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对比血糖仪检测过程中应用不同抗凝管对血糖检测值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7月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西丽社康中心接受拟行血糖仪检测血糖水平的患者39例。采集所有受试者血液标本,以血糖仪检测无添加剂静脉血组、EDTA.K2抗凝管静脉血组、末梢血组以及氟化钠抗凝管静脉血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的差异,通过线性相关分析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无添加剂静脉血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27±1.33)、(13.48±2.05)mmol/L,EDTA.K2抗凝管静脉血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26±1.32)、(13.56±2.07)mmol/L,末梢血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34±1.30)、(13.61±2.10)mmol/L,氟化钠抗凝管静脉血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别为(5.49±1.04)、(11.45±1.85)mmol/L,其中无添加剂静脉血组、EDTA.K2抗凝管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自该中心2016年1月—2017年5月接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30例,行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采集测定空腹血糖,饮用葡萄糖2 h后静脉血采集测定餐后2 h血糖,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体质量和身高测定,计算BMI指数,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结果空腹血糖为(10.10±1.54)mmol/L,餐后2 h血糖为(16.35±2.63)mmol/L,BMI测定结果为(24.79±1.32)kg/m~2;根据BMI分组,偏胖组、肥胖组、重度肥胖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偏胖组、肥胖组、重度肥胖组餐后2 h血糖指标逐渐下降(P0.05);BMI与空腹血糖相关性(r=-0.042,P0.05),BMI与餐后2 h血糖有负相关性(r=-0.164,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与BMI无相关性,餐后2h血糖与BMI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5月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被均分为瑞格列奈组[接受瑞格列奈(诺和龙)治疗]和格列吡嗪组[接受吡磺环己脲(格列吡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治疗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格列吡嗪组比较,瑞格列奈组治疗后空腹血糖[(6.94±0.41)mmol/L比(6.05±0.54)mmol/L],餐后2h血糖[(8.03±0.74)mmol/L比(7.66±0.78)mmol/L],血清hsCRP[(5.75±0.26)mg/L比(4.71±0.32)mg/L]和血清oxLDL水平[(98.30±25.05)μg/dl比(52.21±17.50)μg/dl]均显著降低,P均0.01。瑞格列奈组满意率(93.33%比60.00%)显著高于格列吡嗪组(P0.01)。结论: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患者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妊娠糖尿病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胰岛素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0年1—9月收治的15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数字奇偶法分组;联合用药组(75例):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胰岛素完成疾病治疗;单一用药组(75例):采用胰岛素完成疾病治疗,就组间妊娠糖尿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以及不良母婴结局(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展开对比。结果联合用药组妊娠糖尿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高于单一用药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联合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29±2.59)%、空腹血糖水平(12.31±2.69)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9.65±2.81)mmol/L同单一用药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33±2.63)%、空腹血糖水平(12.29±2.72)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9.59±2.83)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25±0.72)%、空腹血糖水平(4.31±1.11)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6.11±1.02)mmol/L均低于单一用药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99±0.83)%、空腹血糖水平(6.72±1.69)mmol/L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7.52±1.2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巨大儿(1.33%)、早产儿(1.33%)、新生儿窒息(1.33%)、胎儿窘迫发生率(1.33%)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率(1.33%)均低于单一用药组巨大儿(9.33%)、早产儿(9.33%)、新生儿窒息(8.00%)、胎儿窘迫发生率(9.33%)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率(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胰岛素治疗方法有效运用,可使妊娠糖尿病患者疗效获得明显增强,并同时将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将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显著降低,最终显著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选取重度糖尿病患者32例作为治疗组,另外选取32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抽取三组人员的空腹以及餐后2 h的静脉血,对比分析两组人员的空腹状态下以及餐后2 h的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8.93±2.59)mmol/L,餐后2 h血糖(13.54±2.68)mmol/L,空腹血清C肽(1.49±0.41)μg/L,餐后2 h血清C肽(4.65±0.91)μg/L,糖化血红蛋白(9.16±2.58)%;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12.51±2.24)mmol/L,餐后2 h血糖(19.64±4.72)mmol/L,空腹血清C肽(0.86±0.23)μg/L,餐后2 h血清C肽(1.64±0.35)μg/L,糖化血红蛋白(12.13±2.31)%;实验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高于对照组人员,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餐后2 h血清C肽呈正相关性。