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宝南 《安徽医学》2014,(9):1287-128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大脑中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42例,全部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均采用TCD评价血管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对患者成形术前后的平均流速(Vm)、收缩峰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大脑中动脉狭窄处的Vm、PSV、ED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狭窄远端血管的Vm、PSV、EDV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TCD可有效判断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具有无创便捷的特点,适用于大脑中动脉狭窄成形术后疗效评价及随访观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姜微   《中国医学工程》2013,(4):43-44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参数指标,评价支架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行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44例,术前及术后1天行TCD检查,记录颅内外各支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结果本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6例,术后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减慢(P〈0.01)。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17例,术后颈动脉狭窄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9例,术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有效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TCD可作为术后简单、快捷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3.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 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术中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37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3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13处,椎动脉颅内段2处,锁骨下动脉2处。结果本组33例患者行37处支架置入术,其中成功置入35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4.59%;1例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手术中并发造影剂过敏,1例手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与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6.3±4.5)%与(14.6.4-4.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劼  李玲  何金爱  邓敏娉 《广东医学》2007,28(7):1200-1201
目的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及护理,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狭窄解除,缺血性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对护理满意.术后随访1~12个月,TCD示血流速度明显改善.结论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的前提,周密完善的术前准备、检查及术中监护是确保手术顺利的重要措施,术后的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3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前狭窄为(76.15±15.11)%,术后狭窄为(3.69±3.0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8-12个月,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偶尔有头晕,1例症状改善(DSA显示多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显影差)。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缺血症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脑栓塞急诊溶栓与颅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脑栓塞急诊溶栓与支架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全部选择2001年5月-2002年8月急诊溶栓后行支架治疗的19例病例患者。其中大脑中动脉9例,基底动脉10例。先行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溶栓,然后用心脏支架,行溶栓后血管狭窄段的支架成形术。结果:19例溶栓术后显示血管狭窄,平均狭窄85%;术后影像学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无残留狭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1例术后24h支架内血栓形成。余18例再无TIA发作,TCD复查血流正常。结论:急诊溶栓后进行 支架治疗可有效的预防血管的再度闭塞,降低TI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并探讨其相关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65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29例(7. 92%)出现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产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对较高。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脑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血管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181例为调查对象,术后随访再狭窄情况,根据是否出现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分析与再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1例患者中,术后出现15例再狭窄,占8.3%.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素.结论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21例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21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3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3个,颈总动脉3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2个,颈外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3个,椎动脉8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6只.结果 21例支架全部置入成功,18例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16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4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经救治恢复.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糖尿病性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方式治疗青年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的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大于或等于70%)患者77例,分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和内科治疗组,评估入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组后1年内mRS评分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死亡、脑出血事件.结果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与内科治疗组3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5.77%,1年内卒中复发率分别为4.35%、1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脑出血发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与内科治疗组随访1年时mRS≤1分患者比例分别为91.30%、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2分的患者分别为95.65%、8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的,对降低青年再发卒中风险比内科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神经介入动脉溶栓、动脉支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4年3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患者和67例脑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动脉内支架安放术及血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急诊动脉溶栓总有效率达91.42%。除3例并发症外,其余动脉内支架患者的均获得成功,疗效满意。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选择动脉内溶栓疗效好,并发症少。对于存在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动脉内支架术、血管成形术治疗,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分水岭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的CTA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水岭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或MRI证实的分水岭脑梗死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分水岭脑梗死分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及皮层下型,利用CTA和颈动脉彩超检查判断颅内外大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观察分水岭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1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颅内外大血管的狭窄,且以颅内大血管狭窄更为常见,大脑中动脉狭窄约72.2%,大脑后动脉狭窄66.7%,大脑前动脉狭窄约44.4%,椎动脉狭窄约38.9%,颈内动脉闭塞仅1例。结论亚洲人分水岭脑梗死以颅内大动脉狭窄常见,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因此对严重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能有利于预防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选择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 19例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 19枚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功植入颅内动脉,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需根据病变血管的形态和路径,严格病例筛选,谨慎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8.
牛国忠  殷聪国  唐波  蒋琳 《浙江医学》2006,28(12):980-981,1018
目的介绍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方法。总结16例治疗经验体会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1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共置人支架20个,其中锁骨下动脉1个,颈总动脉2个,颈内动脉起始部11个,椎动脉6个,应用脑保护装置12只。结果16例支架全部置人成功,15例狭窄减少〉80%。1例减少〉70%。12例脑保护装置均成功释放及回收,2例患者术中因低血压、低灌注出现偏瘫。经救治恢复。2例年龄80岁以上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论脑动脉狭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治疗是安全的。高龄患者并发症增多应引起重视。使用脑保护装置可明显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和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护理问题。方法回顾和分析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工作。结果34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38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成功置入37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7.37%;术中1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出现造影剂过敏;术后2例手术穿刺点血肿,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全部病例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术前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和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46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①TCD诊断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为84.8%;②对46例患者的50支狭窄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26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9支,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支,大脑前动脉狭窄2支,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支;③46例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44例(95.7%),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0%~5%,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6.8%);4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 TCD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治中有重要价值;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