酸和6 h乳酸水平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水平(t=11.37、8.34,P〈0.01),并且6 h乳酸水平≤20分组明显低于〉20分组水平(t=8.34,P〈0.01),而6 h乳酸清除率≤20分组明显高于〉20分组水平(t=11.19,P〈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入ICU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34,P〈0.01);6 h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98,P〈0.01);而6 h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32,P〈0.01)。结论:动态监测动脉乳酸水平是判断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良好指标,动脉乳酸越高,病情越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探讨其抗血小板作用与其对骨髓巨核细胞影响的关系,了解丹参酮ⅡA是否对免疫性血管炎血管损害有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治疗组,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同时检测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功能(CFU—MK集落形成能力)以及基质细胞集落(CFU—F)形成能力,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电镜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免疫性血管炎模型对照组有血小板数量、骨髓巨核细胞数、CFU—MK数的明显增加。丹参酮ⅡA治疗能够明显抑制血小板,血小板数量由模型组的931.33±254.19×10^9/L降至544.00±83.88×10^9/L(P〈0.05)。也能明显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数和CFU—MK,分别为29.17±8.40个/片vs17.67±5.75个/片(P〈0.05)和33.0±14.27个/2×10^5cells vs14.67±3.67个/2×10^5cells(P〈0.05)。还能抑制骨髓基质细胞,CFU—F数由58.7±14.5个/2×10^6cells vs38.8±11.09个/2×10^6cells(P〈0.05)。丹参酮ⅡA治疗后血管炎的病理损害有明显减轻。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对骨髓巨核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抑制可能是丹参酮ⅡA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机理之一。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而减轻炎症损害,从而使免疫性血管炎血管免受损害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观察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预后分为观察组88例(存活并转出ICU者),对照组32例(未能转出ICU死亡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初始、12h、24h、48h血乳酸变化。结果观察组初始、12h、24h、48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2.36±2.54)、(2.19±2.29)、(2.13±1.15)、(2.09±1.02)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88±2.63)、(4.40±2.27)、(3.91±3.38)、(4.24±3.19)mmol/L,P〈0.05,提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入院及治疗时间的增加,观察组存活患者的血乳酸浓度呈显著降低趋势,48h降至(2.09±2.72)mm01/L。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人住时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5,P〈0.05)。结论动态血乳酸监测及APACHEⅡ评分能为急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救治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能更准确的评价患者病情,预测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积极治疗的57例多发伤患者,收集治疗前、后6h的中心静脉全血乳酸浓度,计算6h乳酸清除率,并与24hAPACHEⅡ评分作相关性比较。结果(1)将乳酸清除率以50%和25%为界分为三组,三组患者病死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vs4%vs33.33%和8.70%峪40%vs66.67%.P〈0.01)。(2)预后不同的三组患者治疗前、后6h的中心静脉全血乳酸浓度、6h乳酸清除率和24hAPACHEⅡ评分比较:好转组:MODS:死亡组分别为4.82±2.94mmol/Lvs6.08±2.29mmol/Lvs9.18±1.79mmol/L:2.19±1.40mmol/Lvs4.24±1.82mmol/Lvs9.00±2.20mmol/L;54.98%±4.13%vs31.29%±8.48%vs7.08%±12.33%:13.63±2.35vs16.78±3.00vs23.50±1.2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多发伤患者6h乳酸清除率与24hAPACHEⅡ评分有较高的相关性(r=-0.709,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是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严重脓毒症患者动脉乳酸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慧卿  寿松涛 《中外医疗》2010,29(4):20-22,24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动脉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7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测定入院和入院6h动脉乳酸,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24h内最差生命体征、生化指标、年龄及是否手术计算APACHEⅡ。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动脉乳酸及6h乳酸清除率;绘制动脉乳酸及其清除率、APACHEⅡ的ROC曲线,比较其判断预后的价值;据APACHEⅡ分为≤20分组及〉20分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动脉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用Pearson相关分析APACHEⅡ与动脉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动脉乳酸(10.74±2.29)明显高于存活组(5.24±2.89),死亡组患者乳酸清除率(10.69±3.72)明显低于存活组(34.00±13.68),有统计学差异(P〈0.01);应用APACHEⅡ判断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6h动脉乳酸AUC为0.951,6h动脉乳酸清除率AUC为0.