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中医教育的反废止努力——以课程教材建设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医界在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中医教育的内涵建设,尤其是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医界通过自身的改进和完善,使之规范化,进而符合近代教育模式。1929年的中医药教材编辑委员会会议,是近代中医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我国中医学课程教材建设已经开始成熟,其对近代乃至现代的中医教育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中医学教育的基石,在中医药教学中起重要作用。自1960年我国第一版中医课程的全套试用教材出版至今,我国先后已有七版全国中医药院校通用教材、双语教材以及多种中医学基础辅助教材出版。故就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演变,与当时的中医药发展政策进行论述,阐述了中医学在国内外的普遍发展形势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的具体关系。由此可见新中国中医政策的改变推进了中医教育的逐步发展与完善,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更应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改进。  相似文献   

3.
<正>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因而教材之于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医教材始于民国初期的中医反废止运动,从此中医教育逐渐由家传和师承转为学制教育。为了改进和完善中医教育,使之规范化,符合近代教育模式,中医界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1916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编制的17门课程讲义,到今天的中医高等教育9版教材,中医课程教材可谓  相似文献   

4.
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医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脱节与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是中医教育难以体现中医特色的主要原因;学生对学习中医缺乏兴趣,社会对中医某些宣传及导向的失误及某些中医院办院办院思想的失误,是中医界存在的较为的突出问题.加强教材建设、强化中医教育,突出中医特色、弘扬中医理论,是解决中医与中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谈“十一五”规划教材《伤寒论讲义》的基本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教材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学著作,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其学术价值与临床价值世所公认。因此,如何编写高质量的《伤寒论》教材、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一直是本学科努力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如何提高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水平,是从事中医高层次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改革教学方法、健全教材管理制度、优选教材、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等层面,探讨提高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策略,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医专业教育无疑是中医教育的主体内容。如何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水平,一直是中医教育探讨的主题。几十年的中医教育改革,始终围绕着课时问题、教材问题和教师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创办的中医教育机构达130所以上,创编的中医教材达530余种,促进了中医学科建设的近代化转型,如开创了中医生理学、诊断学、方剂学、医案规范等,并恢复了针灸学。这些教材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代中医发展的新成果,并参合编者各自的经验编纂而成,其特点是删繁就简,注重临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临床实际技能为主,并主张中西合参,中西汇通。民国中医界许多精英人物都参与了中医教育与中医教材的编写,一些教材与讲义也成为民国时期优秀的中医著作而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9.
中医病案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案的书写、整理和研究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因此,构建中医病案学框架体系,编写出适用的高质量教材,使中医病案学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这对于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临床与科研能力,提高中医药学的整体学术水平,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整体临床水平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因现行教材存在诸多问题。如对中医文化原创思维的曲解,摈弃了五运六气理论,一味宣扬辨证论治,不重视药性等。提出中医要发展,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教材是根本。期望新一代教材还中医本来面目,为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华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1.
曹继刚  杨胜兰 《中医杂志》2012,53(20):1797-1798
通过对多所高校中医研究生教材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高校中医研究生教材建设主要存在学位课程不统一、自编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大纲和课程管理制度不统一、部分教材认知偏移等难以适应教学需要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通过积极组织编写中医研究生教材、成立研究生教材管理委员会、评定教材使用效果等措施,推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实现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杨文劼  黄瑛  李洁 《中医教育》2009,28(6):71-73
中医药院校教材讲义整理是研究近代中医教育发展乃至近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近代上海地区4所中医药院校教材讲义的初步整理,从编写年代、编撰著者、课程设置、存佚情况等方面来了解上海地区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中医教育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教育要求教材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系统性,目前中医教材尚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必须对现行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教材优化。下面拟对教材中的弊端作一粗略分析,进而提出有关优化教材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主干课程,其教学是中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师承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案例教学法,强化学生临床思维;教师参与临床实践,提高自身临床功底;教材更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15.
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的三大要素,因而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许多老师,特别是老一辈,他们为教材的建设倾注了颇多心血,编著了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为以后教材的面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更新换代,新一版教材替代老一版教材那是必然的,这是教育发展与实践的需要。近来,读了马宝璋教授评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的文章(见《中医教育》2003年第2期第40页),作为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新1版,俗称7版)的编写者,不能不在此对马教授的一些观点加以更正。由于教学事业是千秋大业,对教材建设关心…  相似文献   

16.
葛燕萍 《光明中医》2010,25(6):1109-1110
通过对广东近、现代中医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思想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尽管广东近、现代中医学校是在两种不同的中医政策下创办的,但二者的教育思想是有内在连续性的,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实践与成果,为广东现代中医学校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周俭 《中医教育》2007,26(4):68-69
中医营养教育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北京中医学院率先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中医营养教研室,以后其他一些院校也陆续成立了相关科室,并开设营养课程,但是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自编教材,各自为政。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现了一些全国性教材,如翁维健教授主编的《中医饮食营养学》、倪世美等教授主编的《中医食疗学》、谭兴贵教授主编的《中医药膳学》等,这些教材的出版,反映了中医营养教育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对于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3年5月11日在由中外专家联合主编的实用医学英语系列教材出版编审会上,20多所中西医学院校的中医、西医和语言学专家围绕系列教材编写,交流医学英语教学尤其是中医英语教学和教材运用经验,研讨ESP(专门用途英语)、成果导向教育等医学教改新理念。系列教材中的《中医英语基础教程》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教学需要 ,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统一编写的教材几经修改、再版 ,现在已经是第六版了。为适应发展和需要 ,相信七版教材不久也将面世 ,因此 ,这里结合六版教材中的《中医外科学》 ,(以下称“中医外科学”) ,试对“中医外科学”勘误 ,兼谈该教材再版的希望 ,敬请斧正。全国统编的中医高等院校教材 ,代表我国中医药和中医教育的发展水平 ,不仅关系到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在国际上也有影响 ,是很权威的中医著作。前两年 ,某省级学术会议审稿人退回一篇征文 ,原因是该文评论了权威著作———全国统编的某中医教材。内蒙古自治区历届…  相似文献   

20.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学教材是保证中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多年来,中医学界与出版界围绕中医药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编写内容与结构、编写中的技术等问题争论纷纭。新知识观的引入给予中医学教材建设重要的启示。为此,在"精诚计划"中医学教材改革中,强化教材与"学材"的统一,灌输与内化的统一,从范例到"案例"的转变,改革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学教材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