治疗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员,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餐后2 h血清C肽呈负相关性。结论联合应用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可以有效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各时段的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0名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测量当天血糖谱,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0.5h和午餐后2h血糖、晚餐前0.5h和晚餐后2h血糖、晚10时和次日凌晨3时的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空腹和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71%的患者出现夜间非杓型血压。餐后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60.54±29.33)mmol·h/L与杓型血压组(39.72±33.14)mmol·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而空腹血糖AUC:非杓型血压组(54.61±46.32)mmol·h/L与杓型血压组(53.11±44.10)mmol·h/L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非杓型血压组(8.81±1.70)%与杓型血压组(8.70±1.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0.2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可能影响其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在该院确诊为糖尿病的40例患者作为糖尿病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行健康体检的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糖化血糖蛋白及其他血糖指标水平和升高率。结果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8.63±1.68)%、空腹血糖(8.06±1.69)mmol/L和餐后2 h血糖(12.31±4.03)mmol/L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96±1.02)%、(3.79±1.31)mmol/L、(7.12±1.6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95.00%)、空腹血糖(75.00%)和餐后2 h血糖指标升高率(77.5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2.50%、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率显著高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反应患者血糖的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可采用多指标联合检测,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三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预混组),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加睡前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类似物组)以及普通人胰岛素加睡前中效胰岛素(普通组)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采用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三餐前及睡前指间全血血糖达标后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整体血糖控制水平、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达标时间和胰岛素使用量等.结果 在三餐前及睡前全血血糖控制相同的情况下,预混组、类似物组和普通组达标时间分别为(8.3±2.5)、(9.1±3.8)和(8.4±1.7)天(P>0.05);胰岛素使用量分别为(0.63±0.13)、(0.69±0.20)和(0.68±0.24)U·ks-1·d-1(P>0.05);动态血糖监测的72 h平均血糖值分别为(8.3±2.1)、(7.5±1.9)和(6.8±0.8)mmol/L(P>0.05);早餐后3 h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7.7±11.5)、(27.6±8.3)和(24.0±3.1)mmol·L-1·h(P>0.05);血糖CV分别为(3.1±2.1)、(2.9±1.6)和(2.1±1.6)mmoL/L(P>0.05);低血糖(≤3.9 mmol/L)发生率分别为67%、87%和80%(P>0.05),多出现在凌晨0:00~4:00(55%),而且没有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结论 三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控制血糖的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没有明显差别,但需要更加关注监测夜间血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短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64例初诊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CSⅡ组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MDI组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周后,两组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PG 2 h)、空腹血清C-肽(C-P)、餐后2 h血清C-肽(C-P 2 h)、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Ⅱ组治疗(4.19±1.14)d后血糖达标,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为(40.26±8.15)IU;MDI组分别为(5.08±1.43)d、(50.04±7.06)IU,两组比较,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后两组FBG、PG 2 h、HbA1C均下降(P均<0.01),空腹血清C-P、C-P 2 h均升高(P均<0.0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P均<0.05。CSⅡ组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1%、35.5%,低于MDI组的38.7%、61.3%(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两组BMI均升高(P均<0.05)。出院6月后CSⅡ组未服口服降糖药物仅靠严格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达标者占45.2%,高于MDI组的19.4%(P<0.05)。