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进一步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 4例符合溶栓标准的 AMI超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应用重组链激酶 (r SK) :15 0万 U用 10 ml生理盐水溶解 ,再加入 10 0 ml 5 %葡萄糖液体中 ,60 min内静脉滴入。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征执行 1996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溶栓后 90 min及溶栓治疗 3周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比较相关闭塞血管开通情况。结果 在 3 4例溶栓治疗患者中 ,2 7例达临床再通指标 ,其余 7例在 2 4h内延迟再通。 2 7例再通者中 ,2 1例做冠状动脉造影 ,其中 19例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IMI)血流 3级以上。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患者及时做出诊断 ,尽早开始溶栓治疗 ,可明显提高相关闭塞血管的开通率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ST段变化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后再灌注的评价阮景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判断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是否再通或再灌注,最直接又可靠的方法是冠脉造影。按TIMI分级,2~3级表示再灌注,0~1级表示未再灌注。但冠脉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技术要求条件...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血栓栓塞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血流中断。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而且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现从溶栓治疗的现状、常用药物、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溶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比较等方面对溶栓治疗在现代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再灌注策略能够早期、完全、持久地开通病变相关血管,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包括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由于介入治疗的发展,需要急诊CABG的病例越来越少。本文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PCI和静脉溶栓策  相似文献   

5.
1979年Rentrop等采用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法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使闭塞血管重新开放,取得显著效果。本文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并成功进行冠状动脉内溶栓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2组,对于≥70岁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判定未能有效开通后,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灌注、同时病人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仍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则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再通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组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多;但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介入治疗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别,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介入治疗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也未见显著增加。结论:≥70岁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成功比例与<70岁组相同,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判定(摘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南方,顾复生,沈潞华,杨家声,那开宪,王榭应用间接指征判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已为临床普遍接受。我们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对照,观察了冠状动脉再通患...  相似文献   

8.
在应用传统疗法、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代,压力反射敏感性的下降被认为是与心肌梗死病人慢性期心源性病死率呈强正相关的一个指标。Schmidt等认为心率振荡(HRT)可以反映压力反射敏感性及心脏活性。作者就心肌梗死急性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HRT的影响以及它们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紧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包括急诊介入治疗及溶栓疗法.虽然近年来经皮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溶栓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我院自2010年4月起采用瑞替普酶(r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是否能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溶栓的时间,了解院前溶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院前溶栓组和入院后溶栓组,各30例.院前溶栓组患者的溶栓场所是在其家中、工作场所、救护车上或急救中心,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给重组链激酶150万单位静脉点滴.对照组的患者按常规迅速办入院手续,而后按上述方法立即溶栓.结果从发病到开始溶栓的时间院前溶栓组(104±43)min,入院后溶栓组(256±121)min(P<0.01).按临床标准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立即溶栓组70.3%,对照组51.5%(P<0.01).结论入院前溶栓,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溶栓的时间,增加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初步看未增加溶栓并发症,认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清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M-CK)亚型即MM1-CK、MM3-CK对相关冠状动脉早期开通的意义。方法: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治疗前及给予溶栓剂后30、90、150和210分钟分别采血,用等电聚焦法分离血清MM-CK亚型。经光密度计扫描得出各亚型活性百分率,计算血清MM3-CK/MM1-CK值、每小时血清MM3-CK%的变化差值(ΔMM3-CK%)。并于溶栓治疗开始90分钟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开通组在给予溶栓剂后30分钟,血清MM3-CK%即明显上升,至90分钟达均值高峰。此时若以血清ΔMM3-CK%≥10.0%作为判别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开通的临界值,其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10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只需在给予溶栓剂后30、90分钟取两次血测定血清MM-CK亚型,计算血清ΔMM3-CK%≥10.0%,即可为临床提供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早期开通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贾新巧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47-3248
急性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防止左心室重构,降低死亡率〔1〕。目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IC)和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PCI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近10年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154例老年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4例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均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表现为心绞痛者112例(72.7%),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均无特异性。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溶栓,154例患者均给予肠溶阿斯匹林或肝素抗凝治疗,同时使用硝酸脂类及钙离子拮抗剂扩张血管。154例随访1~20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6例,其中再梗死1例,猝死1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结论 心绞痛为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一旦确诊应长期使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药物,防止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溶栓,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实现冠状动脉再灌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溶栓疗法相比,常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导致开始治疗的时间延迟;而溶栓疗法又存在完全再通率低、易出血等缺点。1999-2004年,我们对应用小剂量rt-PA快速滴注后立即行PCI治疗的AMI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薛健 《山东医药》2004,44(25):72-72
急性心肌梗死(AMI)一旦确诊,早期给予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可挽救濒死心肌或缩小坏死范围,改善预后。这一疗法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此方法要求医生在溶栓前短时间内必须诊断正确,若误诊误溶,则导致不良后果。2000~2003年,我院对96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其中误诊误溶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完全开通后的近期预后。方法 :对 2 1例糖尿病并发 AMI溶栓后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冠状动脉开通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并于梗死后 3~ 4周内行核素心室造影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观察心功能、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情况 ,且随访梗死后 3~ 5周内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与 37例非糖尿病 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开通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相比 ,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的残余狭窄较重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较高 ;梗死后近期左室功能较差 ,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糖尿病并发 AMI溶栓后冠状动脉开通者冠状动脉病变仍然较重 ,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含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早期(12h内)溶栓和介入治疗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益;然而,对于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是否采取及早介入治疗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050051)王敬先宋苏平杨丛丽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有较大的进展,其中溶栓疗法为主要进展之一。溶栓疗法能挽救一部分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维护心脏功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早期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方法。目前,实现缺血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血栓抽吸及通过介入方法直接开通梗塞相关动脉等。但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施行逆向溶栓的方法国内外尚无报道。本文报告1例运用尿激酶经微导管行冠状动脉逆向溶栓联合支架植入开通阻塞动脉,最终效果良好。但靶血管血栓性病变如何界定、具体标准操作方法及对远期疗效观察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20.
应用心电图记分法评价心肌梗死T波早期倒置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评价再通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应用心电图记分法估计溶栓治疗前后MI的面积,并计算MI面积挽救程度;按有无T波早期倒置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存在T波早期倒置现象的患者,冠状动脉开通更充分、心肌能获得更充分再灌注,可作为估计预后及是否进一步干预治疗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