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冰纯 《基层医学论坛》2014,(19):2458-246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3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足月儿15例,早产儿15例;平均胎龄(35.0±4.8)周;平均体重(2.19±0.94)kg;宫内生长迟缓、宫内感染、晚发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为常见病因。其中早发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病因为宫内生长迟缓,而晚发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病因为晚发败血症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儿发生出血13例(43.33%),但按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比较临床出血情况,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病因为宫内生长迟缓、宫内感染、晚发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血比例高,需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晓华 《中外医疗》2014,(33):130-131
目的:了解我国新生儿窒息合并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326例新生儿窒息纳入研究,收集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疾病转归、住院天数、血常规检查和血气分析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326例窒息新生儿早期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60.7%(198/326),其中早产儿发生率为71.1%,高于足月/过期产儿的56.3%。早期血小板减少者生后2 h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比血小板正常者高。早期血小板减少出生体重〈1.5 kg的早产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机率高。窒息早产儿组和足月/过期产儿组早期血小板减少者的病死率均比血小板正常者高,平均住院天数前者亦高于后者。结论我国新生儿窒息合并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早期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窒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掌握新生儿各种疾病患病率及死亡因素。方法:对1 028例住院新生儿患病率和113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住院新生儿各种疾病患病率前5位依次为重症肺炎(38.13%),缺氧缺血性脑病(20.14%),硬肿症(14.79%),颅内出血(8.07%),败血症(6.91%)。死亡前5位依次为缺氧缺血性脑病(16.91%),硬肿症(13.82%),败血症(12.68%),颅内出血(10.84%),营养不良(10.42%)。缺氧性疾病发病和死亡于疾病早期,感染性疾病发病和死亡于疾病晚期。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儿。日龄越小,A pgar评分越低,则患病率和病死率越高。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以及防止产伤和产时、产后感染是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黄惠娟  郑铠军  陈敬国 《海南医学》2007,18(11):117-118
目的 研究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新生儿出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9月~2007年1月收入我科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并颅内出血或肺出血的29例早产儿作为出血组,同时取同期收入我科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或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无合并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其它并发症的3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 有出血组及无出血倾向组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193.34±51.09),(245.44±50.21);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为(8.09±0.84),(8.55±0.96);血小板比积(PCT)为(0.15±0.040),(0.21±0.039);血小板平均宽度为(17.50±1.51).(17.85±0.99).提示有出血倾向组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PLT、PCT、MPV显著降低(PLT:t=4.12,P<0.01;PCT:t=5.362,P<0.01;MPV:t=2.01,P<0.05);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不明显(PDW:t=1.081,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出血的发病机制,要重视对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尤其需严密监测血小板比积的变化,早期警惕早产儿出血的出现,并尽早预防及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新生儿出血的关系.方法: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合并颅内出血或肺出血的29例早产儿作为出血组,同时取同期选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或)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合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无合并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其它并发症的36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有出血组及无出血倾向组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193.34±51.09),(245.44±50.21);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为(8.09±0.84),(8.55±0.96);血小板比积(PCT)为(0.15±0.040),(0.21±0.039);血小板平均宽度为(17.50±1.51),(17.85±0.99).提示有出血倾向组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PLT、PCT、MPV显著降低(PLT:t=4.12,P<0.0l;PCT:t=5.362,P<0.01;MPV:t=2.01,P<0.05;),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不明显(PDW:t'=1.081,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出血的发病机制,要重视对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尤其需严密监测血小板比积的变化,早期警惕早产儿出血的出现,并尽早预防及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6.
陈娟  李卫 《四川医学》2005,26(6):656-657
目的了解早产儿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方法对67例早产儿消化道出血进行病因分析。结果67例早产儿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新生儿自然出血症32例,应激性胃粘膜病变27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例。治愈、好转率70.1%,其中新生儿自然出血症预后好,治愈率100%;病死率19.4%,死亡原因多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应激性胃粘膜病变、重症感染是早产儿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7.