结论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相比,短期应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T2DM,能更快、更平稳地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变化情况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指标分别为(5.10±0.21)mmol/L、(6.86±1.34)mmol/L,依次低于对照组的(7.22±0.54)mmol/L、(9.78±2.10)mmol/L;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正常人脂肪餐前后血液中酰化刺激蛋白(ASP)变化,探讨ASP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取18例正常人标准脂肪餐前及餐后2h外周静脉血,测定PG、Ins、TG、TC,酶联免疫法测定ASP及FFA水平。结果餐后ASP水平稍低于餐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空腹ASP(FASP)与BMI、FIns、FTG、2hTG相关,2hASP与2hFFA、FIns、FTG相关,餐后TG与FIns、FFFA、FASP相关。结论血浆ASP与BMI、Ins、TG、FFA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其CIMT值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两侧CIMT中较大值的相关性。CIMT≥0.7 mm定义为CIMT增厚。结果:纳入受试者共2 496名。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3.59±1.34)×109/L,CIMT平均为(0.58±0.12)mm。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四分位水平的升高,CIMT增厚的患病率亦随之升高(趋势P=0.000 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β=0.000 511,P=0.001 8)。校正全部因素后,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增高,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且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第4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第1四分位组(≤2.671×109/L),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增加55%[比值比(OR)=1.55,95%可信区间(CI):1.13~2.14,P=0.000 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CIMT增厚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个数的递增会否增加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40岁及以上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对其中数据完整的2 097人进行统计分析。baPWV值>1 753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代谢综合征按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标准诊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人群中男、女性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23.64%和25.61%(P=0.195 2);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男性明显低于女性(31.28%比35.71%,P=0.034 5);将人群按代谢综合征组分个数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发现随着代谢组分个数的递增,其动脉硬化患病率逐步增加,分别为2.69%、20.19%、29.81%、28.74%和37.16%,组间有显著差异(趋势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海郊区非糖尿病人群中低水平清蛋白尿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选取1 548名正常清蛋白尿[尿清蛋白/肌酐(UAC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2型糖尿病(T2DM)、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耐量异常(IFG/IGT)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52例在我院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或治疗的患者,依据血糖情况分为3组,其中T2DM组42例,IFG/IGT组38例,正常对照(NGT)组72例,采取空腹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RDW、血红蛋白,多功能血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和空腹血糖,同时统计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关系。结果RDW在T2DM组、IFG/IGT组和NGT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T2DM组和NGT组、IFG/I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FG/IGT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是RDW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T2DM患者RDW升高,RDW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糖、血脂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检测66例AECOPD患者,(其中34例为轻中度,32例为重度、极重度),及同期住院32例非COPD患者的空腹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IRI)的水平。结果 COPD组中的HbAlc、FBG、P2hBG、空腹IRI、餐后2hIRI水平均较非COPD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COPD患者中重度、极重度组餐后2hIRI水平又高于轻中度组(P<0.05);COPD患者的TG、ApoB水平均比非COPD组降低(P<0.05),COPD重度、极重度组LDL-C水平比非COPD组及轻中度组升高(P<0.05)。结论 AECOPD患者尤其是重度、极重度阶段存在血糖、血脂紊乱,主要表现为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COPD组中LDL-C升高,提示COPD与冠心病(CHD)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正常高值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选择正常高值血压者(≥120/80mmHg)109例及正常血压者(〈120/80m/nHg)49例,测量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VBS)、血清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EusA法)等,并做比较。