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PACHEⅡ〉20分组较≤20分组动脉乳酸升高,6h动脉乳酸清除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初始动脉乳酸及6h动脉乳酸均与APACHEⅡ呈正相关(r=0.741,0.754,P〈0.000),6h动脉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呈负相关(r=-0.618,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示6h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为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增高,动脉乳酸也相应增高,且6h动脉乳酸清除率低者,病情愈严重预后愈差。早期动态监测严重脓毒症患者动脉乳酸及其清除率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良好方法,6h动脉乳酸清除率是预测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危重症患者的血小板( PL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有131例患者入选,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天内的血小板计数,并将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分为A组,将血小板≥100×109/l分为B组,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 APACHEⅡ评分),分析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顸后。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和APACHEⅡ评分。结果:A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于B组(P<0.05),A组死亡率显著高于B组(P<0.05)。 A组死亡风险较B组高,OR=40.6(P<0.05)。结论:低血小板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高血小板组,低血小板组死亡率明显高于于存活组,联合血小板计数与APACHE II评分有助于早期判断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基础血糖水平分布与重症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早期基础血糖水平分布特点,分析其与危重病程度及预后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科监测的基础血糖值,将207例重症患者分成三组:A组,血糖〈4.5mmol/L;B组,血糖4.5—8.3mmol/L;C组,血糖〉8.3mmol/L,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指标。结果①入组患者血糖范围在0.58—22.08mmol/L,平均血糖水平为(7.39±3.05)mmol/L;②B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10.30±6.23)及乳酸值(1.46±0.99)mmol/L,均显著低于A组患者的(22.544-13.46)及(5.07±2.98)mmol/L和C组患者的(14.74±8.49)及(2.82±1.7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MODS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28日生存率分别为75%、62.5%、50%、54.2%,与B、C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组患者基础血糖水平与APACHEⅡ、GCS、MODS和SOFA评分及多巴胺用量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C组仅与APACHEⅡ、GCS评分相关(P〈0.01)。结论重症患者的基础血糖分布在4.5—8.3mmol/L范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能是最合理的控制水平。血糖浓度低于4.5mmoL/L时可作为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刘永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4,(13):130-131,134
目的分析重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重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是否升高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比较两组的死亡率、皮质醇浓度以及APACHEⅡ评分,并分析皮质醇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死亡例数显著少于升高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升高组(P〈0.01或P〈0.05)。皮质醇浓度与患者APACHEⅡ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499,P〈0.01)。结论重症患者皮质醇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血动态乳酸测定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病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因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原因入住ICU者110例,对其住院24h内各项生理参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最差值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APACHEⅡ)评分,同时测定动脉血乳酸。此后,每24h复查一次,动态观察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分析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比较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预测预后的准确性。结果死亡48例,病死率43.6%;入院后乳酸增高组、不变组、进行性下降组病死率分别为89.7%(26/29)、66.7%(18/27)和7.4%(4/54);乳酸清除率与相应时段的APACHEⅡ分值差相关(r=0.836,P=0.000);乳酸清除率较APACHEⅡ变化值对预后的贡献大,其OR值分别为2.21和1.26;APACHEⅡ、乳酸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和0.900。结论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均能够灵敏反映患者的预后,两者的相关性好;由于APACHEⅡ需要评估的指标多,不方便临床运用。血乳酸动态检测简单、快速,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的关系,探讨血乳酸水平在ARDS病情预测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ARDS患者入住ICU 24h内分别进行APACHEⅡ评分和血乳酸水平测定,比较不同APACHE II评分分值组、血乳酸水平和病死率。结果:APACHEⅡ评分≤10分组的LAC浓度显著低于10~20分组,APACHEⅡ评分11~20分组极显著低于21~30分组的,APACHEⅡ评分21~30分组极显著低于>30分组的。病死率与LAC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A-PACHEⅡ评分与LAC水平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血乳酸水平与ARDS严重程度正相关,血乳酸水平的升高可预示ARDS病情的恶化,血乳酸水平的检查方便、简单,临床实践中可以将其作为评估ARDS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