廖燕玲 《华夏医学》2005,18(2):222-223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9例本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31.2%,主要致病原因为感染(63.2%),48.9%有出血表现,不同病因所致者预后有差异。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病因复杂,应动态监测,及时处理,防止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总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出血、窒息缺氧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病因,占总病例数的85.2%,其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55.9%.无临床症状者占58.8%,皮肤出血点占19.1%,脑出血占7.4%,呕血、便血占4.4%,脐出血占4.4%,皮下血肿占2.9%,肺出血占2.9%.52.9%的患儿不需特殊处理,47.1%的患儿需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血小板等治疗。治愈率为83.8%,治愈时间平均(6.25±3.85)d;病死率为2.9%,均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多样化,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不需做特殊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武振 《中外医疗》2009,28(35):23-23
目的总结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49例病例进行回顾行分析。结果早产儿低体重儿以及新生儿感染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的高危因素。通过对49例患儿积极复温与综合治疗,治愈44例(90%)。结论做好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儿、低出生儿的出生率,有效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积极防治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是降低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吴玉英  施月秋  邬华 《广西医学》2010,32(3):319-32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和分娩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PT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处理的经验。结果病因: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9例(37.5%),妊娠期高血压5例(20.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37.5%),妊娠期胆汁淤积综合征1例(4.2%)。经阴道分娩1例(4.2%),剖宫产23例(95.8%)。发生产后出血7例(29.2%)。足月儿20例,早产儿4例,均存活。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上,孕妇无症状,不需治疗;血小板低于50×10^9/L但无症状的孕妇,可行常规产科检查,孕妇孕期每2周1次监测血小板,若伴有黏膜出血或出血高危因素时应予激素治疗。于分娩、手术、麻醉前提升血小板,可防治产后大出血、新生儿出血症。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尤其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目前,国内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美国本病在体重〈1500g的早产儿其发病率为2%-5%,病死率足月儿为5%,而体重〈1000g的早产儿其病死率仍可高达50%。近年来,NEC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仁们的重视,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预防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112例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新生儿硬肿症的病因以窒息和感染最常见,多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多发生在出生后1周内(94.7%),3 d内发病多与窒息有关,4~7 d发病多与感染有关;重症新生儿硬肿症常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肺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为最常见死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七叶皂甙钠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结论 围生期治疗和护理保健是减少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的关键,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七叶皂甙钠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NTP病儿48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感染性疾病导致NTP占52.1%,生后细菌感染占41.7%,TORCH感染占10.4%;窒息低氧导致NTP占29.2%。重症血小板减少症(〈50×109/L)21例(43.8%),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生后≤72h)26例(54.2%)。45例(93.8%)病儿经治疗好转或治愈,3例(6.3%)宫内TORCH感染及存在严重窒息的早期重症NTP病儿死亡。结论临床上引起NTP的病因复杂多样,积极治疗原发病极其关键,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宫内TORCH感染、严重窒息、早期重症血小板减少症病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相关原因及预防。方法 对50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产儿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低出生体重儿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有窒息、感染史者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大部分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在出生后3d内发病,它的主要病因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重症肺炎、败血症等。结论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应激性溃疡,故做好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率,减少围产期窒息,积极治疗原发病,可减少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为13.5%.病因以感染为首位,144例(45%),围生期窒息55例(17.2%),胎盘功能不全42例(13.1%),新生儿溶血病32例(10%),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3例(4.1%),其他28例(8.8%),原因不明者6例(1.9%).32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4.69%.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是感染、围生期窒息和胎盘功能不全,预后与病因相关,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锈析2002年3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早产儿240例的临床资料,入院当日血小板采集结果及3~7d内头颅B超及CT检查情况。结果240例早产儿脑室内出血80例,发生率达33.3%,与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窒息、缺氧、感染、贫血等并发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脑室出血(IVH)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感染、贫血、机械通气密切相关,加强产前监护,及时处理高危妊娠,提高产科技术,综合防治可减少IVH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丽英 《吉林医学》2013,34(4):700-701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6月NICU收治的5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lt<150×109/L)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38例(69.1%),是第一位病因,早产儿、低体质量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与足月儿比较有明显增高。结论:凡具有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者,尤其是母亲妊娠晚期存在感染者,均应加强监测,一旦确诊,应积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病例64例,根据孕期最低血小板计数分成四组。Ⅰ组:(50~100)X 109/L;Ⅱ组:(30~50)×109/L;Ⅲ组:(10~30)×109/L;Ⅳ组:〈10×109/L。Ⅰ~Ⅳ组病例数依次为20、16、15和13例。比较各组患者发病原因,孕期并发症、治疗、新生儿结局。结果 6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分类中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PAT占比最高,为45.3%;孕期及产后并发症包括HDCP、贫血、早产、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等。贫血、早产、产后出血的患病率均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而具有增加趋势(P〈0.0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母体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病率增高。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母体贫血、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患病风险均有增加。严密的围生期保健可改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早期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9例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总发生率为2.9%(259/9039),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生率为8.3%(231/2800)。早发型(<72h)113例(43.6%),最常见的原因为免疫性,其次是败血症、围生期窒息、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愚型、宫内TORCH感染;晚发型(>72h)146例(56.4%),最常见的原因是败血症,其次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59例血小板减少症中病死率为8.9%(23/259),显著高于笔者医院同期住院血小板正常患儿病死率1.0%(85/8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P=0.000)。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达8.3%;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原因为免疫性,其次是败血症、围生期窒息、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愚型、宫内TORCH感染;晚发型常见原因为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该病病死率较高,达8.9%,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庄姞  黄维云 《海南医学》2008,19(2):97-97,12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降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7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 72例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32例,有窒息史17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6例,胎盘功能不全8例.根据病因治疗,66例治愈,4例好转,2例放弃死亡.结论 感染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尤为多见.本病预后良好.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