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3.08±1.58)mg/L比(3.86±1.7)mg/L,P〈0.01],CHO、TG、HDL—C和LDL—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与血压、血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收缩压r=0.177,P〈0.05;舒张压r=0.252,P=0.001;空腹血糖r=0.279,P〈0.01。校正年龄、性别、血脂、体重指数偏相关分析表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血压、血糖水平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收缩压r=0.156,P=0.055;舒张压r=0.233,P〈0.05;空腹血糖r=0.251,P〈0.05。结论①正常高值血压组尿微量自蛋白水平较高,血糖、体重指数有异常变化,但血脂无异常变化。②尿微量白蛋白发生与舒张压、血糖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甲状腺功能与血糖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07年至2010年从沈阳市城市成年居民中招募2751名研究对象,行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将受试者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n=193)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2146),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又进一步分为促甲状腺激素低水平组(n=352,促甲状腺激素/〉0.3-〈1.0mU/L)、促甲状腺激素中水平组(n=916,促甲状腺激素≥1.0-≤1.9mU/L)、促甲状腺激素高水平组(n=944,促甲状腺激素1.9〈-≤4.8mU/L)。受试者根据血糖水平进一步分为糖耐量正常组、糖调节异常组、糖尿病组,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与血糖的关系。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8.34-4.4)vs(7.74-4.2)mmol/L,t=一2.163,P〈0.05],2组糖调节异常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游离甲状腺素水平高于糖调节异常组和糖耐量正常组[分别为(16.8±2.1)、(16.3±2.1)、(16.2±1.9μmol/L,F=10.515,P〈0.01],女性中糖尿病组[15.3%(26/188)]及糖调节异常组[15.0%(34/227)]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9.5%(86/903)]()(2值分别为7.165、5.685,均P〈0.05),女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1.1%(146/1318)VS4.6%(47/1027),x2=31.85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脂后,总体受试者空腹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β=2.748,P〈0.01),男性受试者空腹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亦呈正相关(口=2.346,P〈0.01),女性受试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3=2.748,P〈0.01)。在正常范围内,游离甲状腺素水平越高,糖尿病的患病危险越大[总体:比值比(OR)=1.142,95%可信区间(cl)1.064-1.225,P〈0.01;女性:OR=1.147,95%C11.024-1.284,P〈0.05:男性:OR:1.142,95%C11.035-1.261,P〈0.01]。促甲状腺激素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糖尿病无关。结论女性糖调节异常和糖尿病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增高;游离甲状腺素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游离甲状腺素越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空腹和餐后2h手指末梢全血、血浆与静脉全血、血浆4种不同血样葡萄糖浓度之间的差异。方法2010年8月至12月共140例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试验。其中男56例、女84例,年龄(54±10)岁。空腹血糖82例.餐后2h血糖58例,每例患者采集手指末梢全血、血浆以及静脉全血、血浆4种血样。用OneTouchVerio血糖监测系统和YSI2300葡萄糖测定仪,分别检测末梢血血糖(CBG)、静脉血糖(VBG)与末梢血浆血糖(CPG)、静脉血浆血糖(VPG)。并对Verio血糖监测系统的精准性进行评估。血糖数值差异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法。结果Verio血糖监测系统的精准性符合IS015197(2003)标准要求。空腹状态下血糖仪检测的CBG与VBG分别为(6.7±2.4)、(6.7±2.3)mmol/L,相对误差为0.40%(t=0.62,P〉0.05),YSI检测的CPG与VPG分别为(6.4±2.5)、(6.4±2.4)mmol/L,相对误差为0.25(t=0.39,P〉0.05),CBG略高于VPG5.89%(P〈0.05);餐后2hCBG明显高于VBG,分别为(8.5±3.6)、(7.9±3.6)mmol/L,相对误差为7.58%(t=9.55,P〈0.05);CPG亦明显高于VPG水平,分别为(8.1±3.8)、(7.6±3.8)mmol/L,相对误差为6.08%(t=10.9,P〈0.05),CBG高于VPG11.6%(P〈0.05)。结论OneTouchVerio血糖监测系统适合临床对患者进行日常血糖检测,其检测的空腹CBG与VPG值较为接近,餐后CBG高于VPG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中探讨心外膜脂肪体积(EFV)与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异常(HR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9月在太原市东方社区、亲凤苑社区进行代谢综合征(MS)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人群以及在我院健康体检并行胸部CT平扫检查的人群(486人)为研究对象,共入选109例MS患者和41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抽取空腹血进行生化检测。行冠状动脉CT造影(CCTA)除外血管阻塞面积≥50%的有意义狭窄,同时计算EFV,并进行运动平板试验,计算运动试验后运动时最高心率与恢复期的第1分钟内心率的差值(HRR-1)。结果MS组EFV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182±50)比(159±62)cm3,t=6.91,P〈0.05],而HRR.1则显著降低[(21-4-8)比(26-4-9)次/min,t=-5.74,P〈0.05];在MS患者中,HRR-1异常者EFV较HRR-1正常者显著增高[(197-4-56)比(178±62)cm3,t=7.90,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示EFV是HRR-1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6,P〈0.05)。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发现当EFV≥163.4cm。时,预测HRR-1异常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57.3%(ROC曲线下面积为0.74)。结论EFV是MS患者HRR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