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易同源”基本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辨析,认为易学中的易不能与占筮混同,“医易同源”中的“源”不是巫术,“医源于易”之“易”不是《易经》,医易关系的“医”专指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 带下病乃妇女常见病之一,昔有“十女九带”之说,足见本病发病率之高。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古籍早有详述,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道商讨。一、生理带下产生机理探讨《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语曰:“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指出妇女阴道内经常流出少量白色或无色、无臭透明粘液,属生理带下,有充养濡润前阴窍壁之功。此种生理带下,在氤氲期、经前期、妊娠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带下病无论病因病机,还是治法方药都贯穿着一个“湿”字,这也是导致带下病缠绵难愈的原因,所以临证时要重视调理肝脾,治湿之根本,并且要善于运用奇经理论治疗带下病,传承中医治疗带下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5.
女孩子在初潮之前,随着体内分泌物白带的到来,就已经渐渐告别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时代,由青涩慢慢走向成熟,为繁衍后代做准备.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以及后来的成人生活中,几乎都要受到带下的困扰,正如俗话所说十女九带,尽管如此,带下也是一种难言之隐,尤其是夏天,那种怪怪的气味,一不小心就会让人倍感尴尬.在医学里,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包括一切妇科疾病.当医学知识不够充分的时候,人们将女性的妇科症看作是触犯了神灵,惹怒了邪气所致.《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为妇科病伸了冤,明确的指出:妇人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怀宁县名老中医查玉侯,现年92岁。1978年,我受县卫生局之托,在整理查老先生临床经验中,发现一病案,查老思路奇特,治法奇妙,现整理于下,以飨同道。张某某,女,23岁,已婚,农民,潜山县王河乡人。  相似文献   

7.
带下     
<正> 1、处方:益母草15克,炒地榆、香附各46克,芡实、桃仁各31克,白瓦15克。用法:共碾细末,水泛为丸。每日3 次,每次9克,饭后服。疗效:连续服药10天后,白带由黄稠变清淡,量由多变少,下腹痛及腰背痠疼亦减轻。  相似文献   

8.
臌胀是古代四大顽症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与之相符合。历代臌胀病证之名称各异,本文从病位、病因、症状3个方面对臌胀病名进行论述,有"臌胀""蛊胀""蛊瘴""蜘蛛蛊""蜘蛛病""单腹胀""水蛊""气鼓""血臌""水鼓""虫鼓""酒鼓"等名称。臌胀的病因复杂,多为虚实并见。对臌胀病因的论述,历代医家大致分为外感六淫、疫毒侵袭,情志不遂、气失调畅,劳欲过度、伤及根本,感染水毒、虫积作胀,久病失治、迁延日久。臌胀虽病因繁多,但其病机关键在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停聚是形成臌胀的重要病机。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脏腑虚则愈虚,气、血、水壅结于腹中,水湿不化,实者愈实。所以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古代医家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臌胀治则治法,分别有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扶正培本、顾护正气,辨证使用攻补方法,健脾活血、通络利水,药食并重、重视调摄。古代医家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臌胀的预后。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经过分析总结,阐述古人对臌胀的认识,对指导现代临床治疗臌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中医对带下的认识中医典籍中对带下的名称,有广狭二义的分别。广义的带下是泛指妇女疾病的总称,如史记扁鹊仓公传载有“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和金匮要略的“带下三十六病”等是也。狭义的带下,则专指妇女阴中时流出粘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其中“有寒分”一句,各家注说不一,大凡有三类解释: (一)作“有寒”的部分或成分解。如成无已说:“心下结满,有水分,有寒分,有气分,今脉微弱,知本有寒分。”但通观《内经》、《伤寒》其他各条,凡“寒、热”词后皆不用“分”,虽《金匮》有“水分”、“血分”、“气分”之称,这必与“寒、热”有别:水、  相似文献   

11.
王强 《中医杂志》2011,52(3):258-259
叶天士创"久病入络"之说,源于其对温邪易伤血络的认识。其实并非凡久病皆入络,而且然病亦可入络。血与络是统一整体,病邪伤血即可伤络,无论病之元初,血热还是血瘀,治络先治血,血和络自通。营行脉内应是气血同络,卫行脉外但不另外有络;"气络"乃是伪概念,气可行于经络内外,没有与血络并行的"气络管网"。  相似文献   

12.
<正> “命门”一词,原出于《灵枢·根结》篇:“命门者,目也”。系指眼睛;《理沦骈文》中说:“专保小产方……如治肾虚腰痛,贴命门及痛处”。  相似文献   

13.
从"神"字字源入手,解释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针刺"守神"的确切含义,认为该处"神"是古人对脉的微妙变化的认识,"守神"的实质是通过脉诊体察血气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陈林榕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69-2070
现在多用“半表半里”来解释少阳病之病机及少阳病之病位,似乎已成为定律.“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则认为,少阳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之位.但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半表半里”指太阳与阳明之间具有很大的漏洞,很有争议.  相似文献   

15.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天癸极少涉及相关疾病,可以推测,天癸的功能较肾的功能更加稳定,不会因妊娠、胎产、哺乳情况而受本质影响或者停止,其作用会一直延续至天癸竭时。天癸是能代表真元之气在肾中癸水作用的物质,属于器官层次,主要作用是主导生殖系统功能,在先天物质化生阶段也发挥一定作用,其主导的以月经周期为核心的生理活动较为稳定,开阖有度,有术数规律。影响因素上,短期的饮食失序、劳逸不当、情志不遂不会影响到天癸的稳定活动,时间是目前所认识到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火热”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书籍论“火热”内容繁多,《内经·热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又有天、人、君、相,龙雷火论述。宋金刘河间立论“六气皆从火化”,运用“主火论”理论,善治外感热性病;朱丹溪从虚火实火立论,善治内伤热性病。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都是时“火热”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但是,“火热”的定义,内涵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常女性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以润滑阴道,常在月经期、排卵期或妊娠期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分泌物过多,或其颜色、质地、气味异常,并引起其他一些症状,如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或阴部瘙痒,  相似文献   

18.
笔者1964年以来用本方加减治疗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及妇科手术感染粘连者(均经妇科检查确诊并经它法治疗不效者)疗效较满意。治法一、内服药:白芷、赤芍、炮山甲、花粉、陈皮各12克,当归、皂刺各15克,贝母、防风、制乳香、没药各9克,银花15~30克,水煎,日服一剂,渣再煎,早晚各一次。加减:少腹胀痛拒按(炎症重)加红藤30克,败酱草15~30克;少腹硬痛或有块拒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12克,带下黄绿色恶臭,内外阴痒  相似文献   

19.
带下证     
傅氏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复因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损伤任带而成带下之病。治带五方,完带汤以脾虚湿盛为主,兼理气机;清肝止淋汤滋补阴血为主,兼清虚火;加减逍遥散疏肝解郁为主,兼利湿热;易黄汤补涩为主兼有清利,利火汤清热解毒、燥湿止带为主,兼健脾化湿,活血通经。最后介绍了夏氏及杨氏的带下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20.
带下验方     
笔者用家传验方“白墨汤”治疗妇女带下病,疗效尚佳,颇受患者欢迎,介绍于下: 方药组成炒白术9克,白鸡冠花15克,墨鱼骨12克(打碎)。随证加减:带白腥冷加炒荆芥、干姜;带色黄绿腥臭加蒲公英、川黄柏、紫花地丁;带下清稀加金樱子、焦杜仲;带下夹赤、口苦加山栀子、苦参、红鸡冠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