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检查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的重要方法,但准确率低。近年研究利用CT组学纹理特征定量检测肿瘤异质性,评估肺癌的病理、分子分型以及预测疗效与生存期。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的CT组学特征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应用CT组学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分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CT组学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不同CT扫描时相图像鉴别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的影像组学模型,并探讨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NSCLC患者的术前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CT扫描。选取231枚纵隔淋巴结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1月—2017年6月入组的163枚淋巴结作为训练组,2017年7月—2018年6月入组的68枚淋巴结作为验证组。分别在三时相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每个ROI提取841个影像特征,使用LASSO算法筛选特征,基于各时相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两不同时相CT影像组学特征的差值建立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UC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差异。结果共建立6个模型,其AUC值均>0.800。平扫期CT模型具有最优的鉴别效能,其训练组的AUC值、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6、0.860、0.871、0.906,验证组的AUC值、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25、0.769、0.882、0.870,均高于其他模型。平扫和静脉期CT图像联合动脉期CT图像之后,训练组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从0.879、0.821和0.919、0.789提高到0.949、0.878和0.979、0.900。结论CT各时相影像组学模型均可用于辅助临床诊断淋巴结。平扫CT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最高,而联合动脉期CT图像可提高模型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2例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全部患者均有术前CT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结果:CT检查对NSCLC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性为67.4%、特异性为84.4%和诊断符合率为80.8%。结论:CT是评价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手段,根据淋巴结直径大小能够提供有效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同步脑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11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N S C L 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头颅M RI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将患者分为脑转移组50例和无脑转移组60例.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所有患者按7:3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磁共振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MRI-STIR)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MRI-STIR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STIR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预测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方法 搜集曾行胸部薄层对比增强CT(CE-CT)扫描,表现为单发周围型病灶,无淋巴结转移提示,后行根治术,病理结果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搜集患者的肿瘤CE-CT特征、影像组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采用PCC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行低剂量CT灌注扫描.术中系统性清扫患者N1及N2站淋巴结,并取肿瘤...  相似文献   

9.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CT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36例肺癌患者术前的CT和DWI资料,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对CT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对MR图像运用感兴趣区技术分别测量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值.计算CT和DWI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对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转移性胸部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值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0.000).CT诊断肺癌胸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62.1%、72.2%、59.3%、74.7%和67.9%,DWI分别为59.8%、87.4%、77.6%、74.8%和75.7%,DWI的诊断效果与CT未见明显差异(P =0.202),但特异性明显高于CT(P =0.004),准确性稍高于CT(P =0.080).结论 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所有病人均行胸部正侧位片和CT平扫检查,13例病人还行CT增强扫描。结果:15例病人中有8例位于右肺门,3例位于左肺门,右上肺和左上肺各2例。平片显示纵隔增宽,气管受压移位,4例可见胸腔积液。CT显示肿块位于纵隔胸膜下,与纵隔呈宽基底相贴,边缘不规则,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结论: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仔细分析影像学表现,大部分纵隔型肺癌都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原发灶的双入口技术灌注成像参数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诊断效能.方法:对6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320排CT灌注成像(CTPI)检查,运用双入口(dual-input,DI)模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的DI-CTPI参数的关系,并运用ROC曲线分析DI-CTP参数对肺癌合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组(27例)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3,P<0.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灌注指数(PI)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8,P=0.001);两组肺动脉血流量(PAF)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参数中,BA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773),以BAF>56.42mL/(min·100mL)作为预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74.1%,特异度为76.5%;PI的AUC为0.739,以PI<41.57%作为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66.7%.结论:肺癌DI-CTPI参数对术前预测肺癌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可为肺癌的术前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纵隔淋巴结结核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纵隔淋巴结结核及2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MSCT影像资料,记录病变分布、大小、密度、融合、强化方式、邻近组织受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比转移瘤更易累及4R、2R、7区淋巴结.前者病灶直径在1~4 cm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谱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76例NSCLC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双期增强CT扫描,计算纵隔淋巴结的双期能谱参数[如碘基值(IC)、水基值(WC)等],鉴别转移及非转移性,与病理结果进行一一对应,并与淋巴结短轴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纵隔淋巴结110枚,其中转移57枚,良性...  相似文献   

15.
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颈部恶性肿瘤最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性淋巴结的正确诊断对肿瘤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意义重大。就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在S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0年~2004年经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观察证实的恶性淋巴瘤13例(共55个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共86个淋巴结)的增强SCT所见;观察和评价增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征等方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淋巴瘤多为均一强化(25/55,45.5%)或呈薄壁环形强化(15/55,41.8%);纵隔转移淋巴结为厚薄不一环形强化和不均匀结节状强化(73/86,84.9%)。结论:SCT增强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头颈部恶性肿瘤最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性淋巴结的正确诊断对肿瘤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意义重大.就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FDG PE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对肿瘤的临床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对全身情况较好,未发现远处脏器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可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只有肺门淋巴结转移(N1)或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者,可在外科手术治疗后给予放疗或化疗;对有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3)的患者,除少数可行手术治疗外,大部分不主张手术治疗,而行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体内病变的组织器官出现结构变化之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可从分子水平检测和识别所发生的代谢改变.现将FDG PET显像在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检测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胸部CT征象与脑转移的相关性,探讨CT征象预测脑转移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经病理确诊的周围型NSCLC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发生脑转移患者53例,未发生脑转移患者50例.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胸部CT征象和CT-T&N影像学分期与脑转移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病理类型、毛刺征及其分型、空洞/空泡征、CT-T分期和CT-N分期是原发周围型NSCLC发生脑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病理类型、CT-T2期和T4期、毛刺征及其分型、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Ⅱ及Ⅳ型与脑转移的发生有关(P<0.05),且除毛刺征及其分型外,均为脑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原发肿瘤大小及部位、分叶征、血管集束征与脑转移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CT征象与周围型NSCLC脑转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其中病理类型、CT-T2期和T4期、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Ⅱ和Ⅳ型为脑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CT表现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CT表现特征.方法 应用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原发灶≤3 cm的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各30例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30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CT表现为分叶征(23/30)、边缘光滑锐利(22/30)、毛刺或棘突征(8/30)、胸膜凹陷征(7/30)、血管连接征(2/30)等.30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表现为分叶征(16/30)、边缘光滑锐利(6/30)、毛刺或棘突征(24/30)、胸膜凹陷征(24/30)、血管连接征(8/30)、空泡或空洞或支气管征(13/30)等.经卡方检验发现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分叶征发生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97,P=0.0581),其它征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发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22例(73.3%),30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发现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16.7%),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613,P<0.001).结论 原发灶≤3 cm的周围型小细胞肺癌主要CT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的密实结节.原发灶较小时即可伴有明显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