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脉诊历来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难点,应用脉象因素教学法,按照八因素总结了常见脉象的特征进行分类学习.教学中特别重视指力的练习和对平脉的体会.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应用脉象因素教学法能使学生迅速掌握脉象特征,熟练诊脉实际操作,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促使学生全面、正确地掌握诊脉方法、诊脉技巧和常见脉象的特点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诊脉是中医认识疾病、分析疾病、判断疾病,进而辨清病变证机属性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诊脉必须从病人的脉象形态及特征中而诊断.可有的描述脉象形态不是从具体病症中诊察出来的,而是从理论思维想象中推测出来的,其结果则会导致中医诊脉理论变为玄学而不能指导临床运用,于此试举两例,以明是非.  相似文献   

3.
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诊断方法.脉象的特征,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现象或简单图形来比喻和描述.建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研人员开始运用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和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与探讨.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的研究,试图把古老而深奥的中医脉象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脉象图像化、客观化、数据化.由于脉诊客观化是中医诊断客观化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先导,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显而易见,实践性很强。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一直都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有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因此,中医诊断学教学必须进行脉诊实验教学,主要就是要重视诊脉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脉诊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在见习基地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脉诊实验课教学,使抽象玄奥的脉象通过学生相互练习诊脉和具体可触的模拟脉象装置,为学生理解脉诊理论、掌握脉象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不仅能亲自动手,而且还可以反复练习,加深对常见脉象指感特征的体会。此外,进行脉诊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与能力,对提高学生中医诊断能力,特别是脉诊水平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此在本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脉诊实验课程,为学生理解脉诊理论,掌握诊脉技能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现将实验应用和体会加以认真总结分析,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解决临床典型病例资源缺乏、学生中医诊断技能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基于Unity 3D软件搭建中医脉诊3D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该系统由切脉方法训练模块、脉象形成机制及脉象要素模块、脉象信号采集与分析训练模块组成。实验模块借助3D解剖模型直观立体呈现脉象要素包含的生理病理学变化及脉象形成机制,通过3D建模高度仿真脉象仪组件演示工作流程、脉象信号采集及分析方法;实践训练模块全景式多视角演示切脉方法,配合线下真实世界脉象模型手训练学生诊脉技能。训练系统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训练,增强中医诊断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是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医技能实践课程的有益探索,在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在诊脉机理研究和应用开发上遇到一些瓶颈性的问题难以突破。首次提出通过采集妊娠脉象,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找出并提取妊娠脉象中跟婴儿性别相关的特征信息,能建立定量采集、分析人体脉搏波的一般方法,将可能为临床诊脉提供既量化又敏感的指标。分析脉搏波中产生此特征信息的成因,对检验、完善脉搏系统力学模型具有指导意义;以妊娠脉象和婴儿性别为研究突破口对脉诊客观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蒙医学脉诊方法与中医学脉诊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脉诊在两个传统医学体系中均是比较重要的诊断方法,而且蒙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有渊源关系,中医脉诊的内容经过藏医学的吸收传入蒙古地区成为蒙医学诊断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诊脉部位、诊脉时间、诊脉前的准备、按脉手法以及脉诊与脏腑的关系、病脉象等均有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9.
齐向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549-2551
通过4则急诊病案,记述诊脉分析和处理的过程,指出中医脉象诊断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判断疾病的根本病因、判断预后及中西汇通、辅助西医诊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肝郁气滞证及肝火炽盛证患者双手六部脉进行脉象描记与分析,揭示其脉象信息特征,探索病因病机、证候与脉象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传统中医诊脉三部九候方法,分另对34例肝郁气滞证、28例肝火炽盛证患者及25例正常人群,进行寸关尺六部脉象信息的动态采集与描记,并运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分析方法.结果:62例患者中有42例脉象出现独异或多部协同变异,其中肝郁气滞证组以弦脉或其变异类型(缓慢、圆钝的负向波)为主,脉证诊断符合率为70.6%;肝火炽盛证组以弦数、滑数脉及变异类型(较快、高尖负向波)为主,脉证诊断符合率为64.3%.结论:运用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仅及中医脉象分析方法,可初步揭示肝都气滞证和肝火炽盛证的脉象信息特征及其与病因病机、证候的相关性,为该类证候的中医客观诊断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临床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脉诊技能的传承历来受到中医师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脉诊技能、提高脉诊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研究者们开展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脉诊技能实训教学,但仍存在脉诊训练系统指感特征模拟失真、学生对不同脉象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为中医脉诊技能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以其年代久远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尝试改革教学模式,结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及中医经典课程特点,在“厚基础、诵经典、重临床”的理念下,采取问题式、案例式教学,强调背诵原文,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等多元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现“在思考中学习、在背诵中强化、在点拨中理解、在应用(案例分析)中提高”,为学生掌握经典基本知识、形成中医辨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临床特色模块学生为长学制的五年级学生,其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不具有完备的临床诊疗思维,在中医风湿病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探索风湿病临床特色模块教学中适宜的问题设置,为今后教学工作提供参考.纳入17名2018年中 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的临床特色模块学生,采用...  相似文献   

14.
罗再琼  夏丽娜  马晖 《中医教育》2013,(6):39-40,68
为实现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早期结合,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实施分段式案例教学改革。提出了按照教学内容和进程,采用分段式案例教学方法,即在课程早期绪论介绍古今名著、名医的故事和典型的病案,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课程中期的哲学基础和藏象等阶段,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中医思维的转换,初步培养中医素质;课程后期运用案例讨论中的师生互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再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实践表明分段式案例教学法,体现了中医特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触病案,初步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剂学中试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丽  刘勇  艾璐  马群 《中医教育》2010,29(2):36-39
以培养实用型高水平中药制药技术人才为目标,对中药药剂学中试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改革。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等途径,形成"实践—合作—开放"的全新中试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如辉 《中医教育》2010,29(4):12-14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绝非按知识点的容量做"匀速时针式"推进的过程。因为影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进度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知识容量外,还存在着教材的逻辑程序与学生心理程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核心"知识点与"外周"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诸多因素。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作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是中医师最核心的技术.但由于脉诊难于学习和掌握,使中医学生脉诊技能的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脉诊七步法,使学生由浅入深,便于操作.脉诊七步法分别从脉位、脉体、脉势、迟数、滑涩5个方面,与三部九候进行组合分析,及特殊脉象甄别,使初学者易于掌握,易入门径,中医医学生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保证疫情期间中医诊断实训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中医临床技能,丰富疫情期间网络实训方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方法 构建中医舌面诊技能训练系统,疫情期间运用于中医诊法技能训练实训线上课程,课程结束利用问卷星自行设计系统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上海中医药大学230名本科学生对本系统使用情况并进行评价及反馈,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卓越教学法的指导原则及教学模式,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卓越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进而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发生转换式学习,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护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临床学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外科的积极性,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教研室将Jigsaw教学模式引入留学生班中医外科学教学实践。Jigsaw教学模式作为合作学习法的形式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此次教学实践针对留学生班中医外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Jigsaw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医外科学教学中,对其应用模式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